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腫瘤(四)(1 / 3)

(十四)膀胱癌

為泌尿係統常見腫瘤,占75%,約占全身腫瘤的3%。男女之比3~4∶1,多見於50~70歲。血吸蟲感染及工業化學物易致本病。臨床約90%表現為無痛性血尿、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占70%)、腰酸痛,伴有發熱、貧血、納差,晚期可觸及下腹部包塊。常發生於膀胱側壁及三角區,頂部前壁少見。病理分為原位與浸潤二型。組織學分移行癌、鱗癌與腺癌,其中約90%為移行上皮癌。相當於中醫的“積聚”、“血淋”等病證。

【臨床治驗】

方藥一龍葵、白英、蛇毒、土茯苓、蛇舌草各30g,海金沙、燈芯草、威靈仙各9g。

將諸藥水煎分2次服,每天1劑。服2年後無複發,改隔日1劑,3年以上未複發,可停藥或每周2劑。

謝桐等治療21例,存活5年以上16例。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2;4∶11)

方藥二活蟾蜍1隻。

將蟾蜍洗淨布包,加水1.5kg,文火煮至白汁約10ml,睡前1次服下,隔2~3天1次。配合蛇舌草、半枝蓮、龍葵、茯苓、白毛藤各50g,蛇毒25g,海金沙15g,煎水服。

1例膀胱乳頭狀移行細胞癌複發患者,服藥2次後血尿、尿急、尿痛症狀減輕,繼續治療後腫瘤消失。

(臨床經驗方)

方藥三鮮龍葵、豬殃殃、大薊、小薊、半枝蓮各60g。

將藥煎湯當茶飲。另吃鮮葉蘭生全草,每日6株。

以溫陽補腎、健脾除濕為基礎方,加服上藥治療1例膀胱移行上皮癌,用藥年餘,諸症皆消。

(臨床經驗方)

【按語】

此病基本病機為濕熱下注,迫血妄行,並多兼腎虛。可以清熱利濕、配合扶正養陰為治則。據臨床驗證,豬苓煎劑、土茯苓製劑和山苦瓜片用於本病有肯定療效。運用複方莪術液、10%鴉膽子油液、或用噻替呱、絲裂黴素、阿黴素、卡介苗等化學藥物進行膀胱內灌注,證實可破壞腫瘤組織、增強局部免疫功能,且對正常膀胱無損傷、效果佳,無不良反應。

目前,西醫治療膀胱腫瘤多采用經尿道切除,優點是無切口、可多次進行,術後恢複快。但約2/3患者術後複發。以中西藥於膀胱內灌注,對於本病的治療及減少術後複發,提供了一種較好的療法。

(十五)惡性淋巴瘤

本病在惡性腫瘤中,男性占第9位,女性為11位。好發於青壯年。我國發病較低(2.8/10萬)低於北美、西歐(10~18/10萬)。臨床分為霍奇金和非霍奇金瘤兩種。主要表現為全身淋巴結腫大、心、肺、肝、脾及皮膚損害等。此病屬中醫“瘰鬁”範疇。

【臨床治驗】

方藥一青皮、陳皮、浙貝各9g,茯苓24g,薑半夏、當歸、枸橘李、瓜蔞各12g,炙甘草、桔梗、夏枯草、天龍各6g,水紅花子、黃藥子各25g,八月劄15g,厚樸10g。

將藥水煎服,日1劑。輔以歸脾丸12g,日3次;或六味地黃丸12g,日3次;小金片,每次4片,日3次。

錢伯文治療1例淋巴瘤,用藥半年腫塊縮小1/3,1年後腫塊消失,隨訪8年,完全恢複。

(中醫雜誌1982∶1)

方藥二①山豆根、土茯苓、蜂房、板藍根、玄參、鬼針草、地錦草、連翹各30g,牛蒡根、花粉各15g,柴胡9g,土貝母12g。②硼砂3g,麝香0.3g,青黛、冰片各0.9g,蟾酥0.6g。

臨床觀察惡性淋巴瘤4例,其中1例配合②方治療,結果4例症狀均消失,隨訪數年無複發。

(中醫文摘1980∶2)

方藥三川貝12g,玄參、瓜蔞、地龍幹、銀花、虎杖、白芍各15g,牡蠣25g,穿山甲18g,花粉、蛇舌草各30g。

將藥水煎服,日1劑。配合服片仔癀1粒,日1次。另每天煎服人參10g。忌辛辣、油膩、腥味。

1例患者服藥1周全身淋巴結明顯縮小,停服片仔癀,原方加川芎、香附各10g,鱉甲15g,連續治療65天,全身淋巴結消失,痊愈出院。

(福建中醫藥1989∶4)

方藥四海藻、昆布、乳香、沒藥、貝母、瓜蔞、當歸、陳皮、大青葉、公英各10g。

氣血兩虧加黨參、黃芪、阿膠、白芍;發熱加夏枯草、蛇舌草、柴胡、黃芩;腹痛加白芍、厚樸、枳實;皮膚損害加白鮮皮、苦參、雙花、土茯苓;病在頸部加桔梗、升麻;喉部加桔梗、玄參、射幹。日1劑,水煎服,10劑為1療程。

治療31例惡性淋巴瘤,完全緩解5例(16%),部分緩解14例(45%),總有效率61%。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按語】

古人有“無痰不成核”及“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之說(元·朱丹溪)。故本病形成的主要病機在於痰結與內蘊,由肝腎陰虧,虛火內動,灼津為痰,使痰火凝結所致。同時因“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明·張景嶽),由此可見,痰的產生與肺、脾、腎有關。人體髒腑虛損、陰陽氣血失調,可致癌瘤發生。

此病常見證型有脾濕痰凝,痰結蓄瘀;痰毒虛損等。治療以祛痰與補虛為辨證論治之要點,尤其要時時顧及補益脾腎。臨證當以化痰散結通絡,行氣活血解毒為主。由於本病痰熱相搏,或痰瘀互結的症候較常見,因此治熱痰宜用生大黃、生苡仁、葶藶子、魚腥草、敗醬草;頑痰(痰夾瘀血)可用生南星、生半夏、守宮、僵蠶、土元、露蜂房等攻堅破積之品;補脾常用黨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雞內金類;補腎則多用左歸丸(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絲子、鹿膠、龜膠)、女貞子、桑椹子類。

(十六)白血病

為我國十大高發惡性腫瘤之一,急性白血病占73.6%,慢性白血病占19.3%,急、慢之比為3.82∶1(兒童為1.6∶1)。10歲以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發病居首位,20~40歲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最多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以20歲以上居多,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多見於50~60歲,男高於女。本病起病急驟、高熱,進行性貧血、顯著出血傾向、骨及關節疼痛、肝脾、淋巴結腫大。緩慢發病者表現為疲乏無力、蒼白、虛弱、低熱、輕度出血、納呆等症狀。此病屬中醫“血證”、“血虛”等範疇。

【臨床治驗】

方藥一蜈蚣、全蠍、蟲各等份。

將藥製成散劑,每次0.3~1g,日3次。

本方用治急性白血病17例,其中6例完全緩解,5例部分緩解。

(中藥研究資料1977;3∶20)

方藥二大黃、蟲、黃芩、幹漆、赤芍、桃仁、水蛭、杏仁、虻蟲、蠐螬、地黃、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