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的智慧:人生一念轉2(2 / 3)

教練:“如果你總是關注團隊負麵的地方,他們會有什麼感受呢?”

管理者:“他們會不舒服吧。”

教練:“我覺得你比較像警察,而不像教練。”

管理者:“此話怎講?”

教練:“因為你比較專注於揪出罪犯,而不是培養金牌選手。”

管理者:“教練說得對,這的確是我的盲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焦點,也有自己的盲點。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焦點—常想一二,也可以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盲點—不思八九。

這就是生活中的吸引力法則!能否長命百歲或者能否成功經營一家百年企業,或許就看你是習慣於聚焦一二還是聚焦八九。

士別三日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這句成語出自《三國誌?吳誌?呂蒙傳》注引《江表傳》,意思是說:相別幾天的朋友,就需要換一種眼光來看待。

原文講述呂蒙本乃一介武夫,然而經孫權勸學之後,漸有學識。魯肅見其之後感歎道:“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

人是動態發展的。

身邊的人每天都在成長,因此我們也要用成長的眼光來看待他們;身邊的事物也都在變化,因此我們的看法也要隨之變化。

“刮目相看”一詞中的“刮目”,就是說要刮掉我們的成見,刮掉我們所戴的有色眼鏡上的“色”。

眼睛是無辜的,視力是有用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戴的眼鏡上沾染了不同的顏色。所以我們不僅要提升眼睛的視力,也要去除眼鏡上的顏色。否則即便視力再好,也未必能看到真實的景象。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眼鏡的潔淨度比眼睛的視力更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說:觀念比能力更重要。

因為,觀念才是最深層、最內在的東西。

人的特點是傾向於證明自己是對的—當我們認定一個人不好的時候,我們往往能收集足夠的證據證明他不好;我們認定一個人好的時候,也能收集到足夠的證據證明他有多好。

之所以用“刮”字,是因為我們的成見往往太過根深蒂固,幾乎已經與我們融為一體,不“刮”就難以真正去除。

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有“刮”的勇氣嗎?

冰雪無辜

2013年上映了一部據稱史上最賣座的動畫電影《冰雪奇緣》。

本片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白雪皇後》,主人公艾莎本是一位善良的小公主,因為具有製造冰雪的能力,而被大家認為擁有可怕的魔法。於是艾莎決定出走,躲進了自己建造的冰雪王國。後來,因為妹妹堅持的愛,艾莎最終得以從自卑與自閉中走出來,並學會了成熟地與人相處。王國也由此恢複平靜與祥和。

影片結尾頗具匠心與深意:眾人慶祝節日時,艾莎用她的造雪能力變出一片溜冰場—曾經讓人覺得恐怖的冰雪頓時營造出供大家溜冰玩耍的歡樂場所。

同樣是冰雪,換個方向,就創造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位媽媽跟教練抱怨兒子喜歡打電腦遊戲,並且玩得很投入、很認真,她為此很煩惱。

教練問:“你通常怎麼對待他的?”

這位媽媽說:“我對他說怎麼學習的時候沒見他這麼認真。”

可能這是很多家長的共同反應。

教練於是幫這位媽媽進行了區分:投入、認真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將之用在什麼地方。打電腦遊戲對學習不好,但投入、認真對學習卻是好的。可你的話卻將二者都否定了,而且還可能導致孩子心中形成學習與打電腦遊戲對立的想法—都是因為要學習,害得我玩不成電腦遊戲!

想一想,有多少孩子是抗拒學習的?

再想一想,又有多少是因為我們區分不清造成的?

有多少孩子因此經曆了像童話中的艾莎一樣的遭遇呢?

生活中有失敗,有成功。

如果說,我們的失敗是因為我們的某種思維和行為模式的話,我們的成功也同樣如此。

換句話說:如果你有能力失敗,就說明你同樣有能力成功;你有能力去恨一個人,就同樣有能力去愛一個人;你有能力帶來恐怖,也同樣有能力創造歡樂!

作為父母,應該肯定孩子的投入、認真是好的,是孩子擁有的一種能力,然後將之引導到學習上。

作為企業領導,我們也可以中立地看待員工的各種能力,然後將之引導到企業的願景上。

因此,冰雪、電腦以及其他很多事物其實都是無辜的,是魔法還是仙術,全在我們如何選擇!

記不清是哪一年的春節晚會上,在一個關於海軍的節目中,一名參軍不久的海軍士兵跟自己家人說:“我在這裏(部隊裏)吃到了世上最好的‘食物’—苦!”

這是那年的春節晚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原來換一種心態,苦也可以是好“食物”。看得破,其實“苦”未必是“苦”。

還有一次,我在出租車上聽到一個電台節目裏的一句話:能吃苦的人苦一時,不能吃苦的人苦一世。

可以說,這句話為春節晚會上的那句台詞做了一個很好的注腳:長遠地看,吃苦是好事,吃苦就是消苦。

當然,我們無須自討苦吃,也無須刻意製造苦,能夠“甜”更好,但也不必逃避麵對生命中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