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91;2∶170)
方藥五苦參、土茯苓、蛇床子、生百部各30g,白鮮皮、地膚子、土槿皮各15g,花椒10g,龍膽草、明礬各9g。
取諸藥水煎,每日1劑,早晚衝洗外陰和陰道,10天為1療程。
此方用治130例,治愈117例,總有效率96%。
(四川中醫1986;11∶26)
【按語】
中醫將外陰念珠菌病歸因於濕、熱、蟲三邪所致。此病臨床發病率較高,主要通過性生活感染,其外陰和陰道念珠菌感染往往同時出現。中醫治療主要是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現代研究證實,苦參、黃柏、土茯苓、蛇床子、地膚子、百部、土槿皮、白鮮皮等清熱解毒、殺蟲藥皆有抑殺念珠菌、淋病雙球菌及抗真菌作用。
(七)陰虱
本病由陰虱傳染引起,多由性生活途徑傳播,亦可通過內褲、床墊、廁所坐墊等傳染。主要特點:局部劇烈瘙癢、皮膚紫灰色斑點、伴有抓痕和血痂。陰虱形似螃蟹、色棕黑、不活潑,主要寄生在陰毛,亦可見於眉毛、睫毛、腋毛等部位的體毛,以吸取血液為生。虱卵附著在陰毛上,呈鐵鏽色小顆粒,經6~8天孵化成幼蟲,再經13~17天變為成蟲,成蟲約活1個月。
【臨床治驗】
方藥一百部、蛇床子、黃柏各200g。
將藥加水3000ml煎煮3小時,藥液濃縮至500ml。將陰毛剃淨,取藥液塗搽患處,日3次。可配合外塗25%硫黃軟膏。
本組共治陰虱21例,全部治愈。
(遼寧中醫雜誌1990;10∶36)
方藥二百部50g。
將藥以75%乙醇浸泡1周。令病人剃淨陰毛,取藥液外搽患處,日2~3次。
臨床觀察,此方用治陰虱多有良效。
(臨床經驗方)
【按語】
本病治則是殺蟲止癢。百部等藥物對虱蟲以及多種細菌、病毒、真菌有很強的殺滅作用。治療時陰毛要徹底剃除,並燒毀。用藥後不宜清洗,以利藥效發揮。
(八)艾滋病
艾滋病是1980年在美國首先發現的一種致命性疾病。其病因由嗜人類淋巴細胞病毒,又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主要使人體的淋巴細胞等免疫係統及其他全身多係統多血管遭受破壞。本病通過同性戀等性接觸、靜脈注射藥癮者、輸血與血液製品及胎盤途徑傳染。目前證實艾滋病患者血液、精液、唾液及尿均有傳染作用。臨床特征:不明原因的不規則發熱、盜汗、消瘦、食欲不振、全身乏力、頭痛、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並易發各種感染和惡性腫瘤。中醫無此病記載,類似“溫病”、“虛勞”等描述。
【臨床治驗】
方藥一按分型治療方。肺胃陰虛型:①蓮子肉、桔梗各12g,苡仁、白扁豆各20g,茯苓15g,人參10g(另煎),甘草5g。此為參苓白術散加減。②生地、熟地、百合各20g,麥冬、白芍、元參各15g,當歸、桔梗各12g,貝母10g,甘草5g。此為百合固金湯。③黃芪30g,人參(另煎)、甘草各10g。脾胃虛損型:①黃芪20g,甘草、人參(另煎),柴胡各10g,當歸、升麻各12g,白術15g,陳皮5g。此為補中益氣湯加減。②柴胡、人參、甘草各10g,黃芩、半夏、大棗各12g,生薑3片。此為小柴胡湯加減。③半夏、竹茹、枳實各12g,茯苓15g,陳皮6g,甘草5g。此為溫膽湯。脾腎兩虧型:①人參、炙甘草各10g,白術、茯苓各15g,此為四君子湯。②肉豆蔻、吳茱萸各10g,補骨脂15g,五味子12g。此為四神丸。熱盛痰蒙型:鉤藤15g,羚羊角、全蠍、人參(另煎)各10g,天麻12g,甘草5g。此為鉤藤飲,可配服安宮牛黃丸(牛黃、水牛角濃縮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黃、黃連、黃芩、梔子、鬱金、冰片)。
以上各方可按病情輕重,每日1~2劑煎服。具有調和陰陽、解毒清熱、扶正祛邪之效。
中國中醫研究院試治艾滋病小組運用以上四型辨證方治療艾滋病90例,服藥後各種症狀及檢查指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中醫雜誌1990;3∶27)
方藥二杏仁、桃仁、人參、黨參、元參、牡蠣、貝母、甘草等。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每天1劑。
蘇誠煉用治艾滋病肺胃陰虛型,症見發熱,幹咳無痰、或有少量黏痰,或痰中夾血、氣短、乏力、消瘦、胸痛,口幹咽燥、盜汗、皮膚瘙癢等為辨證要點。據觀察有顯著療效。
(中醫雜誌1990;2∶26)
方藥三吳茱萸、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白芍炭、雲苓、炮附片、炒白術、廣木香、黃連。水煎服,日1劑。
吳伯平治療艾滋病腹瀉,一般服藥6劑左右即瀉止。
(中醫雜誌1991;12∶13)
方藥四黃芪、蛇舌草、銀花各30g,人參、苦參、桂枝各10g,甘草、冬蟲夏草、天花粉、丹參、柴胡、白芍、半枝蓮、半邊蓮各15g,土茯苓、黃芩、豬苓各20g,蚤休12g,病毒唑0.2g,雙脫氧胞苷0.2g。
上藥製成膠囊口服。
(臨床經驗方)
方藥五季得勝丸80g,六神丸30粒,生大黃、紫花地丁、虎杖、奶參、生甘草、旱蓮草、金子草、苦葉下珠、崗稔根、穿破石、平地木、六月雪、丹參各30g,幹地龍、打神鞭、石菖蒲各20g,降龍木、威靈仙、穿心蓮、麝香各15g,綠豆45g,薄荷12g,木通10g,細辛6g,病毒唑0.2g,環孢苷0.2g。
諸藥水煎、濃縮、烘幹成粉,與西藥混勻裝膠囊服用。
(臨床經驗方)
【按語】
按照祖國醫學理論,艾滋病發病屬正氣虛弱,疫毒內侵,由此累及髒腑,耗傷氣血津液所致。目前中醫治療此病尚缺乏經驗。扶正祛邪為主要治則。發病早期扶正祛邪並用,中晚期以扶正為主。由於晚期患者病情嚴重,攻補藥常難以奏效,故治療應著重於早、中期。臨床應結合辨病與辨證,隨證選方入藥,往往可起到穩定病情、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的效果。近年研究發現眾多清熱解毒藥等有不同程度抑製HIV的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蓮、牛蒡子、黃連、仙靈脾、紫草、銀花、千裏光、貫眾、柴胡、甘草、丹參、黃芩、天花粉、苦瓜、龍膽草、蒲公英、麻黃、漏蘆、巴豆、白頭翁、槲寄生、檳榔、白花蛇舌草、知母、薑黃、桑白皮、功勞葉、大青葉、魚腥草、連翹、板藍根、山豆根、狗脊、刺五加、苦參、枸杞子、杜仲、當歸、茯苓、白術、黃芪、人參、大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