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腫瘤(四)(2 / 3)

上藥為蜜丸,每丸3g。每日2~3丸。

陳兆孝以此方為主配合化療,共治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16例,結果用藥後脾腫大均不同程度縮小,明顯回縮(達10cm以上)者占65.5%,8例完全緩解,6例部分緩解,總緩解率87.5%。化療組總緩解率為50%,脾縮小率44%。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8;8∶500)

方藥三守宮適量。

將藥研粉,每次2~3隻,日3次。

徐廷良治療急性淋巴白血病2例,服藥3周諸症減輕,食欲增加,1個月後淋巴結消失,骨髓象檢查3次均正常,隨訪1年無複發。

(遼寧中醫雜誌1984;8∶14)

方藥四蟾酥。

將本品製膠囊劑,每晚睡前服0.15~0.3g,10日為1療程,可連續服用。注射液,每次2ml(含蟾酥70mg),肌注,日2次,連用5~40日(視耐受程度而定)。

周靄祥介紹,以蟾酥膠囊為主配合潑尼鬆每日30mg口服,所治13例急性粒細胞白血病,其中1例完全緩解,部分緩解Ⅰ級與Ⅱ級各為2例與1例,有效4例。注射治療佐以潑尼鬆共治9例急性白血病,結果急淋完全緩解1例,惡組部分緩解1例,急單部分緩解Ⅱ級1例。

(中華血液學雜誌1980;(3)∶189)

方藥五蜈蚣、全蠍、僵蠶、土元各等量。

將藥研粉,每次0.3~1g,日3次,可同時食蒸雞蛋。

觀察29例白血病,緩解率為25%~64.7%,症狀與血象有改善者為65%~80%。本品能促進食欲,改善症狀與血象,控製感染。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六人參1.2g,沙參、黨參各30g,山藥15g,白芍、炙甘草、麥冬、龍骨、棗仁各9g,生地、山萸肉各25g,牡蠣35g,北五味子3g,浮小麥50g,大棗10枚。

將藥水煎服,日1劑。

觀察2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均緩解,1例已存活8年以上。

(臨床經驗方)

方藥七當歸、黃柏、龍膽草、梔子、黃芩各30g,蘆薈、青黛、大黃各15g,木香9g。

將諸藥研末為蜜丸,每丸5g。每日3~4丸,耐受者增至6~9丸。

共治28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結果16例緩解,6例進步,無效6例,總有效率78.6%。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八①板藍根、黃精、半枝蓮、天花粉、熟地、太子參、石斛各12g,麥冬、白術各9g,何首烏15g。配合化療。②板藍根、七葉一枝花、生熟地、石斛各12g,白術、人中黃、人中白各9g,忍冬藤、半枝蓮各15g,馬勃4.5g,豬殃殃30g。用於緩解維持期。水煎服,每天1劑。

臨床治療45例急性白血病(急淋21例、急粒20例、急單1例、淋巴肉瘤白血病3例),結果完全及部分緩解分別為急淋20例(95%),急粒16例(80%),淋巴肉瘤白血病3例。

(臨床經驗方)

方藥九①銀花、漏蘆、黃芩、蒲公英、地丁、雞血藤、菟絲子各10g,黃連3g,仙靈脾6g,丹參7g。水煎成100ml,每次25ml,日2次。用於白血病誘導緩解期。②紅參、白芍、生地、何首烏、枸杞、仙靈脾、五味子、棗仁、丹參各6g,鹿茸37.5g,紅花、川芎各4g,雄黃2g,香油10g,蜂蜜適量。

上藥研細末,製蜜丸,共製1000丸,每次1丸,日2次,用於維持緩解期。

臨床治療28例小兒急性白血病(急淋15例、急粒5例、急單4例、惡組4例),17例完全緩解,有效率85%,最長存活3年零2個月。

(臨床經驗方)

【按語】

從中醫角度看,白血病的病因多屬正虛邪犯。因五髒俱衰、精血失守、精氣虧虛、邪毒中腎損骨傷髓而發病。其精血失守為本,邪氣內侵為標。現多認為本病是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目前辨證分型尚不一致,可歸納為陽氣虛弱、熱入營血、血瘀阻絡、痰熱互結、濕熱蘊結、氣血兩虛、氣陰兩虛和肝風內動等類型,臨證以氣陰兩虛型、熱入營血型及痰熱瘀結型多見。依據祖國醫學有關腎主骨生髓,脾統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腎主一身之骨髓;腎為人體髒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以及“七情勞傷致病,必耗氣死陰”,久病傷陰、陰虛內熱等論述,對本病的治療應從多方麵入手,治以扶正固本、益氣血、補腎健脾、滋陰清熱、解毒燥濕之法。大補氣血藥常用黨參、黃芪、當歸、熟地、首烏、鹿膠、鱉甲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補益肝腎陰精;清熱解毒抗感染藥有銀花、玄參、甘草合四妙湯以補托消散;止血藥可取茅根、生地、丹皮以滋陰涼血止血,宜少用生石膏、犀角、黃芩、黃連等苦寒藥。

(十七)皮膚癌

本病在我國發病較低,男1.6/10萬,女1.4/10萬,歐美白人發病高,占惡性腫瘤的30%~50%。多見於50~60歲,男女比例2∶1。約80%~90%好發於頭頸部,亦見於手背等外露部位。臨床以鱗癌及基底細胞癌常見,鱗癌表現為頭麵部皮膚初為疣狀隆起,邊緣硬,中央角化增生,漸破潰,結痂而成潰瘍,合並感染時有惡臭味。基底細胞癌,占頭頸部的80%,以眼眶、鼻、頰、額為好發部位,開始生長緩慢,有蠟樣或珍珠樣小結,漸形成盤狀斑塊、中心皮膚脫屑、結痂、淺潰瘍逐漸擴大,使周圍組織血管嚴重變形及功能損害。本病相當於中醫的“曆疽”等病症。

【臨床治驗】

方藥一蟾酥10g。

將上品研粉,加生理鹽水30ml,浸泡10~48小時,使成糊狀,再與磺胺軟膏拌勻,製成10%~20%軟膏,外塗患處。

周仁祥等治療40例皮膚癌,結果腫瘤消失19例,5年治愈率22.5%。

(中華心血管雜誌1981;(3)∶227)

方藥二白礬、膽石、磁石、丹參、雄黃各30g。

將諸藥以升華法燒煉72小時製得。腫瘤根底大、扁平者,先從頂部上藥,層層蠶蝕;腫瘤高大,根底小者,可用基底圍蝕法;腫瘤壞死液化,將藥線插入壞死組織內,使洞口逐漸擴大。每日或隔日上藥1次,直至癌灶全部壞死脫落。

李長信經治16例皮膚癌,其中10例臨床治愈,6例好轉。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1)∶26)

方藥三威靈仙30g,巴豆2g,冰片5g,製草烏10g,生大黃、青木香、土元各15g。

將諸藥研粉,以蠟和白酒按1∶2調敷。

龍翔雲用治體表良性腫瘤44例,結果38例完全消失,6例明顯縮小。

(浙江中醫藥1979;(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