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病症(二)(1 / 1)

(二)支氣管哮喘

是由變應原、植物性神經功能失調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廣泛性、可逆性支氣管痙攣的疾病。其特點是呼吸喘促、間歇發作,發作時先有胸悶、窒息感,繼而有呼氣性呼吸困難,往往伴有口唇青紫、額頭出汗,取端坐位,三凹征,可聞及幹性音與哮鳴音。哮喘發作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嚴重時呈哮喘持續狀態,多因窒息、自發性氣胸、肺不張或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此病大多起病於童幼之時,常數年、數十年反複發作不愈,既往有呼吸道感染史。臨床分為外源性、內源性與混合性三類。中醫謂之“哮病”。

【臨床治驗】

方藥一川芎嗪注射液。

取本品3支(每支含生藥50mg)溶於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靜滴。治療前1周內停用皮質激素,4小時前停用麻黃素及氨茶堿等藥物。

臨床觀察30例,結果顯效11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

(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8)∶18)

方藥二紫皮大蒜10~15頭,麝香1~1.5g。

患者取俯臥位,先用肥皂水、鹽水清潔局部皮膚,將麝香末撒布於第七胸椎棘突至第十二胸椎棘突寬8分~1寸的脊部區域內,另取蒜泥覆於麝香上麵。1小時後將藥泥取下,清潔局部,塗上消毒硼酸軟膏,外覆以塑料薄膜。

用此法治療本病112例,治愈46例,顯效42例,好轉19例,無效5例。

(陝西中醫1983;(3)∶9)

方藥三巴豆。

先取巴豆去油,用鮮薑汁調成糊狀,做成棗核大栓劑,中間留一小孔,外裹一層薄棉。用時塞入一側或雙側後鼻腔內(根據病情輕重而定),每次置放1~2小時,每天1次,7天為1療程。

經治支氣管哮喘30例,治愈23例,顯效6例,無效1例。

(遼寧中醫雜誌1983;(9)∶40)

方藥四甘草粉5g,或甘草流浸膏10ml。

治療3例慢性頑固性支氣管哮喘,每天服3次。服藥後哮喘症狀均在1~3天內改善和消失,支氣管笛音於11天內完全消失,肺活量顯著增加。

(江西醫藥1965;(1)∶562)

方藥五複方地龍注射液。

每天肌注2ml(含地龍4g,黃芩4g),連續用藥1~2周,症狀控製後隔日肌注1次,30次為1療程。

上海市哮喘防治協作組共治本病110例,經治療,於1~2日症狀基本控製者44例,顯效17例,總有效率88%。另有人用地龍粉3~4g,每日3~4次口服,觀察9例經多方醫治無效的支氣管哮喘患者,均獲一定效果。證實地龍治療此病療效確切。

(藥學資料1971;(1)∶27)

方藥六肉桂粉。

肉桂粉1g加入無水乙醇10ml,混勻後置放10小時。取本品浸出液0.15~0.3ml,加2%普魯卡因2ml混勻注入兩側肺俞穴,每穴1ml。

運用上方治療本病21例,結果控製發作者19例,症狀減輕和無效各1例。

原作者指出,臨床表現有心髒功能代償不全或肺結核進展期及嚴重衰弱者禁用此法。

(福建中醫藥1959;(1)∶16)

方藥七補骨脂注射液。

取本品4ml(含生藥8g),注射於雙側定喘穴。

譚慧淇等用上法共治此病35例,經隨訪,1年有效率74%,2年有效率55%。對照組(以生理鹽水作雙側定喘穴注射)19例,僅2例症狀改善。

(廣東醫學198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