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四苦杏仁、蓖麻仁等。
上藥研碎加5-Fu等藥,製成含1%5-Fu的中藥軟膏。用藥前清除病灶痂皮、膿性分泌物,將藥膏塗於癌灶處,每天1~2次,直至瘤體完全脫落,創麵全部愈合。
柴群立單用藥膏共治皮膚癌14例,其中10例治愈,2例顯效,進步與無效各1例。
(新醫學1983;12∶628)
方藥五斑蝥提取物注射液。外敷患處,配合中藥內服。
尹恒生所治57例體表惡性腫瘤,39例痊愈,7例進步。
(廣西中醫藥1987;5∶7)
方藥六白砒5g,明礬6g,馬錢子3g,黃連素1g,普魯卡因2g。
取白砒、明礬放於瓦罐內,火煆至青煙盡,白煙出,冷卻24小時,再與餘藥共研細粉。於患處撒極薄一層藥粉,外蓋敷料,每日或隔日1劑,使癌組織完全壞死脫落。
解放軍303醫院腫瘤組共治60例皮膚癌,40例近期治愈,11例好轉。此方亦適於宮頸癌。
(廣西中醫藥1978;3∶18)
方藥七鬆香、蟾皮、廣丹、蜈蚣、三黃、銅綠、冰片、樟腦、輕粉、銀朱、枯礬、麻仁等14味。
將上藥摻於膏藥上,外敷患處,3~4天換藥1次。
周康堂等治療體表腫瘤76例,治愈75例(98%)。敷藥後疼痛即止,用藥最短15天,最長95天。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按語】
目前認為,日光照射、X射線、接觸煤焦油、砷等化學物質都可能誘發皮膚癌變。近年用中藥(尤其是礦物類、蟲類藥)配伍外敷治療本病獲得顯著療效。研究證實,砒石(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砷)具有細胞原漿毒,對癌細胞的蛋白巰基的親和力很強,能抑製癌細胞的氧化,幹擾其代謝,使癌細胞發生壞死脫落。方六以白砒為主藥,臨床療效較滿意。但有資料介紹,外敷此藥可出現水腫、充血、滲出,並有惡心、乏力、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3~5天後即消失,說明該藥易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狀,為此,有消化,泌尿及肝腎疾患者應慎用。
(十八)癌痛
據觀察,癌症進入中晚期後約2/3伴有疼痛,相當多的病人表現為劇痛,甚至痛不欲生,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臨床治療十分棘手。
【臨床治驗】
方藥一紅烏桕、木鱉子、乳香、沒藥、沙薑、小茴香、白芷、丁香、蓖麻子、蟾酥、生草烏等。
諸藥研末,過100目篩。取15g用蛋清或麻油調勻,敷於相應穴位上,覆以紗布,用膠布固定。劇痛6小時換藥1次,輕者12小時1次。肝、膽囊癌敷右側期門穴;胰腺癌敷左側期門穴;胃癌敷中脘穴;直腸癌、結腸癌敷神闕穴。
莫笛用於消化係統癌症所致疼痛30例,結果顯效(3天內疼痛降低2個等級)19例,有效(3天內降低1個等級)8例,無效3例。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二川芎、土地龍、生南星各15g,蟾酥、冰片各2.5g,重樓、白薇、三七粉、金龜蓮各10g,蜂房5g。加75%乙醇500ml浸1周,每日3~4次,外擦疼痛部位。或用食醋調成糊狀,敷於患部,日1~2次。
孫維剛治療37例癌痛,全部達到止痛效果,起效時間15~20分鍾,一般持續2~3小時,個別6小時以上。搽藥後偶見皮膚發紅、瘙癢、食醋過多可致皮膚發泡。
(臨床經驗方)
方藥三全蟲6g,蜈蚣3g,水蛭、土元、虻蟲、守宮各10g,六神丸90粒,654-2200mg。將各藥研粉,以凡士林調成膏,外敷患處。
劉培會觀察此方對各種癌痛均有解毒止痛效果。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四獨角蓮、生南星、生附子、生川烏、生半夏、馬錢子、冰片、乳香、五靈脂、黃藥子、穿山甲、全蟲、蜈蚣、皂角刺、守宮、冰片。加工成外貼膏,敷藥6~8小時。
楊長寶所治35例癌痛,顯效(用藥20~40分鍾疼痛漸止,鎮痛時間在6小時以上)28例,有效(用藥40~60分鍾痛漸止,鎮痛時間在6小時以下)5例,總有效率94.3%。
(臨床經驗方)
方藥五馬陸1條,守宮2條,蜈蚣3條,馬錢子、血竭各6g,冰片3g。研末以蜂蜜或醋調敷於痛處及神闕穴。
於永源共治86例,對胃癌、肝癌疼痛效果滿意,有效率為88%。
(臨床經驗方)
方藥六生南星、生白附、生川烏、雄黃、冰片等。研末,以凡士林調勻外敷患處,1天後除去,隔日1次。
王福貴經治7例晚期癌腫,全部顯效(疼痛完全或基本消失,停用強弱止痛藥1天以上),一般外貼10~15分鍾起效,半小時後疼痛可消失。
(臨床經驗方)
方藥七沙參100g,麥冬、五靈脂、元胡各50g,茵陳、柴胡、丹皮、枸杞、瓜蔞、魚腥草、烏梅各20g,虎杖、枳實各15g,鬱金、當歸、川芎、紅花、半夏、板藍根、雞內金、知母各10g,黃芪60g,三七粉(衝)、血竭粉(衝)各6g。水煎服,日1劑。
劉誌卿用於各種早、中、晚癌症,均有緩解症狀、縮小腫塊,延長生存期及鎮痛作用,一般連服10劑左右痛即止,可替代麻醉止痛藥。
(《中醫藥防治腫瘤特技集成》)
方藥八人參、黃芪、琥珀、菖蒲、首烏藤、酸棗仁、天龍、徐長卿,生草各適量。水煎服,每天1劑。
朱洪治療癌痛28例,結果顯效10例,有效14例,有效率85.6%。
(臨床經驗方)
方藥九八月劄、香附、枳殼、佛手各20g,鬱金、茯苓、首烏各10g,川楝子、太子參、白芍、元胡、蛇舌草各30g,蓮子、扁豆、白術、當歸、熟地各15g,或去香附、鬱金加穿山甲20g,土元10g。
陳有玉治1例胃癌痛,連服15劑胃脘痛除,飲食增加,隨訪1年病情穩定。
(臨床經驗方)
【按語】
惡性腫瘤末期,隨著多髒器浸潤與轉移,往往伴有局部或多部位疼痛及劇痛,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癌痛的有效治療列為癌症綜合規劃之一。
中醫將癌痛歸因於氣血失調,邪毒(頑痰、瘀血等)內蘊導致氣滯血瘀、痰濕凝結、以致絡脈阻壅、氣血經絡不通所致。辨證分為痰凝氣滯、瘀血阻絡及熱毒壅盛等型。常以通經活血、解毒散瘀、消腫鎮痛、托毒外出等法論治。大多采用皮膚給藥途徑,可收內病外治、快速止痛之效。中藥治癌痛往往是綜合的藥理作用,既能鎮靜、止痛,又可抗癌解毒消腫,且久用亦無成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