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治驗】
方藥一葶藶子、桑白皮、車前子(包)、太子參、生黃芪、紫丹參各30g,澤瀉、麥冬各15g,五味子、全當歸各10g。
將諸藥水煎濃縮至200ml,分2次服,每日1劑。症狀重者日2劑分4次服,好轉後改為每日1劑。為鞏固療效,病情緩解後再繼服數日。
許心如等以此方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其中服用西藥症狀不能控製者21例,加服上藥均獲效,未服西藥者9例,服藥後有效7例,無效2例。
(中醫雜誌1983;11)
方藥二黃芪10~15g,黨參、澤蘭、製半夏各10g,益母草10~12g,炙附片6~10g,北五加皮4~10g。
嘔吐加生薑、竹茹;咳嗽喘息加蘇子、白果、炙麻黃;水腫明顯伴咳吐稀白泡沫痰加白術、茯苓、車前子、白芥子、蘇子;陽虛者加菟絲子、補骨脂;陰虛者去附片,加麥冬、五味子。水煎分2次服,日1劑。
趙紹琴介紹用此方一般3~5劑,心力衰竭諸症即能基本緩解。
(臨床經驗方)
方藥三製附片9g,黃芪18~30g,葶藶子10~15g,人參6~9g,川芎15g,桂枝5g,澤瀉10g,丹參、豬苓、茯苓各15g,甘草6g。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成300ml,分2~3次服,日1劑。14天為1療程。
劉乾和等運用上方1療程治愈9例,顯效24例,進步11例;無效2例;2療程痊愈者21例,顯效13例,進步3例。
(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11∶696)
方藥四蟾酥。
上品裝入膠囊,每次服4~8mg,日2~3次。
共治心力衰竭(2~3級)13例,用藥2~48小時症狀,體征均改善者12例,其肺部濕性音皆有改善,二聯律及奔馬律均消失,脈率減緩者12例;利尿顯著者4例,水腫消失者5例;肝腫大縮小6例。其中心房纖顫2例,用藥後消失1例。
(武漢醫藥衛生1959;4∶398)
方藥五蟾酥1份,茯苓9份。
將該藥製成散劑口服。
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以此方治療各種心力衰竭30例,顯效12例,進步14例,無效4例。本組心電圖檢查19例,其中13例有不同程度改善。
(新醫藥通訊1972;5∶46)
方藥六丹參注射液。
取該藥20ml加10%葡萄糖溶液500ml靜滴,日1次。療程14天,連用2個療程。可同服強心、利尿劑。
翟理貴等觀察擴張型心肌病心力衰竭20例,有10例顯效,7例有效,3例無效。
(中原醫刊1991;(3)∶30)
方藥七炒葶藶子粉10g。
每天早晚以米湯或棗湯送服該藥,日2次。尿量增加,浮腫減輕後,上藥改為每次5g。
董聖群共治心力衰竭20例,服藥1~2天尿量即增多,第5天達高峰,隨之浮腫消退、胸悶咳嗽減輕。
(中醫報1988年5月17日)
【按語】
本病的發生,是因反複外邪侵襲、水氣淩心、思慮、勞累過度所致,病在心肺。臨床分為5種證型,即心氣不足、瘀痰交阻型、脾腎陽虛型、心腎陽衰、肺氣失宣型、心腎陽虛、痰濕阻滯型及心腎不足、痰飲內阻型。可分別運用活血強心,清肺化痰;補虛瀉實、行氣活血利水;溫陽納氣,清肺定喘;溫陽利水,蠲飲化濕以及補益心腎、蠲飲化痰等治則。
方藥四與方藥五所用蟾酥,又名蛤蟆酥、癩蛤蟆漿。性辛溫,毒性大。據《本草衍義》所載,本品有攻毒消腫、開竅止痛、強心利尿之功效。現代研究、證實蟾酥可強心、升壓及抗休克,尚能利尿、抗炎、鎮咳祛痰、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強細胞與體液免疫以及抗腫瘤。傳統用治癰疽疔瘡、咽喉腫痛、無名腫毒等病症。現臨床應用漸廣,可治慢性氣管炎,各種結核、急性腎炎、坐骨神經痛、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牛皮癬、尋常疣及出血熱等,亦可用於表麵麻醉。近年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效果肯定。臨床以本品入藥,應嚴格掌握劑量,慎防中毒。
(五)高血壓
本病是在沒有任何原發性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因中樞神經係統和內分泌體液調節功能紊亂等因素所致的動脈血壓升高,尤其舒張壓升高的全身慢性血管性疾病。多發生心、腦、腎等髒器損害。臨床上繼發性高血壓或症狀性高血壓則多由急、慢性腎炎、某些內分泌疾患、妊娠毒血症等所引起。
【臨床治驗】
方藥一幹蚯蚓40g。
將藥搗碎加60%乙醇100ml浸漬72小時,每日振搖2次,過濾澄清即成40%蚯蚓酊。每次口服10ml,日3次。胃納差可酌加生薑酊。
觀察經其他藥物治療1個月無明顯效果者34例,結果收縮壓下降4.0~8.0kPa(30~60mmHg)者7例,下降1.3~3.3kPa(10~25mmHg)者23例,無效4例;舒張壓下降3.3~4.7kPa(25~35mmHg)者6例,下降0.7~2.7kPa(5~20mmHg)者23例,無效5例。此藥降壓較顯著,一般服藥4~10天血壓即開始下降。
(上海中醫藥雜誌1959∶4)
方藥二薟草30g,地骨皮10g。
上藥水煎分2~3次服,日1劑。
經治高血壓67例,顯效35例,有效22例,無效10例。均排除症狀性高血壓,如腎病,主動脈疾患等。本組療效判定標準:舒張壓降低2.7kPa(20mmHg)為顯效;下降1.3~2.7kPa(10~20mmHg)為有效,下降1.3kPa(10mmHg)以下者為無效。
(中華內科雜誌1960∶2)
方藥三幹絋蓬棵20~40g。
將該藥水煎,日1劑。初服宜小劑量開始,可根據病情逐漸加大用量,症狀消失或改善後可改服維持量。
所治13例,近期均收到降壓效果,其中早期高血壓療效尤佳。
(中華內科雜誌1958∶12)
方藥四芹菜汁,蜂蜜或糖漿各等量。
將生芹菜去根洗淨,用消毒紗布絞汁(當日絞汁服用)與蜂蜜混勻。每次40ml,溫服,日3次。
觀察高血壓16例,有效14例,無效2例。服藥時間越長,其複發率越低。
(福建中醫藥1960∶7)
方藥五海蜇124g,荸薺372g。
海蜇漂洗,荸薺(不去皮)洗淨。加水1000ml煎至250ml,空腹頓服或分2次服。
用上方治療92例,顯效(症狀完全消失,血壓恢複正常)34例;進步(症狀全部消失或減輕、血壓接近正常或收縮壓、舒張壓各降低1.3kPa(10mmHg)以上)42例,無效16例。
(中華醫學雜誌1955∶10)
方藥六菊花1000g,川芎400g,丹皮、白芷各200g。
將上藥做成藥枕,睡眠時枕用。對白芷氣味不適者可酌減用量;體胖、午後潮熱者,丹皮增至300g;頭痛加細辛200g。每個藥枕可連續用半年。
共治本病33例,有效32例。血壓由平均23.5/14.4kPa(176/108mmHg)降至17.6/10.9kPa(132/82mmHg)。另觀察神經官能症36例,結果好轉28例,減輕6例、無效2例。
(中醫雜誌1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