正文 第十二章 五官科(一)(3 / 3)

[案例]劉某某,女,32歲,農民,1991年10月1日初診。主訴:因與婆母生氣後咽部堵塞感3年久,多次到唐山衛校附院檢查均無異常發現,經中西醫治療時輕時重,辨證屬痰氣交阻之梅核氣,按以上方法服2劑,10天後,症狀豁然而除。

[來源]蔡百根,等.時珍國藥研究,1994(1)∶18

[按語]佛手味辛、苦、酸,性溫,歸肝、脾、肺經。具舒肝理氣、和胃化痰之功,故對肝氣上逆及痰凝氣滯所致的梅核氣甚為合拍。近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醇提取物對大鼠、兔離體腸管有明顯抑製作用,靜注對麻醉貓、兔在體腸管亦有顯著的解痙作用。醇提取物2.25克/千克靜注,能迅速緩解氨甲酰膽堿所致的麻醉貓胃、腸和膽囊的張力增加。佛手之所以能治愈梅核氣的機製,可能與上述對消化係統的影響有關。

牙痛

蓄湯

[功能]清熱化濕,解毒殺蟲。

[主治]牙痛。

[用法]每天取蓄50~100克(鮮品不拘多少),水煎,分2次服。

[療效]治療81例,除1例因牙周炎已化膿而無效外,其餘80例均在服藥2~3天後疼痛消失。

[案例]姚某,男,7歲,1968年6月9日診。因齲齒發生牙痛,曾用西藥止痛劑配以抗生素治療而痛止。近又牙痛劇烈,影響吃飯,但不紅腫,用西藥止痛劑等治之不效,改用上方煎服,2天後痛止,隨訪1年,未見複發。

[來源]袁呈雲.陝西中醫,1986(1)∶28

[按語]蓄味苦,性微寒,歸膀胱經。本品有清熱化濕、解毒殺蟲之功,藥理研究表明有利尿、降壓及抑菌作用,故對風熱、濕熱、胃熱、虛火及齲齒引起的牙痛均適宜。上方用量雖大,但藥性平穩,國內文獻從未見有不良反應的報道,可供進一步驗證應用。

口瘡

茵陳飲

[功能]清熱利濕。

[主治]口瘡。

[用法]茵陳20克,加水150毫升,用文火煮沸10分鍾,過濾取藥液,代茶飲。3天為1療程。

[療效]治療23例,速效(用藥2天,口瘡麵消失,局部無疼痛,飲食正常)17例;有效(用藥3天,標準同前)5例;無效(超過4天)1例。

[案例]萬某某,男,12歲。口瘡反複發作3年餘,約每月發作1次,多在唇頰內側或舌麵,呈白色橢圓形潰瘍麵3~4個、大小不等,周圍粘膜鮮紅、疼痛,進食時疼痛加劇,流口水。曾多次診治,大量口服維生素B2和外搽“鬼子紅粉”效不佳。予上方連飲3天,潰瘍麵消失,局部無疼痛,飲食正常。隨訪3年未複發。

[來源]張彩琴.黑龍江中醫藥,1992(6)∶30

[按語]口瘡,又稱口腔炎、口腔潰瘍,是臨床上常見、多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男女老少皆能發生,尤以小兒為多。臨床較常見的口瘡有皰疹性口炎、急性潰瘍性口炎兩種,以口腔粘膜出現大小不等的潰瘍麵伴灼熱劇痛為特征,係由口腔不潔,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或細菌所致。本病每易反複發作而遷延數年。茵陳是中醫臨床常用的清熱利濕藥,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常用於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且有解熱鎮痛消炎作用,並能從多方麵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故而用治口瘡能收佳效。目前治療口瘡尚未有專藥,能否將上方進一步擴大驗證應用並研製成治療口瘡的新藥,將有待研究。

板藍根方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口腔粘膜潰瘍。

[用法]取板藍根鮮品30~60克,或幹品10~30克,煎汁。將藥汁的1/3塗擦患處,每天7~8次,剩下的2/3藥汁內服。

[療效]治療51例,均經2~3天治愈。

[案例]陳某某,女,30歲。牙齦、口腔粘膜潰瘍,充血,水腫,表麵不規則白色絲絨狀膜,飲食時疼痛。曾服維生素B2、維生素C、黃連素,療效不顯。予上方服用,2天即愈。

[來源]林正鬆浙江中醫雜誌,1985(1)∶19

[按語]板藍根味苦,性寒,歸心、胃經。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尚有抗病毒作用。故現代臨床應用廣泛,用於防治流行性腦炎、流行性腮腺炎,治療流行性感冒、傳染性肝炎,尚有用治暴發性紅眼、單純性皰疹性口炎、非典型性肺炎、白喉、扁平疣等疾病的報道。口腔粘膜潰瘍中醫稱之謂“口瘡”,臨床上可有心脾積熱、陰虛火旺及氣血虧虛3類證候,尤以心脾積熱者為常見。上方清熱解毒,內服外用,故能在短期內獲取佳效。若表現為陰虛火旺或氣血虧虛者,恐非上方所宜。板藍根的常規用量是9~15克,上方扣除外用部分,尚有20克,總屬偏高。若體質虛弱,無實火熱毒者,不宜選用上方。板藍根的製劑在臨床應用中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如針劑可引起過敏性休克、藥物性皮炎、上消化道出血、腎髒損害、血尿、多發性肉芽腫等,幹糖漿劑可引起溶血反應等。但煎劑口服僅見1例過敏反應的報道。可見使用上方還是安全的。

鮮女貞葉方

[功能]消腫止痛。

[主治]複發性口瘡。

[用法]取鮮女貞葉7片為1劑量,水煎服,每天3劑。

[療效]治療54例,效果極佳。一般1次即效,多則服藥3天即愈。

[案例]羅某,女,57歲,1988年7月14日診。口腔潰瘍7個月,反複發作,中西藥乏效。本次複發已半月,口腔、唇周廣泛糜爛,疼痛難忍,飲食時痛苦更甚,吸冷空氣為快。囑自采鮮女貞葉,煎服法如上,連服3天而愈,至今未見複發。

[來源]蔣中文.浙江中醫雜誌,1990(7)∶330

[按語]口瘡是口腔粘膜受邪熱蒸灼,或失於氣血榮養所致,以局部出現小潰瘍,灼熱疼痛為特征,臨床常見此起彼伏,病程延長,愈後每易複發。女貞葉味微苦,性平,無毒。功能消腫止痛。本品治口瘡,古今醫籍均有記載,如《本草綱目》謂其能“除風散血,消腫定痛”治“口舌生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用“女貞鮮葉搗汁含漱”治“口腔炎”。據現代研究,用女貞鮮葉與幹青蒿製成針劑,體外實驗表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大腸杆菌皆有抑製作用,可見女貞鮮葉尚有抗菌消炎的功能。本方藥源廣泛,方便安全,可供家庭自療應用。

鮮柏子飲

[功能]清熱,涼血。

[主治]口舌生瘡。

[用法]取新鮮柏子30克,洗淨,用開水衝泡當茶飲服,直至液汁色淡為止,此為1天量,可連服數天。

[療效]治療66例,病程3天~3年餘,服藥2~4次,均獲佳效。

[案例]吳某某,女,15歲,學生。唇舌與齒齦部多處生瘡,紅、腫、痛,潰瘍麵最大約0.5厘米×0.3厘米,已有3天,渴喜冷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經用鮮柏子泡服2天,口瘡色轉淡,疼痛消失,後自愈。

[來源]徐承慶.江蘇中醫,1991(2)∶6

[按語]鮮柏子是柏科植物側柏的新鮮種子,又名柏樹果。味苦、澀,性平。功能祛風,安神,涼血,止血。中醫臨床上隻用其種仁,即柏子仁。據柏樹果的性味功能分析,用治心脾積熱所致之口瘡是合適的。本植物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藥源豐富,且服法簡單方便,可供家庭自療應用。

蒲黃愈潰散

[功能]止血,止痛,化瘀。

[主治]口腔潰瘍。

[用法]生蒲黃10克,將消毒棉簽用水浸濕後,粘上生蒲黃,塗抹在口腔內潰瘍麵上。咽下無妨,每天塗抹3次。

[療效]治療30例,1天痊愈15例;2天痊愈13例;3天痊愈2例。

[案例]白某,女,36歲,醫生。患口腔潰瘍,經口服西藥2天,進食困難,疼痛未減。用生蒲黃末塗抹潰瘍麵1天3次後,疼痛減輕且能進流食,2天後痊愈。

[來源]趙尚林.陝西中醫,1993(10)∶462

[按語]蒲黃味甘,性平。歸肝、心包經。《本草正義》謂:“若舌瘡口瘡,……敷以生蒲黃細粉可愈,則以細膩粘凝,自有生肌之力,非僅取其清涼也。”本品尚有活血化瘀功能,若孕婦患口腔潰瘍,還是選用他法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