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的智慧:人生一念轉2(3 / 3)

有一位資深教練,得了糖尿病,每天都要喝苦瓜汁。

有一位年輕同事便調侃他:“你這樣活著還有啥意思?”

那位教練聽了也不生氣,隻是淡淡地回答道:“等你到了我這個年齡,你就知道活著有啥意思了。”

所謂“良藥苦口”,生命的百千滋味中也少不了“苦”這一味。

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過:“唯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

加措活佛也說過:“快樂的人不是沒有痛苦,而是不會被痛苦所左右。”他還說:“苦難從來都是我們精神的上師。”

苦惱苦惱,“苦”是滋味,“惱”是心情。

苦不在外麵,在心頭。

心超然,就不會為“苦”所“惱”。

得與失

有一個女孩被男友拋棄了。失戀後她心裏非常難受,怎麼都走不出來。

有一天,她碰到了一位智者。她告訴智者:“我那麼愛他,卻換不來他對我的愛。這真讓我難過。”

智者聽完之後對她說:“你是否想過,你失去的,是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失去的,是一個愛他的人,所以真正損失的是他,而不是你啊。”

女孩頓時心有所悟。

究竟是“失”還是“得”,有時隻在於一個不同的看法。

有人這樣總結道:

很多人失去了某種重要的東西,都會在心裏留下陰影。實際上,與其為失去的而懊惱,不如正視現實,換一個角度去想問題:也許你失去的,正是他人應該得到的。有時,失去不一定是憂傷,而是一種美麗。失去不一定是損失,也可能是奉獻。隻要我們抱著這樣積極樂觀的心態,失去也會變得有意義、有價值。

心理學家史米利曾分享過自己成長曆程中的一個故事:

我在田納西州長大,小時候我非常喜歡我的伊萊紮舅媽,每當我遇到煩心事需要安慰的時候,伊萊紮舅媽總是用“盡管……但是……”這樣的句式來開導我。她讓我意識到,不開心的事情總是有補償的。“盡管野餐因為上午的一場大雨泡湯了,但是下午我們可以去看電影啊!”每一次伊萊紮舅媽總是能讓我從沮喪中解脫出來,甚至讓我快樂起來。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盡管……但是……”句式是個非常有效的藥方。

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得與失的辯證關係。

伊萊紮舅媽的句式包含的哲理就是:所有的“失”都有“得”作為補償,“失”的背後隱藏著“得”的意義。

牡丹與玫瑰

有一次,著名畫家俞仲林先生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說前幾天買了他的《牡丹圖》,問他能不能退。

俞先生問其原因,對方說:那幅畫上的一朵牡丹正好在畫的邊上,隻有半朵,別人說這叫“富貴不全”,不吉利。

俞先生聽完便說:您認為那叫“富貴不全”,但我的創意其實是“富貴無邊”啊!

買家一聽,立刻就不退畫了。

同一幅畫,換一個角度看,其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母親帶著一對雙胞胎小姐妹去參觀玫瑰園。

姐姐對母親說:“媽媽,這地方不好,花雖然不少,但每朵花下麵都有刺,把我的手紮疼了……”

而妹妹則對母親說:“媽媽,這裏真不錯,刺雖然不少,但刺上麵都有美麗的花……”

因為視角不同,妹妹看到了花的美麗,而姐姐則看到了花下麵的刺。

正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牡丹與玫瑰是中立的,我們的看法是可以選擇的。

關鍵在於,怎麼看才對你的生活有幫助。

碎杯

有人問師傅:“已經碎了的心還能再愛嗎?”

師傅回答:“能。”

那人再問:“那您有沒有用已碎的杯子喝過水呢?”

師傅回問:“你有沒有因為杯子碎了而放棄過喝水呢?”

無疑,這位師傅是一位很棒的教練。

我們從教練技巧的角度來具體剖析一下這段對話。

對方問:“已經碎了的心還能再愛嗎?”

問話者心裏的假設是:已經破碎的心不能再愛。延伸來講就是,他已認定:被一個人傷過心就等於所有人都不再值得自己去愛,過去被傷過心就等於以後都無法再愛。

師傅肯定地回答:“能。”

先圍繞對方的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

對方又問:“那您有沒有用已碎的杯子喝過水呢?”

對方用打比喻的方式提問,雖然表麵上在提問,其實他內心早已有答案。這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一脈相承,其內在的預設都是認定已碎的心不能再愛。

師傅反問:“你有沒有因為杯子碎了而放棄過喝水呢?”

師傅沿用對方所做的比喻來做區分:一個杯子碎了,不等於其他杯子都沒有意義。退一步講,就算所有的杯子都碎了,也不代表你不可以用別的方式喝水。

四句話,構成了一個不錯的教練案例。

事物有生滅,杯子會破碎。

然而,生活總要一天一天過下去,心中的愛也總會像太陽一樣每天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