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諸藥水煎分3次服,日1劑。或煉蜜為丸,每丸10g,每次1丸,日3次。
王俱才觀察124例初中期胃癌,經長期服藥治愈12例(9.7%),顯效97例(78.6%),好轉11例(8.1%),無效5例(4%)。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八紅參、生黃芪、苡仁、女貞子、枸杞、生白術、阿膠、露蜂房、山慈姑、丹參、蛇六穀、生半夏、菝葜、夏枯草、蜣螂、丹皮、蛇毒、龍葵、石見穿、浙貝、海藻、參三七、二醜、桃仁、蒲公英、熟地、鱉甲、龜版、炒白芍各30g,水蛭、狼毒、紅娘子各10g,製馬錢子3g。
上藥研粉,過60目篩,馬錢子與綠豆同煮,幹裂開花後取出浸泡去皮切片,炒至棕黃色再入藥。另加豬脊髓500g,蒸熟,搗如泥,以適量蜂蜜製成黃豆大蜜丸。每次飯後服15~30g,日3次,療程為30天。
朱士伏用治中晚期胃癌40例,結果18例顯效,20例有效,2例無效,存活3年以上18例,總有效率94%。
(臨床經驗方)
【按語】
胃癌的成因多在情誌不遂,肝氣不舒,或飲食不節基礎上,導致脾虛不運,毒邪痰濕凝聚,使氣滯血瘀、痰瘀互結、瘀毒內阻而發病。臨床可分為熱毒瘀結、痰濕凝滯、脾胃虛寒、脾腎陽虛等型。本病既有氣血虧損、脾胃虛弱等正虛的一麵,又有痰瘀症積的一麵,屬本虛標實。故對中晚期患者的治療宜攻補兼施,著眼於益氣養血,滋陰生津,健脾調胃等扶正培本措施,輔以解毒化瘀,軟堅散結。同時選方入藥應考慮患者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病期早晚及標本虛實等諸多因素,從扶正調理脾胃腎入手,並且扶正祛邪抗癌並用,對中、晚期患者大都有改善症狀、減輕痛苦、延長生命的作用。
對胃癌的治療,有兩個問題不可忽視。一是胃敗不耐受納,癌瘤進入中晚期後脾胃都很虛弱,隻是胃癌首當其衝。“胃氣一敗,百病難治”。因此,所用方藥應以藥味少、劑量輕、胃腑能夠容納為原則,並盡量少用厚膩之品。二是癌症的治療,要重視藥物的歸經與引經作用,此點對胃癌亦很重要。如選用木香、枳殼、青陳皮、川楝子等引入肝經和歸肝經的藥物,將有助於調理脾胃之氣,使腫塊消散。
(八)腸癌
本病為十大腫瘤之一,最為常見。多發於41~50歲,男女比例為2∶1。發病原因可能由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長期不愈、長期大量高脂肪、低纖維飲食、大腸良性腫瘤惡變及大腸黏膜長期受血吸蟲卵刺激所致,其次遺傳因素亦不可忽視。臨床表現:排便習慣改變。直腸癌便頻、黏液便、裏急後重、便前腹痛或肛門墜痛;結腸癌大便稀爛、帶膿血、腹部隱痛、腹部可觸及腫塊,或便血、便秘、腹瀉交替,或腸梗阻;肛管癌則出現大便失禁、排便困難、膿腫及瘺管形成。直腸癌約占本病的一半。病理分為腺癌、黏液癌及未分化癌。本病相當於中醫的“腸蕈”、“腸風”、“瘕”等病症。
【臨床治驗】
方藥一虎杖根、藤梨根、野葡萄根各30~60g,黨參、白術、茯苓、八月劄各15g,苡仁30g,山楂12g,甘草6g。
上方隨證加減。水煎分2次服,日1劑,30天為1療程。配合化療。
包素珍治療晚期腸癌120例,經平均2.5療程的治療,有效率為76%~85%。腹脹、乏力、疼痛、納差等症狀均有改善。
(遼寧中醫雜誌1992;7∶33)
方藥二硫黃、代赭石、硇砂、蜂房、僵蠶各60g,全蟲90g,蜈蚣20條,斑蝥9g,水蛭、蛇皮、守宮各30g,土元、海馬各15g。
上方隨證加減。將藥研末,分為30包,每次1包,日2次。
1例升結腸癌廣泛轉移,經治療獲良效。
(新中醫1976;3∶24)
方藥三守宮40條。
將藥焙幹,加蛋黃粉70g混勻。每次空腹服1匙,日2~3次。此方為10天量。
據觀察本品對腸癌、骨肉瘤、宮頸癌、絨癌等有效。1例乙狀結腸癌,病情嚴重,納差、腹痛、臥床不起。服藥後食欲增加,疼痛消失。
(上海中醫藥雜誌1959∶1)
方藥四蘆筍罐頭415g。
每天食蘆筍1瓶。
1例食後1周大便恢複正常。另1例配合化療,3個月後腫塊明顯縮小,最後消失。
(福建中醫藥1988∶2)
方藥五仙鶴草、敗醬草各50g。
將藥水煎,日1劑。
用治直腸癌、肛管癌4例,其中1例顯效,1例緩解,1例有效。
(腫瘤防治研究1979∶5)
方藥六鴉膽子100g。
將藥研碎水煎,保留灌腸。
此方對腸癌有效。
(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0∶2)
方藥七大黃粉9g。
將本藥加鹽水140ml,保留灌腸,日1次。
結腸癌術後大量便血1例,用藥次日便血即止。
(臨床經驗方)
方藥八馬齒莧160g,雞蛋花20g。
將上藥水煎,早晚空腹服,每天1劑。
此藥有潤腸解毒作用,用於腸癌有近期療效。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九地榆、白及、乳沒、龍牡(煆)、蛇舌草、月石、明礬、石膏(煆)、山慈姑、文術、半枝蓮各20g,冰片6g。
上藥明礬、月石、石膏、冰片研細末,餘藥水煎4次,濃縮至1500ml,高壓滅菌分裝3瓶。每次20~100ml保留灌腸,療程為14天。
唐彥文觀察此灌腸療法對腸癌症狀及局部病變有明顯控製作用,總有效率89.1%。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蛇舌草、半枝蓮各30~60g,地榆、黃芪、桑寄生各20~30g,三棱6~12g,苦參15~20g。
將藥水煎服,日1劑。同時服黃連素0.4~0.5g,每日2~5片。伴腹部包塊另用馬錢子粉與蜂蜜調糊外敷,開始每日換藥1次,半月後3~5天換藥1次,或用馬錢子粉灌腸。
經治腸癌15例,獲較好療效,總有效率86.7%。
(臨床經驗方)
方藥十一蟾酥、雄黃各20g,白及粉15g。
將藥研細粉加顛茄膏5g,甘油75g,調成糊狀,倒入塗過潤滑劑的魚雷形栓模內,冷凝後取出,蠟紙包好。取栓劑1枚塞入肛門內約10cm處,俯臥半小時,每日換藥1次,30天為1療程。另以八角金蓮,生山楂煎服。
馬吉福治療47例晚期直腸癌,服藥後存活不足1年者2例,1~2年者10例,3~5年者35例。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8∶9)
【按語】
中醫將本病歸因於濕熱蘊結於內,邪毒留滯腸管,積聚成塊,加之瘀熱盤結於內,而致正氣內虛。辨證分型為濕熱、瘀毒、脾腎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等型。故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溫補脾腎、補益氣血、滋陰益腎等法論治。本病屬正虛邪實。治療應權衡虛實、以扶正培本、健脾益氣補腎為主,佐以清熱解毒、化瘀軟堅。對晚期辨證為虛證者,用藥應避免過多陰凝滋膩,以免損傷胃氣,過於溫熱,則耗損津液,易傷真陰,過早固澀,易妨礙氣機、關門留冠。其次,切不可為求速效,濫用攻伐藥。否則,將使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