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泥鰍馮道(2)(1 / 2)

除了客觀環境的逼迫,個性對一個人的處事行為也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譬如項羽和韓信,這兩位假如性格中稍有一點“柔”的因素,命運將注定不會那樣慘烈。正麵的提倡是“寧折不彎”,其實這是莽漢的哲學,事實上也沒有幾個人這樣去做。馮道的天性就是個“柔”字,柔能克剛,——這才是個性中最為難得最值得推崇的品格,“柔”是馮道不折的先天條件。

“柔”表現在他言語的低調謹慎和生活的儉樸而不求奢華張揚,“柔”還體現在他的樂善好施、廣結善緣,“柔”在更高層次上是不跟爭強好勝者較勁,像老莊哲學裏所說的,見素抱樸、儉嗇謙下、被褐懷玉。隻是老莊講的是“修”,而馮道是與生俱來的藏能守拙。

當時在晉梁交戰的前線,馮道也算是軍中的高級參謀人員了,但他不願享受特殊待遇,自己搭一頂茅屋居住,屋內連個像樣的床鋪也不要,“臥則芻槁一束”,身下墊一把喂牲口的甘草便睡;平等和睦對待下屬,“與從人同器食”,跟手下人一個鍋裏吃飯。馮道不光是安貧樂道、謙卑待人,最能體現他意誌力與個性魅力的是坐懷不亂。晉王的隊伍打了勝仗,軍士們掠得的美女給他送來,馮道也不拒絕,將其“置於別室”,安排在別處住下,一直等到聯係上她們的親人,然後讓領回家去。——這種抵禦美色誘惑的自製力,不是官場多數人能具備的,何況以當時的行為習慣,即使納之求歡也並非出格的事情。

李存勖遷都洛陽不久,馮道的父親去世,不得不回老家景城去丁憂守製(古代官員父母過世,依禮必須離職持喪三年,——比我們現在人性化多了)。“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後持衣囊追及之。”馮道聽說父親過世,連夜徒步就往老家趕,家人從後麵追上他,才把路上要用的衣服幹糧交給他。——標準的孝子。在家鄉服喪期間,恰逢糧食歉收鬧饑荒,馮道把自己結餘的俸祿,全部拿出來救濟鄉親們。馮道從來不因自己在外做大官而在鄉親們麵前擺譜,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說,他還親自下地耕種,親手上山砍柴燒火做飯,發現有的人家因為缺少勞力田地荒蕪,馮道乘著夜色不聲不響地去幫人播種,事後人家來道謝,他謙虛地稱這沒什麼,都是應該做的事。

後唐末帝時,馮道出鎮同州(今陝西大荔),有一個出身軍吏的人,性格粗獷豪放,不知因為什麼事對馮道有意見,在馮道的機關大門外大聲嚷嚷,守門的人幾次上前詢問他,他隻是不理會。報告給馮道,馮道善解人意地說:這位一定是喝醉酒了,請他進來吧。請進來以後,馮道好酒好菜地招待這位,陪了一個通宵,臉上絲毫沒有表現出厭惡和不滿來,後來還召這位在他帳下任職。

後周太祖時,馮道做中書令(宰相),有個秀才叫李導,有一天馮道見到這個秀才,開玩笑說:“老夫名道,其來久矣,加以累居相府,秀才不可謂不知,然亦名導,於禮可乎?”老夫我命叫“道”可時間長了,加上長期在朝中任職,想必秀才不會不知道,你怎麼也叫“導”呢?這不合乎尊長之禮吧?沒想到這個秀才大聲反唇相譏道:“相公是無寸底道字,小子有寸底導字,何謂不可也?”先生你是沒有“寸”作底的“道”字,我是有“寸”作底的“導”字,有什麼不行的?馮道聞言大笑,順從小夥子的意思自嘲起來:“老夫不惟名無寸,諸事也無寸,吾子可謂知人矣。”老夫不光名字沒“寸”,辦事也沒分寸,你太了解我了小夥子。這種和藹可親的模樣,誰能在心理上與他豎起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