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腫瘤
本病主要特征為頭痛進行性加重,伴嘔吐、視覺障礙、抽搐、反應遲鈍、重者癱瘓。目前認為腦內膿瘍及腦外組織炎症波及等因素可誘發腫瘤。臨床以膠質瘤最多見,占顱內腫瘤40.9%,各年齡及腦各部位均可發生。腦垂體瘤以垂體腺瘤常見,多為良性,約占腦瘤10%,好發於成人,男略多於女。其次,亦可見神經纖維瘤等。
【臨床治驗】
方藥一柴胡、白芍、赤芍、茯苓、昆布、夏枯草各15g,蛇舌草、海藻、鉤藤各28g,生牡蠣50g。水煎服,每日1劑。
周連舉觀察神經纖維瘤10例,連續服藥30~90天,瘤體均見縮小或消失。
(中醫雜誌1980∶1)
方藥二川芎、炙蜈蚣各5g,枸杞、丹參、製議薟草各15g,當歸、雞距子、炙遠誌、紅花、桃仁、橘貝半夏曲各9g,仙靈脾30g,太子參24g。
本方以水煎服,每天1劑,長期服用。
治療1例腦垂體瘤獲愈。
(臨床經驗方)
方藥三熟地、血竭、珍珠母各20g,赤白芍、當歸各15g,川芎3g,三棱、莪術各12g,紅花4g,桃仁10g,菖蒲5g,麝香0.3g(吞)。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日1劑。
觀察1例腦幹腫瘤,服藥13天後症狀明顯改善,經治5月餘,諸症悉除,隨訪2年無複發。
(中國醫學(中醫)文摘1986∶2)
方藥四夏枯草、丹參、赤芍、玄參、鉤藤、忍冬藤各12g,昆布、海藻、防風、白芷、蒼耳、荊芥各9g,生牡蠣、土茯苓各3g,紅花、三七粉(衝)、旱蓮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劑。
1例聽神經痛,服藥3月餘,諸症消失,腫瘤得以控製。
(臨床經驗方)
方藥五全蠍、磁石各100g,蜈蚣50g。研粉,每次7.5g,日2~3次。
此方對腦膜瘤有效。
(遼寧中醫1978∶3)
方藥六威靈仙、苡仁、八月劄各30g,蚤休、橘葉、鬱金各15g,黨參、白術、白芍、茯苓各9g。
將諸藥水煎分3次服,日1劑。
用治1例轉移性腦癌癲狂症,證屬風痰毒邪內蘊,治以消風痰、解毒散結。服藥4天抽搐完全控製。1年後複查,CT未見占位性病變,左側顱內占位腫塊已消失。
(福建中醫藥1987∶5)
方藥七夏枯草、海藻、石見穿、野菊花、生牡蠣各30g,昆布、赤芍各15g,桃仁、白芷、南星、蜈蚣各9g,留行子、蜂房各12g,全蠍6g。
諸藥水煎分3次服,每次隨湯服天龍片5片,日1劑。
共治顱內腫瘤11例,總有效率72.7%。
(上海中醫學院方)
方藥八川芎、丹參、赤芍、桃仁、膽星、昆布、竺黃、海蛤殼各10g,生牡蠣、代赭石(先煎)、黃芪各30g。
諸藥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取全蠍3g,冰片1g研粉衝服。
經治1例腦(鞍內)腫瘤,檢查瘤體為0.5cm×0.8cm,服藥3個月頭痛消失,嘔吐止,食欲增加,諸症消除。
(光明中醫1989∶3)
方藥九①雄黃、生大黃、乳香、沒藥、兒茶、蟾酥、全蟲、蜈蚣、甲珠、皂刺、硼砂、寒水石、銅綠、輕粉、冰片、枯礬、明礬、地龍、烏蛇、蟬蛻、米砂、麝香、血竭。②白花蛇、全蟲、守宮、虻蟲、地龍、蟬蛻、白術、玉竹、蜈蚣、僵蠶、水蛭、土鱉蟲、穿山甲、蟾酥、甘草。
上兩方分別研粉水泛為丸,如綠豆大。①方每次6~10丸,可長期服用。②方每次3丸,漸增至8丸。日3次。連用30天,每療程間隔15天。
本組共治腦腫瘤97例,堅持連續服藥3個月者30例,症狀均改善,視力好轉。患者服藥後偶見惡心、嘔吐、腹痛瀉等。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丹參、旱蓮草各12g,何首烏、生地、女貞子各15g,旋覆花、竹茹、天葵子、紫草、牛膝各10g,白芍12g,生赭石30g(先煎)珍珠母20g(先煎),陳皮6g,蛇蛻、黃連各3g,蜈蚣1條。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日1劑。
1例腦蝶鞍瘤,服藥半月,症狀改善,痛緩,嘔吐減少,共治療5個月,頭痛、複視等諸症皆完全消除,獲臨床治愈。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一蛇六穀、水蛭、夏枯草、昆布、象貝、雲茯、膽星、三棱、莪術、天龍、川芎及六味地黃丸等十八味製成合劑,每毫升含生藥0.79g,飯後1小時服,日3次,療程3個月,連用4~10個療程。其間停服一切抗腫瘤藥物。
楊丙奎共治46例神經膠質瘤術後複發者,總有效率72%,症狀改善達80%,5年生存率32%。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十二夏枯草、黃芩、半枝蓮、柴胡、白術、茯苓、法半夏、大貝、丹皮、當歸、枳殼、土茯苓、煆牡蠣、生甘草。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日1劑。
何建平觀察8例腦膠質瘤,顯效(症狀消失恢複正常生活)5例,有效(症狀減輕,生活質量明顯提高)3例。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按語】
顱內腫瘤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配合深部放療和化療。但由於膠質瘤生長部位廣泛,手術難以全部切除,且複發率高。同時由於血腦屏障的原因,化學藥不易到達治療部位,一般不太適用。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頭為諸陽之會。顱內腫瘤為有形之邪,是髓海病變,病位在腦。其發病主要與痰、瘀及腎虛有關,因痰濁瘀血,風火上衝腦部凝聚致病。並且始終以正氣虛損,痰凝毒聚為特點。治宜熄風清熱,化痰散結,祛瘀通絡為主,輔以滋補肝腎。臨床多以全蠍、僵蠶、蜈蚣、川芎、地龍、丹參為首選藥,同時根據病情,伍用半夏、天麻、水蛭、夏枯草、貝母、枸杞子、天冬等藥,以助主藥軟堅、消腫作用。頭痛可加槁本、白芷;嘔吐加薑竹茹、薑半夏;視力模糊加青葙子、密蒙花、石決明;顱內壓高選加葛根、車前子、葶藶子等。通過攻補兼施,標本同治,對消散瘤塊、解除肢體抽搐、頭痛、癲癇等症常獲良效。
(二)鼻咽癌
本病臨床較常見,世界80%病人在我國南方,發病高峰在50~59歲,男女之比為(2.5~4)∶1。臨床特征:起病單側頭痛、耳鳴、鼻塞、血涕、複視、突眼及頸淋巴結腫大。本病可能與皰疹病毒(EB病毒)感染、亞硝胺、多環烴、真菌毒素刺激以及遺傳因素有關。臨床以低分化磷癌最常見,次為未分化癌。
【臨床治驗】
方藥一龍葵、白花蛇舌草、銀花各40g,野菊花、麥冬、生地各20g,山豆根、甘草各15g,紫草、苡仁各25g。
取上藥水煎服,日1劑。
治療鼻咽癌3例,存活2年,2例,病情穩定,另1例已存活5年。
(臨床經驗方)
方藥二麝香0.5g,牛黃、珍珠各1g,猴棗、辰砂各1.5g,白蠟0.25g,鳳凰衣3.5g。
上藥研細粉,每次取適量藥粉吹入咽喉處,日3次,同時早晚空腹各服1次,每次0.5g。
臨床收治2例鼻咽癌,均獲治愈。1例治療18天後腫瘤完全消失,另1例服藥後癌腫消減3/4。
(上海中醫雜誌1955∶12)
方藥三①連翹、荊芥、雙花、白芷、黃芩、桑皮、玄參、地丁各15g,防風、薄荷、梔子各10g,射幹、生地各20g,甘草7.5g。水煎內服,日1劑,②硇砂25g,黃連15g,豬膽汁2個。將前二味研末以豬膽汁調勻,滴鼻,日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