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病症(六)(2 / 3)

上方治療高血壓596例,其中單用本方169例,用其他藥降壓效果不穩定改用此藥或與羅布麻同用,當血壓下降至一定程度後,再單用羅布麻鞏固者427例。結果症狀消失或顯著減輕者254例,減輕212例,其中血壓下降至18.7/12kPa以下者143例,收縮壓或舒張壓下降2.67kPa以上者268例,有效率88.6%。

(中草藥通訊1972;4∶12)

方藥二十八威靈仙、無花果、白茅根、野菊花、牛膝、桑枝等。

上方隨證加減,酌量。水煎服,每日1劑。

上饒鐵路醫院用本方配合針灸等療法,觀察高血壓與中風偏癱者21例,治愈12例,好轉5例,進步4例。

(新醫藥資料1971;6∶25)

方藥二十九蓖麻仁50g,吳茱萸、附子各20g,生薑150g,冰片10g。

將前三味藥研末,生薑搗如泥,與藥末、冰片一起碾成膏。每晚貼於雙側湧泉穴,晨起除去。7天為1療程,連用3~4個療程。

劉成服治療60例,顯效32例,皆於2~4日見效。有效28例,多於5~7日起效。此法除有降壓作用外,對頭痛、頭昏、眩暈眼花等症狀均可消除或改善。

(遼寧中醫雜誌1986;6∶16)

方藥三十膽汁製吳茱萸500g,龍膽草提取物6g,硫黃、朱砂各50g,醋製白礬100g,環戊甲噻嗪175mg。

上藥研細末。每次取0.2g填入臍內、外以棉球覆蓋,膠布固定。7天換藥1次。

寧選等共治本病116例,臨床顯效率29.3%,總有效率77.6%。上法對Ⅰ、Ⅱ期高血壓效果尚佳。

(新中醫1981;3∶33)

方藥三十一刺蒺藜、生石決明、夏枯草、丹參各30g,車前子45g(包)。

上方煎湯300~400ml,分3次飯前服,日1劑。45天為1療程。

崔極貴觀察86例,結果顯效51例,進步20例,無效15例。

(江西中醫藥1985;1∶19)

方藥三十二大黃蟲丸。

每次服該藥1丸,日2次。

張鳳山治療3例經服滋腎陰、潛肝陽中藥及降壓西藥療效不佳的頑固性高血壓,服藥6個月後,其血壓由26.7/20kPa降至20/13.3kPa,蛋白尿由+++轉為正常。

(河北中醫1980;3∶53)

方藥三十三硫黃100g,酒製大黃粉20g。

將硫黃打碎,水煎2小時,烘幹研粉,加入大黃粉製片。每次4片,日2次。

據報道,此方對Ⅰ、Ⅱ期高血壓有效,所治107例,有效率93.4%。

(廣西衛生1975;5∶50)

方藥三十四海帶根粉。

每日服該品6~9g,或製成浸膏膠丸,每丸含生藥2.6g,每日服6~9丸。

侯毓禮用治40例,服藥後一般症狀有不同程度改善,顯效3例,有效22例,無效15例。個別病人服藥後上腹部有脹感、痰多及牙齦腫痛等用藥反應。

(中草藥1984;15(12)∶19)

方藥三十五魚腥草500g。

每次服該品10g,開水泡飲。

臨床治療1例絕經後頭目昏眩、麵赤目紅、失眠多夢者,經服上藥,症狀皆消失。

(浙江中醫雜誌1991∶2)

方藥三十六鉤藤20g。

將藥剪碎,加適量冰片,布包,為1日量。用溫水浴腳,晨起晚睡前各1次,每次半小時。10天為1療程,起效後續服2~3個療程。

李增林觀察50例,其中27例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總有效率82%。

(遼寧中醫雜誌1989;13(8)∶23)

方藥三十七鬼針草(連根全草)20~30g,或鮮品50~60g。

將藥水浸20分鍾,文火煎沸離火,冷卻,午飯前服50~70ml,日1次。

林世奇經治7例原發性高血壓,有效率86%。

(四川中醫1987;(11)∶31)

方藥三十八鮮車前草20~30株。

將藥水煎分3次服,日1劑。

此藥用治高血壓1例,連服4天症狀消失,血壓維持在18.7/13.9kPa(140/104mmHg)。

(上海中醫藥雜誌1959;(3)∶39)

方藥三十九紅花。

將藥泡酒,常服。

臨床觀察可使血壓複常。

(《來春茂醫話》)

方藥四十黃連30g。

將藥水煎頻服。

據認為,有較好降壓效果。

(《長江醫話》)

【按語】

高血壓病有多種致病因素,因肝風內動,肝陽上亢,或風火痰濁上擾,或腎精不足,氣血虧虛,或中氣不足,清陽不升,上氣虛衰而發為眩暈。本病有多種證型,以陰虛陽亢型最為多見。其治則,可運用以下三法:育陰法,常用旱蓮、女貞子、何首烏、玉竹、沙參、地黃、天冬、玄參、麥冬、桑椹子等;潛陽法,多以石決明、珍珠母、生牡蠣、生龍骨、龜版、磁石、代赭石、海蛤殼入藥;平肝法則用夏枯草、草決明、鉤藤、桑白皮、梔子、白芍、龍膽草、黃芩、桑寄生、菊花等調治。此外,山楂、紫背天葵之酸收,牛膝、地龍之鹹降,槐花、葛根之涼血解肌,皆有助於血壓下降,可酌情選用。但其配伍組方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否則,僅著眼於使用降壓藥,或隻偏重於平肝重鎮之劑,片麵強調“清”、“鎮”,則病情雖暫時可緩解,但一經停藥,血壓又會複升或難以控製。因此,本病應運用調節氣血陰陽之治法,方能標本兼治,以奏佳效。

方藥一地龍鹹而寒,入肝、脾、膀胱經。擅於清熱平肝熄風,清肺平喘,並可通利經絡和清熱利尿。對於肝陽上亢的頭暈目眩,屢治屢效。現代研究含有地龍素、琥珀酸、膽甾醇,多種氨基酸及維生素類等多種成分。具解熱、鎮靜、降壓、平喘、抗組胺、抗血栓形成及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之功。動物實驗表明,地龍的降壓作用緩慢而持久。據研究,蚯蚓降壓有效成分為地龍維生素B1及次黃嘌呤。其降壓機製可能是該成分直接作用於脊髓以上的中樞神經係統,或通過某些內髒感受器反射影響中樞神經係統,引起部分內髒血管擴張,從而使血壓下降。有報道,以地龍維生素B1治高血壓效果顯著,總有效率達90.9%。

此外,本品用治中風後遺症、癲癇、精神分裂症,哮喘、慢性下肢潰瘍、燙傷、風濕性關節炎、乙腦及帶狀皰疹等皆有較好療效。

方藥三十三,硫黃酸、溫,有毒、入腎、大腸經。本品內服助陽益火通便,外用攻毒殺蟲療瘡。含有硫,少量碲、硒、鐵、砷等成分。藥理有鎮咳、祛痰、抗炎、抑菌、殺蟲及瀉下等作用。傳統用於腎氣不納所致的短氣喘逆,脾腎虛寒引起的腹痛、命門火衰而致的腰膝酸冷、陽痿等病症。臨床觀察表明,本品對高血壓、慢性氣管炎、慢性腎炎、便秘、腹瀉以及腫瘤等多有效驗。

單藥方中尚有靈芝、地黃能補血滋陰,對氣血虧虛致病者多有效驗。鉤藤、天葵、羅布麻清熱平肝熄風,多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眩暈。魚腥草、萊菔子、葛根、龍葵、車前草功擅清熱解毒化痰,主治痰熱內擾所致者。黃連、地骨皮為清熱瀉心火之品,對心火熾盛眩暈,常應手而效。紅花、山楂善於活血化瘀、疏通經脈,宜於瘀血內阻引起的眩暈症。

(六)腦血管病

是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腦血管和腦血液循環障礙所致疾病的總稱。臨床分為出血性(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與缺血性(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兩大類。腦血栓形成最為常見,其次為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栓塞。中醫稱為“中風”、“偏枯”等。

腦出血係指腦實質內的血管破裂出血,又稱腦溢血。本病多發生於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史的中、老年患者,病死率高。常在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發作。臨床表現:①全腦症狀,常見頭痛、嘔吐、意識喪失或深昏迷狀態;②局灶性症狀,內囊出血出現偏癱、偏盲、偏感覺障礙的三偏綜合征。腦橋出血則見突然昏迷、瞳孔變小、體溫驟升,並出現呼吸循環衰竭;③腦出血常見有共濟失調,眼球震顫等。本病CT檢查有診斷意義。腦血管造影可定位。腦脊液壓力增高,常呈均勻血性。眼底檢查可見動脈周圍出血與乳頭水腫。本病急性期治療應控製腦血腫、降顱壓、預防出血與並發症、改善腦缺氧。對顱內血腫及小腦出血可行手術治療或試用超導管選擇性管內栓塞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