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病症(五)(2 / 3)

上方水煎濃縮成50ml煎劑,每次服25ml,日2次。

鮑軍等治早搏18例,顯效17例,動態心電圖改善率為80%。

(浙江中醫雜誌1991;10∶442)

方藥二山豆根40g,龜版膠20g,五味子、桂枝尖各12g。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

羅述欽治心律失常11例,結果治愈7例,好轉3例,無效1例。

(湖北中醫雜誌1989;4∶16)

方藥三麻黃、麥冬、當歸各15g,丹參25g,紅參、附子各20g,鬱金12g,細辛5g。

上方水煎服,日1劑。

鄧德明觀察單純竇性心動過緩12例,顯效10例,好轉2例;病竇綜合征13例,顯效5例,進步6例,無效2例。

(中醫雜誌1987;2∶38)

方藥四木通、補骨脂、澤瀉各20g。

上方隨證加減。日1劑,水煎服。2周為1療程。

金傑輝共治心律失常34例,顯效26例,好轉8例。

(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86;3∶29)

方藥五附子32g,紅參、吳茱萸、幹薑各11g,麥冬35g。

上藥研成細粉。每次服9g,日3次。服藥同時輔以丹參注射液靜滴。

徐餘祥治療冠心病所致的竇性心動過緩12例,顯效(平均心律增快10次以上)7例,有效(平均心律增快5~10次)4例,無效1例。服藥最短2周,最長8個月。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1)

方藥六蒼術注射液。

每次用該藥4ml,肌注,日2次。

經治竇性心動過速19例,用藥後恢複正常18例,好轉1例。一般治療3~5天即轉正常,連續服藥8個月心電圖複查正常者17例。

(江蘇醫藥1977(9)∶29)

方藥七紅參3~6g,丹參、苦參、酸棗仁各30g,車前子20g,琥珀15g(衝服)。

上藥水煎分2~3次服,日1劑。

以此方用治心房顫動16例,服藥後轉複成功12例,無效4例,有效率75%。本組治療期間均加服奎尼丁0.2g,日3次。

(臨床經驗方)

方藥八紫丹參50g,紅花5g,雲木香10g,檀香3g,降真香30g。

上藥水煎分2~3次服,日1劑。

張永祥觀察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15例,結果治愈及顯著進步12例,好轉1例,無效2例。

(四川中醫1983∶5)

方藥九丹參、黨參各15~30g,紫石英20~30g,生地15~20g,川芎、麥冬各10~15g,連翹10g,桂枝3~6g,炙甘草9g。

上藥水煎服,日1劑。症狀較重者每日1劑半;減輕後日1劑,恢複期2日1劑。

共治心髒過早搏動18例,基本治愈16例,有效與無效各1例。

(中醫雜誌1985∶5)

方藥十珍珠母、牡蠣各30g,紫石英、辰丹參、靈磁石、麥冬各12g,葛根15g,川芎、桂枝各6g,石菖蒲4.5g,五味子、炙甘草各9g。

上藥水煎分2~3次服,日1劑。

據觀察本方對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縮及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傳導阻滯效果較好。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78∶1)

方藥十一蟾酥。

每次口服1mg,日3次。

徐熾度等共治頻發性早搏80例(室性61例,室上性19例,二三聯律28例,短暫室速3例)。臨床顯效26例,進步29例,無效25例。

(中華心血管雜誌1981;3∶227)

方藥十二川鬱金。

將此藥製成片劑,開始服5~10g,無不良反應可增至10~15g,日3次。療程3個月。

馬勝興所治室性早搏52例,基本治愈14例,顯效11例,好轉9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65%。交界區性早搏2例,基本治愈1例,無效1例,房性早搏2例均無效。

(北京中醫1984;(3)∶18)

方藥十三桑寄生注射液。

每次用該藥2~4ml(每2ml含生藥4g)肌注,日2次,或靜注12ml,或靜滴18ml,日1次。14天為1療程。

本組由第二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觀察心律失常37例,結果對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有較好效果,有效率各為55.5%與76.9%。亦可適用於陣發性房顫。

(中醫藥研究參考1978;(3)∶52)

方藥十四人參15~20g。

該藥水煎服,日2~3次。

吳鬆樹治愈1例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

(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4(2)∶88)

方藥十五苦參。

取本品酌量,水煎3次,濃縮加單糖漿、每100ml含生藥30g。每次50ml,上下午各服1次,連服2~4周。

胡克收治32例頻發性室性早搏,總有效率90.6%。結果表明煎劑療效穩定,優於苦參片劑。

(新醫藥學雜誌1978;(7)∶41)

方藥十六仙鶴草素。

取本品5~10ml加入25%~50%葡萄糖液20~40ml,靜注,緩慢注射,時間不少於10分鍾,必要時每3~4小時靜注1次。

龐國明運用上方治療6例克山病所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用藥後有4例轉為竇性心律,症狀迅速改善,2例無效。

(中醫藥信息1991;8(5)∶23)

方藥十七延胡索。

將該藥製成粉劑,每次服5~10g。房顫患者於複律期可服12g,日3次。4~8周為1療程。

馬勝興等共治48例心律失常,起效時間為1~10天,其中15例顯效,7例明顯好轉,4例好轉,5例無效,總有效率84%。

(北京醫學1984;(3)∶176)

方藥十八25%~50%複方當歸注射液。

取該藥60~120ml靜注或靜滴,日1次,或當歸糖漿,每次口服20ml,日3次,半月為1療程。

蔣錫嘉等臨床用治100例心律失常,其中早搏86例,結果44例有效,42例無效,房顫3例,顯效1例,病竇7例、有效4例,房室及室內傳導障礙4例均無效。

(中醫雜誌1981;(7)∶54)

【按語】

心律失常,多辨證為三型。氣虛血滯型,由於氣虛不足以運血,血無以上奉空竅,氣虛則胸陽不展,以致氣滯血瘀,發為隱痛;心陽痹阻型,是因久疾傷陽,心失溫養,血陽不足,血行遲緩,而致痹阻不通;心氣虛型,心主血脈,血液賴心氣推動而暢流不息,心氣虛弱,直接影響到心髒傳導功能。臨床亦可見其他證型。主要采用補心氣,益心陽、活血化瘀等治法。

方藥三所用麻黃辛溫,辛能宣散,溫能通陽,有疏通氣機,溫通經脈之功效。氣機宣通,可激發心陽。現代研究麻黃作用與腎上腺素相似,能收縮血管,升高血壓,興奮中樞,起到振奮作用,且作用較溫和和持久。

(四)慢性心力衰竭

是由心髒病發展至一定程度,心肌收縮力減弱,使心排血量減少,動脈供血不足,靜脈血回流受阻,靜脈係統產生瘀血的一種綜合征。臨床分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及全心衰三型。左心衰竭表現為呼吸困難、心性哮喘、咳嗽、咳粉紅色痰及左心室增大等;右心衰則見肝腫大,發紺、嘔吐、尿少、浮腫、頸靜脈怒張、三尖瓣收縮期雜音,並伴有右心室增大。屬中醫“心悸”、“怔忡”、“心痹”等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