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艾葉酒煎方
[功能]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主治]蕁麻疹。
[用法]生艾葉10克,白酒100克,共煎至50克左右,頓服。每天1次,連服3天。
[療效]治療50餘例,效果顯著。
[案例]李某某,男,27歲,1987年3月4日診。全身淡紅色大小不等風團,劇癢,反複發作3個月。診為慢性蕁麻疹。予上方治療,3天痊愈。隨訪1月未複發。
[來源]喬成林,等.浙江中醫雜誌,1990(6)∶254
[按語]蕁麻疹俗稱“風疹塊”,屬中醫“癮疹”範疇,其特征為皮膚瘙癢,搔之出現紅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忽隱忽現,發無定處,消退後不留痕跡。西醫認為本病由變態反應所引起,它發生的原因是抗原物質的存在,內因是患者的過敏體質。中醫臨證辨治可分為風寒、風熱及血虛風燥3類證候。艾葉味辛、苦,性溫,功能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白酒辛熱升陽,以助艾葉溫散之力,對辨證屬風寒之蕁麻疹最適合。然喬成林等報告該方對各種證型的蕁麻疹均收良效,似乎有抗過敏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濕疹
烏桕葉方
[功能]清熱利濕,拔毒消腫,收斂生肌。
[主治]各類濕疹。
[用法]取鮮烏桕葉適量,搗碎取汁(或幹品50克,加水200毫升,煎汁濃縮後取藥液100毫升)直擦患部,每次2~3遍。若患處滲液較多,擦後用烏桕散(烏桕葉適量焙幹,研極細末)直接外撒;若患處幹燥結痂,有皸裂或鱗屑,則擦後用烏桕葉油(烏桕散30克,置100克香油中浸泡24小時後,以陶器存裝,文火煮沸15分鍾,冷卻備用)外塗。每天換藥1~3次,8天為1療程。
[療效]本組84例,按皮損表現分期,急性33例,亞急性28例,慢性23例。其中耳後濕疹18例,臍窩濕疹14例,手部濕疹6例,陰囊濕疹14例,肛門濕疹32例。經上方治療後,痊愈68例,好轉13例,無效3例(為慢性濕疹)。
[案例]例1:陳某某,女,5歲。臍部劇烈瘙癢,疼痛滲液5天,診為急性臍窩濕疹,用黑豆餾油軟膏外搽無效。改烏桕葉汁外搽,烏桕散外敷,1天癢痛即止,2天幹燥結痂,4天痊愈。半年後隨訪無反複。
例2:張某某,男,18歲。陰囊皮膚瘙癢、灼痛反複發作1年,診為慢性陰囊濕疹。長期用西藥外搽未愈,改用烏桕葉汁、烏桕葉油外搽,2天後癢痛大減,鱗屑脫落,5天治愈。隨訪1年無反複。
[來源]尤德時.新中醫,1991(2)∶17
[按語]烏桕葉味苦,性微溫,有小毒。本品治濕疹,古今文獻均有記載。尤德時通過較多病例觀察,發現該方對急性、亞急性濕疹及合並感染者療效尤佳。為提高療效,治療前宜用溫開水洗淨患部,清除汙濁,疏鬆汗腺,利於藥物吸收。同時控製飲酒,禁忌辛辣、油膩及魚腥食品,避免過度搔抓、洗拭及毛皮化纖織物等不良刺激,以防病情反複加重。這些經驗及注意事項,可供應用該方時參考。
神經性皮炎
濃縮食醋方
[功能]散瘀,解毒,殺蟲。
[主治]神經性皮炎。
[用法]取食醋(以瓶裝陳醋為佳)500克,放入鐵鍋內煮沸濃縮至50克,裝瓶備用。使用前先抓提患處皮膚(能疏鬆汗腺,便於藥力直達病所),再用溫開水(切忌用生冷水)將患處洗淨,然後用消毒棉球蘸濃縮食醋搽抹患處。每天早晚各1次。
[療效]治療72例,治愈65例,有效5例,無效2例。一般2~3天見效,最多7天痊愈,無任何副作用。
[案例]張某,女,41歲,工人,1981年4月1日診。左肘部皮膚病灶大如半個手掌,劇癢已8年,經某醫院診為神經性皮炎,曾用多種癬藥水及膏治療未愈。予上方外搽,連續搽藥7天而愈。1年後隨訪未複發。
[來源]郭力.雲南中醫雜誌,1984(1)∶14
[按語]醋乃食藥兩用之佳品,很多外用散劑多用醋調。味酸、苦,性溫,無毒,歸肝、胃經。功能散瘀,止血,解毒,殺蟲。現代臨床已有用於預防流行性感冒及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急慢性傳染性肝炎、膽道蛔蟲病、蟯蟲病、一般外科炎症、石灰燒傷等的報道。濃醋食醋治療神經性皮炎,古今文獻未見記載。郭力通過臨床反複驗證,認為上方療效可靠,簡便易行,可供進一步驗證應用。
白頭翁葉方
[功能]祛風,除濕。
[主治]神經性皮炎。
[用法]新鮮白頭翁全草,用藥前取其葉子,衝洗幹淨,浸泡於清水中。先將皮損局部用熱水浸軟,然後將白頭翁鮮葉輕揉至有葉漿滲出,按皮損大小,將揉皺的葉子緊貼於患處,其上用二層紗布覆蓋後輕壓。一般貼敷10~20分鍾,以患處有灼痛感為止,然後將藥葉除去,局部勿需處理。一般1~2天後局部有水皰出現,癢感消失。如果不出現水皰,可重複貼敷。若貼敷後水皰較大,疼痛較重,可抽皰後用呋喃西林紗布包紮,以防感染。
[療效]治療21例病人共50塊皮損,29塊皮損經1次貼敷痊愈(貼敷後局部起皰,1周後水皰結痂脫落,皮損、瘙癢消失,局部不留疤痕,並觀察1年以上無複發者),14塊皮損經2次貼敷痊愈,7塊皮損經3次貼敷痊愈。痊愈率100%。
[案例]李某,女,48歲。頸部皮損11年,劇癢,夜間常影響睡眠。查見頸後對稱不規則形2塊3厘米×3厘米大小麵積苔蘚化皮損,呈疣狀肥厚增生斑塊,界限清楚。將皮損用熱水浸軟後,取白頭翁鮮葉搗泥外敷,用藥20分鍾後局部有明顯灼痛感,將藥泥除去。1天後皮損部出現密集的大小水皰,將大皰抽液後用呋喃西林紗布包紮,每天換紗布。1周後皮損局部結痂脫落,留色素沉著斑,原有皮損及瘙癢均消失。隨訪6年未複發。
[來源]丁華.陝西中醫,1990(7)∶321
[按語]神經性皮炎好發在頸部兩側(90%以上),以皮膚粗糙肥厚,劇烈瘙癢為特征,中醫稱之謂“攝領瘡”。該病病程較長,藥物治療很難根治。藥理研究表明,白頭翁新鮮莖、葉扌窄取的液汁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有抑製作用。《日華子本草》謂其“治一切風氣……消贅”。上方用白頭翁鮮葉外敷患處後,通過“發皰”而起作用,其機製有待進一步研究。
黃柏醋精搽劑
[功能]清熱燥濕,解毒療瘡。
[主治]神經性皮炎。
[用法]將黃柏50克,放入食用醋精200毫升中,浸泡6~7天,紗布過濾,濾液分裝在5毫升瓶中放置備用。用時將患處用溫水洗淨,用竹簽蘸藥液點搽患處。塗藥的患處可呈現灰白色,這是該藥高濃度的醋精脫水作用,使其患部萎縮,加之角質剝脫溶解的協同作用,使患處苔蘚樣鱗屑脫落。
[療效]治療38例,痊愈19例,顯效12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3.2%。連續用藥1周苔蘚鱗屑脫落、結痂,新的皮膚長出,一般塗1~2周,即為痊愈。
[案例]曹某,58歲,工人。頸項部瘙癢已20餘年,初起時局部瘙癢,經抓搔後,出現針頭大小、不規則扁豆丘疹,逐漸加重,瘙癢難忍,損害部位逐漸增厚擴大,丘疹很快融合成片,皮紋加深,發展成為苔蘚樣斑片,周圍可見散在的扁平丘疹,經各大醫院中西藥治療均無好轉。采用上方塗搽後,苔蘚皮損處角質層剝脫,2周後癢感及苔蘚樣皮疹完全消失,局部皮損恢複正常,留有色素沉著,隨訪3年未見複發。
[來源]李慶有,等.中醫外治雜誌,1995(1)∶8
[按語]神經性皮炎的主症是瘙癢和苔蘚樣皮損,中醫多從濕毒論治。黃柏味苦,性寒,功能清熱燥濕,解毒療瘡。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柏不僅對多種致病細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且對若幹常見的致病性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故用其治療神經性皮炎是合適的。李慶有等認為上方是操作安全、簡單方便、見效迅速的一種新方法,可供臨床擴大驗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