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談判,是在極度保密的環境下進行的,地點也都是隱秘的。因為墨索裏尼不希望歐洲其它國家插手其中,而在天主教會和歐洲的曆史上,一向都是扯不清的多邊關係最終使問題複雜化。在墨索裏尼的壓力下,梵蒂岡方麵承諾不依靠國際勢力介入,完全以雙邊形式解決“羅馬問題”。墨索裏尼和庇護十一世都指派了全權代表,來協商國家與教會進行和解的的方式與條件,最後墨索裏尼親自出馬參與談判。
這場注定為1000年曆史劃上句號的談判,並非一帆風順。開始階段,教廷方麵嚐試爭取適當擴大“神聖領地”的範圍,墨索裏尼的答複是:NO!緊接著,要求變成了是否可以擁有一個出海口?墨索裏尼的答複依然是:NO!在獨裁者看來,我可以放棄的土地,就是梵蒂岡那塊巴掌大的地方,意大利可視之為“國中之國”,也就是教會所謂的“神聖領地”。
最終,整個談判曆經兩百多個回合,條約文本經過數十次反複斟酌,耗時兩年半時間才得以完成。
最後,當由墨索裏尼首肯的合約文本擺在教皇麵前時,庇護十一世又開始猶豫了。畢竟這份合約對於教廷,比60年前的庇護九世,已經得到了很多,但是對於中世紀的那些先輩來說,又失去了太多。庇護教皇隻得求助於天主,祈禱一陣後,若有所思的說道:“天主已經聽到仆人的話了,就這麼做吧,這是天主的意願。”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政府與梵蒂岡教廷在羅馬的拉特蘭宮簽署了《拉特蘭條約》。在這份文件上簽字的分別是教廷的國務卿加斯貝利樞機主教,和伊曼紐爾三世國王的首相墨索裏尼,一個是代表,一個是貨真價實的幕後操控者。
條約內容,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曆史上確有教皇國存在的這一事實,也反映出1871年意大利獨立的這一最近事件,所以,這隻能是一個雙方互相妥協的結局。在字裏行間中,天主教會保全了他們的最後底限,即擁有一塊獨立主權的領土,無所謂大小。事實上他們的“國土”就是半個世紀前被政府限定在內的那一塊地方,麵積僅0.44平方公裏,大小隻相當於北京故宮(還有幾處羅馬城內的宮殿和教堂,所有權也被寫在梵蒂岡的名下)。
但是與此前不同的是,條約是以白紙黑字的方式承認教皇國的主權地位。它可以在現代意義下,建立自己的行政和司法體係,擁有屬於自己的國旗、國徽、國歌。因此無論國土大小,教皇已身兼一國之君,與意大利國王平起平坐。意大利除了要為這個彈丸小國提供資助,(例如水電煤氣的輸送,垃圾外運等)還要負責防衛它的安全,且無權幹涉其內政。
另一個對教會來說無比動心的內容就是:意大利政府在法律的層麵上承認天主教為國教。對於羅馬教廷而言,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被寫在了《拉特蘭條約》的第一條位置上。
在現代法律意義上,教皇國在昏厥了半個世紀後,又死而複生了,隻不過它的正式稱謂已改為“梵蒂岡城國”。但是教皇國曾經在曆史上擁有的那一大片領地,該以怎樣的方式去解決呢?羅馬教廷清楚,在一個已經統一的國家裏,那些土地是不可能再屬於教會了,關鍵是要以一副保全顏麵的姿態合理的“放棄”。墨索裏尼猜透了的教會的心思,適時的搭好了“台階”,以巨額資金來“贖買”這些土地。對於一國政府而言,這點銀子算不了什麼。這筆錢將以現金和有價證券的方式支付,但是有一個條件,其中的一部分必須用於投資意大利政府發行的債券。
《拉特蘭條約》簽訂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全歐洲,一時好評如潮,各國無不發來賀電。意大利國內則大有普天同慶的意味,無論是神職人員還是平民百姓,都為教會與國家的充分和解而心生慰藉,認為這是對基督教曆史的一種尊重。簽約次日,庇護十一世親臨聖彼得大教堂主持彌撒聖禮,到場的信徒人山人海,站滿了教堂前的廣場。教皇激動的走上陽台,向人們高呼:“意大利,已經重回天主教的懷抱!”
這份條約的最大受益者,應該是墨索裏尼,因為,他也得到了他想要的,那就是意大利人民手中的選票。在接下來的議會選舉中,法西斯政黨大獲全勝,墨索裏尼已成為人們心目中一個有遠見、有魄力,政治謀略超越時代的領袖。而為了這一天,這位法西斯狂徒煞費苦心的積蓄了數年。
很不幸的是,在庇護十一世的任期內,要麵對兩位法西斯魔頭的糾纏。接下來,另一個人物也開始打起天主教會的主意,他就是同樣在積聚力量的阿道夫.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