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按照祖國醫學理論,肺癌是由於正氣虛損、邪毒侵肺、痰濕內蘊、耗氣傷陰,導致肺失宣降、氣機不利、血行受阻、使痰凝氣滯、瘀阻脈絡,即因氣、血、痰、濕積聚而發病。有醫家認為,肺癌是因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是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
本病臨床分氣陰兩虛、陰虛內熱、脾虛痰濕及陰陽兩虛等型,其中氣陰兩虛及陰虛為多見,據統計約為發病總數的80%左右。中醫根據扶正與祛邪相結合原則,治療以益氣養陰、養陰生津、益氣健脾、滋陰溫陽為主,佐以理氣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等。投養陰藥沙參、天冬、麥冬、元參、生地、鱉甲等。補益氣血藥黃芪、蟲草、黨參、太子參、當歸、甘草、大棗等。益氣健脾藥白術、茯苓、扁豆、苡仁、陳皮、淮山、半夏。益腎溫陽藥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菟絲子等以培本;清熱解毒藥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龍葵、白毛藤、蚤休、魚腥草、石見穿、山豆根、苦參、夏枯草等及化痰散結藥莪術、丹參、生南星、海藻、昆布、牡蠣、幹蟾皮等以抗癌。結合辨證施治,常可獲效。
(七)胃癌
此病最常見,在消化道腫瘤中居首,我國每年死亡約16萬,占惡性腫瘤23%,以40~60歲多見,男女之比為3∶1。一般認為遺傳、A血型者、長期食鹹菜、醃魚等高鹽食品與熏製品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長期不愈均可能誘發癌變。臨床主要特征:早期上腹飽脹、不適或隱痛、食欲減退或消失、惡心、嘔吐,中晚期腹痛加劇、出血、黑便、貧血、上腹可觸及堅硬腫物,並伴有腹水。此病好發於幽門竇,次為胃小彎,亦可見於賁門和胃底體等部位。臨床主要為腺癌,其次為黏液癌或未分化癌。胃癌相當於中醫的“胃痛”、“伏梁”等範疇。
【臨床治驗】
方藥一大皂角1條(炮)。
將藥水煎200~250ml,分1~2次服,另用紅參15g,白術30g,半夏10g,水煎,兌適量蜂蜜分3次服,連服1周。
張傳清治療1例晚期胃癌,服藥半年後,腹部腫塊消失,胃痛止,隨訪3年,鋇餐、胃鏡檢查無異常。
(四川中醫1988;2∶22)
方藥二巴豆注射液。
每次肌注該藥2ml,日1~2次,或服巴豆液10ml,日2~3次,連用30天。
何敏用治晚期胃癌115例,緩解率34%,穩定率33.5%。
(中醫藥信息1990;1∶26)
方藥三斑蝥1隻(去翅)。放入雞蛋內封口,蒸熟或煨熟。每日服1隻,服2天無大反應,藥量增至早晚各服1隻。
王紀民觀察1例胃癌,服斑蝥60隻後胃痛消失,食欲增加,已生存13年以上。
(四川中醫1988;2∶22)
方藥四①黨參、白術、茯苓各12g,甘草3g。②蒼術、陳皮、厚樸、蓄、麥芽,神曲各7.5g,甘草6g,木香、沉香各3g,生薑12g,大黃15g。水煎,分2次服,日1劑。
觀察3例胃癌,均基本治愈。
(臨床經驗方)
方藥五川貝、象貝各15g,沉香粉、生甘草各10g,北沙參20g,雲南白藥5g,焙坎1條,另服童便,每次200ml。
1例胃小彎浸潤型癌,經治療症狀緩解,腹痛消失、食欲增加。
(上海中醫藥雜誌1958∶11)
方藥六白芍、柴胡、枳殼各10g,陳皮、香附、鬱金、元胡、生薑、丁香各6g。
諸藥水煎,日1劑。另取鮮喜樹葉250g煎水服。
治療1例胃竇癌,結果胃痛消失,飲食恢複正常,體重增加,便潛血轉陰,隨訪無複發。
(新中醫1990∶3)
方藥七薑半夏、熟附片各10g,炒內金15g,厚樸5g,炮薑炭4g,公丁香2g。
諸藥煎湯當茶飲。
此方用於胃癌反胃,一般服3~4劑症狀即減輕。
(醫學文選1988∶4)
方藥八核桃樹枝200~250g,雞蛋(帶殼)3隻。
文火煎湯煮蛋4小時,分次吃蛋飲湯。
治愈1例胃淋巴肉瘤患者。
(江蘇中醫雜誌1980∶2)
方藥九蛇舌草75g,龍葵、苡仁各30g,黃獨9g,烏梅6g,烏藥3g,田三七粉1.5g(衝)。
諸藥水煎服,日1劑。
1例胃竇癌,服藥5個月,癌腫明顯縮小,繼續服藥未再複發。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幹蟾皮、兒茶各0.4g,元胡0.2g。
將諸藥研末壓片,每次1g,日1次,連服2周後,每次增加0.2g,3周為1療程。
所治48例胃癌,治愈5例,顯效10例,好轉27例。本方有縮小癌腫作用,對幽門梗阻、出血、腹水及疼痛均效。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一急性子45g。
將上藥研末服,每次15g,日3次,或加蒲公英30g,黨參、白術各15g,水煎服,日1劑。
觀察2例胃癌,服藥半年癌腫縮小。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十二紫硇砂30g。
將藥搗碎,加水1400ml煎煮濃縮至2/3,去渣,加入陳醋900ml,熬幹,刮取褐色粉末。每次1g,舌下含服。
鄭其國用治1例胃癌,服藥2次即可飲水,次日已能進流食。
(浙江中醫雜誌1985;4∶173)
方藥十三50%蜈蚣注射液。
每次肌注該藥2~4ml,日1~2次,局部注射,1~2日1次,或服散劑,每次1.5~3g,日1~2次。
臨床觀察胃癌、肝癌、食管癌、子宮頸癌、肺癌、乳腺癌等癌症,共43例,結果5例治愈,8例顯效,15例進步;皮膚癌5例,近期治愈3例。
(山東醫藥1973;3∶23)
方藥十四馬錢、鴉膽子、蟾酥、斑蝥、巴戟天、杜仲、甘草、大蒜粉、冰片、天麻、木香、陳皮、乳香、沒藥、黃連、羌活。
上藥分別製膠囊和外貼膏。
1例賁門癌用藥36天癌灶消失。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五柴胡、生地、當歸、南沙參、赤芍、白芍、枳殼、三棱、莪術、法半夏、昆布、海藻、白芥子、浙貝、蜈蚣、土元、白茅根、夏枯草、蛇舌草、蜂蜜。
上方隨證加減,根據病情酌定用量。水煎服,以蜂蜜兌藥汁服下,日1劑,療程為30天。
臨床觀察胃、食管、肺、甲狀腺、乳腺、腦、卵巢等部位惡性腫瘤各1例,肝癌、膀胱癌各2例,子宮內腫瘤6例,計17例,結果治愈率為40%,有效率95%。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六幹刺瘤根50g,柴胡、黃芩、連翹、生地、銀花各10g,川連、牛蒡、僵蠶、白芍、桔梗各6g,前胡、花粉、貝母、杏仁、歸尾各8g,白芷、荊芥、海藻、昆布、夏枯草各8g,甘草3g。
將諸藥水煎服,日1劑。另以馬兜鈴、馬鞭草、馬蹄金,馬了繳各1撮加陳醋貼患處。
用治各種癌症有消炎、解毒、活血、化瘀、利濕化痰之效,經50餘人次驗證,有效率95%。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十七三七、三棱、莪術、蟾皮、製大黃、生水蛭、旋覆花、代赭石、柿蒂、人參、歸身、白芥子、法半夏、肉蓯蓉、天花粉、知母、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