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病症(六)(3 / 3)

腦血栓形成是由腦血管病變(腦部動脈粥樣硬化)、血流減慢、血稠度增加及炎症等因素產生血栓,使管腔狹窄或腦動脈閉塞(腦梗死)導致相應部位腦組織缺血或壞死。多發生於老年人,起病緩慢,多在安靜或睡眠時發生偏癱、失語等神經局灶功能喪失,一般意識清楚。發病前常見頭昏、頭痛、短暫肢體麻木及無力等一過性腦缺血症狀。本病發病率高,約占中風的半數,其預後尚好,但常留有後遺症。CT及腦血管造影有診斷價值。腦脊液清晰,壓力多不高。治療多采用改善腦微循環、溶栓、抗凝及擴血管等療法。顱內壓高時常用脫水劑及激素類藥物。手術治療有血管搭橋術等。

腦栓塞指機體其他部位的栓子隨血流進入顱內動脈,突然堵塞腦血管的急性腦血管病。栓子來源分為心源性(如風心病、房顫、心肌梗死、心內膜炎等)與非心源性(如感染性栓子、脂肪球及氣體等)二種。多見於青年人,約占中風的15%~20%,易複發,往往有後遺症。以起病急驟、突發頭痛、嘔吐、短暫意識障礙等為主要特征,多無前驅症狀。腦動脈栓塞可出現單癱、偏癱、偏身麻木、失語及類似腦炎或癲癇等。脂肪栓塞常先導致肺梗死、出現呼吸困難、咳痰血、胸痛、癱瘓、譫妄及昏迷等。腦脊液常無色透明、合並感染者細胞數多增加。本病治療首先控製原發病,改善微循環、抗凝等。

蛛網膜下腔出血係指腦底部或腦表麵血管破裂,出血後流入蛛網膜下腔而言。最常見病因為先天性動脈瘤,其次為腦血管畸形、動脈硬化、腦瘤和血液病等。以中青年為多見,約占中風的5%~10%。通常為急性或亞急性發病。起病前常出現強烈眩暈、頭痛、眼瞼下垂,一般無意識障礙。常在情緒激動或用力時暴發劇烈頭痛、嘔吐及煩躁不安,少數可見嗜睡、譫妄、精神錯亂及癲癇樣發作,嚴重者可致呼吸停止。往往有腦積水、視神經萎縮和坐骨神經痛等後遺症。其腦膜刺激征具有特征性。腦脊液壓力增高,呈均勻血性。CT有重要診斷價值。眼底檢查多見玻璃體膜下出血。

【臨床治驗】

方藥一川芎嗪注射液。

取本藥40~8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靜滴,每天1次,10天為1療程,間隔3~4天再行下1療程。

據綜合報道,運用川芎嗪治療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218例,其中急性期156例,結果顯效89例,有效51例,有效率89.7%。另組資料介紹,治療後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者為64.3%。有人用本品40mg肌注,日1次,治療8例腦溢血,所有病人皆能徒步行走,上肢可握拳揚物。北醫一院神經科觀察急性閉塞性腦血管病103例,其中急性期44例,以川芎嗪靜滴,另設50例對照組,以罌粟堿靜滴。結果病人症狀與體征好轉率,川芎組為81.8%,對照組為62%,兩組對比差異顯著,且川芎嗪組顯效快。

(中華醫學雜誌1977(8)∶467)

方藥二當歸、雞血藤各30g,桃仁、紅花、穿山甲各10g,赤芍、川芎各15g。

將諸藥水煎服,日1劑。

何筱仙治療107例腦血栓,病程最短1天,最長9個月。用藥後觀察3個月,基本恢複(癱瘓的肢體肌力恢複正常、生活能自理)48例,顯著好轉(患肢肌力增加二度以上,可獨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40例,好轉(患肢肌力增加1度以上)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3%。

(中醫雜誌1980;(10)∶45)

方藥三25%當歸注射液200ml。

取該藥靜脈點滴,每日1次,20天為1療程。

塗俊傑等共治急性缺血性腦中風50例,治愈25例,顯效13例,好轉9例,無效3例。另以低分子右旋糖酐為對照組觀察46例,結果療效以當歸組為優,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

(中醫雜誌1982;(10)∶43)

方藥四黃芪、丹參、川芎、赤芍。

上藥製成注射液,靜滴,每日250ml。另用黃芪、丹參、山楂各30g,地龍、川牛膝各15g,紅花、川芎各10g,桂枝6g。水煎服,每天1劑。

趙明一用上方治療腦血栓形成110例,治愈52例,顯效36例。

(遼寧中醫雜誌1983;(11)∶19)

方藥五黃芪60g,川芎30g,丹參、雞血藤各15g,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各9g,水蛭末1.5g(衝服)。

口眼歪斜加白附子9g,全蠍1.5g;舌強不語加鬱金、天竺黃各9g,菖蒲12g;血壓偏高、頭暈、肢體麻木加石決明(或珍珠母)、桑枝各30g,菊花、鉤藤各12g,天麻9g;下肢無力恢複較慢加千年健、牛膝、金毛狗脊各9g,功勞葉12g;上肢無力恢複慢加桂枝9g,桑枝30g;血壓偏低或心電圖異常改變加太子參15g,五味子、麥冬各9g。水煎服,日1劑。

何少華用上方辨證加減共治腦血管意外後遺症38例,基本治愈30例,顯效6例,好轉2例。

(中醫雜誌1982∶6)

方藥六黃芪25g,桃仁、紅花、地龍、歸尾、僵蠶、赤芍、蜈蚣、甘草各7g。

食欲不振加山楂、麥芽;血壓高加薟草、羅芙木;失眠加遠誌,棗仁。水煎服,日1劑。

李樹森治療腦血管意外後遺症15例,臨床治愈10例,顯效4例,有效1例。本組病例平均用藥時間為28天,短者16天,最長56天。

(廣西中醫藥1982∶1)

方藥七黃芪、當歸、赤芍各12g,地龍、秦艽、絲瓜絡、牛膝各10g,丹參15g,炒桑枝24g,甘草5g。

半身不遂久不愈加桃仁、紅花、雞血藤;口眼斜加僵蠶、全蠍;眩暈加夏枯草、草決明、鉤藤、菊花;語言蹇澀加膽星、石菖蒲、炙遠誌;胸悶加全瓜蔞、薤白;氣虛加黨參,重用黃芪。水煎後分3次服,日1劑。

治療腦血管意外後偏癱患者86例,療程平均44.3天,最短7天,最長140天。結果基本治愈23例,顯效26例,好轉31例,無效5例,死亡1例。

(湖北中醫雜誌1980∶1)

方藥八石決明15~30g,珍珠母、丹參各12~15g,紅花、丹皮、赤芍各9g,地龍、鉤藤各9~15g,何首烏15g。

肝陽上亢加夏枯草、菊花、磁石;肢體不遂加全蠍、桑枝;口眼斜加全蟲、僵蠶;語言謇澀加菖蒲、鬱金、遠誌;肺經蘊熱加魚腥草、瓜蔞、桑白皮、黃芩;血虛加當歸、熟地;氣虛加黃芪;黨參。水煎分2~3次服,日1劑。

杜文琴經治腦血栓形成11例,住院最短4天,最長75天。基本治愈5例,顯效6例。

(青海醫藥1982∶1)

方藥九紅花10~25g(後入)、地龍25~40g,葛根30~50g。

口眼斜加全蟲、白附子;肢體麻木加鉤藤、雞血藤;語言不利加膽星、山羊角;手足拘急加桂枝、牛膝;頭痛眩暈、血壓偏高加決明、夏枯草;頭昏眼花、血壓偏低加紅參、菟絲子;氣血虛加黃芪、當歸;手足浮腫加益母草、海桐皮;血脂偏高加山楂、首烏;陰虛內熱加玄參、生地。水煎,早晚空腹服,每日或隔日1劑。

姚尊華治療腦血栓形成86例,痊愈44例,顯效26例,好轉10例,無效6例。一般服藥10~40劑,平均28劑。治愈時間為20~80天,平均54天。

(雲南中醫雜誌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