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爬蟲李林甫(4)(1 / 1)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林甫用一係列卑劣的手段,一一推倒了身邊重臣,登上了權力的巔峰。站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處,李林甫更多的心思,用在如何擺弄好生殺命運係於其一身的皇帝佬。

開元後期,“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於政事。”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平天子,漸漸滋生了驕奢怠惰的情緒,對繁瑣的政務越來越感到厭倦,特別是上朝接對群臣奏事,耽誤了他許多尋歡作樂的時間,對此,李隆基很是不情願。這正中了李林甫下懷,他巴不得皇帝不來過問朝政,由他一手遮天呢。李林甫不動聲色,采取因勢利導的辦法,一步一步來架空皇帝。他首先爭著搶著幹,把各種事情都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李林甫“善刺上意”,十分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每奏請,必先餉遺左右,審伺微旨。”從宦官近侍們那裏打探清楚皇帝的想法,所以他件件事、句句話都很對天子的胃口。借此,李林甫換取了唐玄宗的歡心信任,以至於玄宗感到有了李林甫這個得力助手,自己完全可以做甩手掌櫃的,“自得林甫,一以委成。”自從有了李林甫的輔政,唐玄宗大小事全都交給他去管。

取得皇帝充分信任、徹底放權給他的同時,李林甫對付唐玄宗的第二手是“善養君欲”,鼓勵天子去尋歡作樂。李林甫投玄宗所好,幸溫泉、戀貴妃、賞歌舞,他拿出大把大把的銀錢供天子窮奢極欲,麻醉皇帝的神經,直到把李隆基哄得“恣行宴樂,衽席無別”,縱情於宴飲淫樂,不分晝夜。一味沉醉於宮闈之樂的唐玄宗,不僅沒有看出李林甫企圖專權的野心,反而洋洋得意地告訴群臣:“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朕這些年不問政事輕鬆自在,天下太平;朕十分樂意深居後宮無所事事,把朝政全都交給李林甫。

李林甫乘勢而上,以便皇帝安心踏實地繳械,他養了一幫爪牙和吹鼓手為其搖旗呐喊、歌功頌德、大造輿論。大理(高法)卿徐嶠上書為李林甫唱讚歌,說:從前大理獄中殺氣太盛,鳥雀都不敢落到院子裏;“今刑部斷死,歲才五十八,而烏鵲巢於戶。”現在社會穩定、人心思治,刑部一年才判五十幾個死刑犯,大理寺的屋頂房簷鳥兒都做上了窩。“玄宗推功元輔”,唐玄宗聽說後,把天下一派升平的功勞都歸之於李林甫。為表鼓勵,封李林甫為晉國公,讚揚他是“器惟國禎,材乃人範”,“文標楷式,學究精微”,是舉世罕見的賢相。

真是一對好搭檔,李林甫的專權給李隆基的縱欲提供了條件,而皇帝的放手不問又極大地方便了李林甫的肆意妄為,各取所需、相得益彰。唐玄宗沾沾自喜地以為,有這麼個能幹的宰輔幫他頂著,盡可一門心思享受人生快樂。因此,對李林甫就更加倚重和恩寵,皇帝自己荒淫瀟灑過了,時不時還不忘犒勞一下這位勞苦功高的能臣。遠方進貢的山珍海鮮,玄宗命人源源不斷地送到長安平康坊的李府;禦膳房上了一道什麼稀奇美味,皇帝一定要派人賜給李林甫一份嚐嚐;尚書省歲貢的物資,玄宗一道命令車載馬馱全部拉到李林甫家;李隆基要林甫陪他去華清池,恩準他乘坐禦馬,百名武士護衛,兩隊歌舞伎陪伴;長安城東有座薛王別墅,富麗氣派長安城首屈一指,玄宗特將其賜給李林甫。

上行下效,皇帝講究咱也得生活有品位才是,李林甫深知迎合天子的必要性,在京城長安,李林甫的府第、田園、水碾,占據的都是風水寶地;平時衣著華麗奢靡,學皇帝的樣子喜歡歌舞;府中姬妾盈房,美女如雲。

“宰相用事之盛,開元以來,未有其比。”豈止開元以來,宰相受到的恩寵和專權的程度,恐怕前朝無人能夠企及。

這種盛極一時的局麵,李林甫深深意識到其中潛藏的危險,一旦有人從中挑撥抑或天子哪天醒過神來,後果不堪設想。因此,設法堵住群臣的嘴就成了當務之急。為了“蔽天子耳目”,李林甫取消了唐太宗以來行之有效的諫官議政製度,朝中諫官可以養尊處優但不得發言正聲。有一位補闕(諷諫官)杜璡不服訓誡,非要上書言事,被李林甫貶作地方縣令。貶走了杜璡,李林甫把諫議官召集起來訓話,一副推心置腹的樣子對大家說道:“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英明的天子在上,我們緊緊跟隨遵從尚來不及,還有什麼高明的見解要說?李林甫接著拋出了他那個臭名昭著的“馬料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各位沒有看見那些儀仗馬嗎,每天一聲不吭的,頓頓卻飽餐上等的豌豆,愛出聲嘶叫的,很快就被棄之不用了,即便後來不想再出聲願意乖乖地待著,還來得及嗎?我們必須承認李林甫是個官場奇才,僅憑他的這一堵塞言路、讓眾官閉嘴的妙喻,就令人歎為觀止。

眾諫官當然都明白了李林甫的寓意,誰要是喜歡多嘴多舌,下場必然就如同吃不上好料又被攆出朝廷的儀仗馬。“由是諫諍路絕”,從此天子除了能聽到李林甫的“每奏對、常稱旨”,再也無從聽見其他任何不同的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