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諾貝爾(1 / 3)

諾貝爾是位享譽世界的科學巨人,卻從來沒有過正式學曆;他發明了炸藥,卻是一名忠誠的和平戰士;他是一名發明家,卻成功地扮演著實業家、商人的角色;他家資巨富,卻孑然一身,臨終時身邊沒有一位親人……感謝不同的授予機構,他們共同忠實地執行了諾貝爾本人的遺願--對於受獎候選人的國籍絲毫不予考慮,隻要他值得。這個屬於全人類的獎項已經成為了一個象征、一頂桂冠、一麵旗幟。在這麵旗幟上寫著:科學、進步、和平。

確立誌向

受1830年巴黎革命的影響,整個歐洲處於一個動蕩的變革時期。一場新事物向傳統事物的挑戰急風暴雨般地席卷歐洲。在瑞典也出現了政治動亂,物資匱乏、經濟蕭條、傳染病蔓延、糧食歉收等更加劇了平民生活的艱難。

1833年10月21日,在斯德哥爾摩中心的北方街11號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出生了。父親(老諾貝爾)伊曼紐爾·諾貝爾稟賦聰明、勤奮刻苦,在機械、建築、化學等方麵都頗有建樹。母親卡羅琳·安德烈特溫良賢淑、樂觀、寬容。幼年時代的諾貝爾體質羸弱,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母親身邊度過的。

在諾貝爾出生以前,父親的事業還相當發達,他們家住在一所高級的住宅區裏。後來,一場大火使他們的家化為烏有。破產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家人來到斯德哥爾摩的郊區,尋找一處便宜的房子。

諾貝爾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遠赴彼得堡重闖天下。諾貝爾三兄弟依靠著母親的副食店艱難度日。由於身體的原因,諾貝爾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家裏讀書、寫作文,或是一個人到田野、丘陵、河邊去,在大自然中尋求屬於他的童年。

8歲時,諾貝爾被母親送進當時一流的聖雅克布小學讀書。他的學習非常出色,在班上名列前茅。

1842年,父親在彼得堡建起的翻砂車間和製造小型快速火器的工廠發展得不錯,於是,這年10月,諾貝爾全家遷居彼得堡。諾貝爾一生中僅僅一年的學校正規教育就這樣結束了。

初到俄國的諾貝爾三兄弟因為不懂俄語,無法進入俄國的正規學校讀書。於是,父親先後聘請了很多位家庭教師。後來的諾貝爾精通英語、俄語、德語、法語以及他自己的母語瑞典語這5種語言,熟練到可以任意互譯長篇的文章。除語言學以外,諾貝爾的主要興趣是文學和詩歌,另外還有物理和化學。

諾貝爾和哥哥經常去父親的工廠,他們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

為了諾貝爾以後在研製諾貝爾工廠的新產品方麵發揮作用,1850年,父親讓17歲的諾貝爾獨自出國,去接觸其他國家的先進設備和研究成果,周遊世界。

諾貝爾進行了曆時兩年的世界旅行,從德國到意大利,再到法國的巴黎,從英國的世界博覽會到美國艾利克森先生的實驗室,他眼界大開。他每到一處,都特別注意大學、研究所裏的各種科學實驗,這使諾貝爾很快地成熟起來。當返回彼得堡時,他壯誌滿懷:要成為一名科學家,要用科學為全人類造福!

就在諾貝爾出國的這兩年,父親的事業也飛速發展。“諾貝爾父子工廠”開始大量生產武器、車輪、鋼管、機械零件、暖氣裝置。諾貝爾的新工作是負責檢查化學藥品、改良地雷和水雷、研製新產品等。

1841年9月,老諾貝爾把黑色火藥裝進鐵球發明了水雷。但這種水雷用的黑色火藥煙多,爆炸力弱,所以它隻能在子彈和焰火中使用。

對父子工廠裏生產大量的武器,諾貝爾一直就持有不解和反感的態度。他認為自己選擇科學研究的道路,是為了給人類謀幸福,但家族事業的發展似乎與他的願望相背離。

有一次在與父親探討起這個問題時,老諾貝爾頗富哲理的觀點幫助諾貝爾解決了困惑,並影響了諾貝爾一生:“武器可以製造和平,我們可以不造武器,但不能阻止別的國家擁有武器,所以一旦戰爭發生,我們就無還手之力。武器並不是造成戰爭的直接原因啊,我們製造的武器如果非常強大,強大到隻要一使用,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裏毀滅敵我雙方,這樣也許就不會再發生戰爭了。”

硝化甘油

諾貝爾父子工廠的大部分訂單來自俄國政府,這個國家當時正在進行克裏米亞戰爭,軍隊急需武器和現代化裝備。這期間,諾貝爾父子生產並研製了大量的軍用材料。俄國第一條鐵路上使用的鐵器製品、大批的大炮和蒸汽機械等被生產出來。由他們建造的兵艦,甚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仍然在服役。

1853年,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曾被授予帝國金質獎章,表彰他在俄國工業中的“勤奮和技藝”,這對一個外國人來說是一種罕見的榮譽。

大批的訂單使得老諾貝爾滿懷信心,他借了大量的債來擴充他的工廠。然而,1856年,俄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了,新政府撕毀了一切合同,這家雇用了1000多名工人從事大規模生產的模範工廠突遭厄運。精通外語的諾貝爾被派往歐洲各國籌措資金,但卻空手而歸。

老諾貝爾又一次破產了,他不得不帶妻子回到了祖國瑞典,留下兒子們來料理工廠的債務問題。

此後幾年,在哥哥們致力於處理債務的時候,諾貝爾則重新鑽進了試驗當中。這一時期的首批研究成果取得了3項最初的專利權,即1857年的氣體計量儀;1859年的液體計量儀;以及1859年的改進型氣壓或流體壓力計。不過,和後來的炸藥發明比起來,諾貝爾這一時期的發明沒有很重大的價值。

1856年,諾貝爾首次從俄國化學家尼古拉·津寧教授那裏接觸到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10年前,意大利人索布雷羅發現的。因為當時實驗室被炸毀了,所以沒有人知道硝化甘油在何種狀態下會引起什麼程度的爆炸。由於這個物質的形狀,使好多研究者望而卻步,但是,諾貝爾卻決定解開這個秘密。

他開始設法控製這種烈性爆炸物。他要做的,首先是怎樣遠距離地點燃它,而又不至於傷人。這一點似乎並不難,隻需加上一根導火線便可解決。因為硝化甘油這種液體隻有在一下子受熱或整體一下子受到撞擊時才會爆炸。這樣做隻能引著一部分,而不能使全部硝化甘油爆炸。

諾貝爾想到了黑色火藥,他在一個小玻璃管中裝上硝化甘油,再把玻璃管放入一個白鐵皮罐,其周圍塞滿黑色火藥,再連上導線。當導線點燃後,硝化甘油便整體爆炸。

研究仍在繼續,諾貝爾希望能減少黑色火藥的使用,而使硝化甘油成為爆炸的主體。

1863年10月,伴隨著“轟”的一聲巨響,諾貝爾的實驗室“飛”上了天。周圍的人們都認為諾貝爾這次難逃劫難,後來卻發現渾身是血的諾貝爾從瓦礫堆裏爬了出來,他高興得熱淚盈眶。諾貝爾在一個金屬管的底部裝入硝化甘油及黑火藥的混合物,而上部裝入了雷酸汞及導火線。當導火線點燃,燃性極好的雷酸汞會引起底部的混合物快速爆炸--雷管被發明出來了。他終於找到了引爆大量硝化甘油的較佳助燃劑--雷酸汞。

1863年10月14日,諾貝爾的硝化甘油製品第一項專利權在瑞典得到批準。這一發明很快被應用到現實的工程當中,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另一方麵硝化甘油對有些疾病特別有用。

諾貝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郊區購買了一幢小小的房屋,添置了簡單的設備,雇用了一名化學師和兩名工人,開始生產極少量的硝化甘油炸藥。這家企業的誕生,標誌著諾貝爾一生作為另一種重要角色--企業家的開始。正是從這裏起步,諾貝爾後來建立起了他的遍布全世界的炸藥工業帝國,他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工業巨頭。

從紐約到德國再到悉尼,人們談油色變,海港人員和鐵路工人都不肯碰它,這種“送命油”引起了普遍的恐懼心理。由於大眾對硝化甘油炸藥的威力認識不足,並且缺乏必要的防範措施,生產之初,各地因硝化甘油炸藥釀成事故的消息不斷傳來。

1864年9月,斯德哥爾摩的小工廠發生爆炸,諾貝爾21歲的弟弟埃米爾、化學師、兩名工人以及一位路人遇難。

周圍的人們驚恐萬分,警察局甚至傳訊了諾貝爾父子倆,宣布“禁止在居民區製造和儲存硝化甘油”。這次事故後,老諾貝爾因悲傷過度而中風,在此後長達8年的有生之年一直臥床不起。

諾貝爾深感悲痛,但他堅信,這絕不是結果,威力強大的爆炸物的出現必將造福人類。他把購買的設備搬到了停泊於柏拉倫湖麵的一隻帶有篷蓋的駁船上。在這個遠離首都建築稠密區的地方,他們繼續工作,直至1865年3月特爾維根市荒郊的廠房建成為止。

炸藥工業帝國

1865年,諾貝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開設了他的第一家公司。不久,他受在漢堡做進出口貿易的瑞典人威爾漢姆和溫克勒的邀請,前往德國漢堡為他的炸藥開拓歐洲乃至世界市場。

那一年,諾貝爾在離漢堡30千米的克魯梅爾注冊了漢堡曆史上第一家外國公司(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公司)。這兒生產的硝化甘油炸藥不僅發售到廣闊的德國市場,甚至還銷售到海外市場。

1866年4月,開工時,工廠的全部工人約50人,而且大部分是曾在諾貝爾瑞典的工廠工作過的瑞典人。在1866年和1870年,諾貝爾在克魯梅爾的工廠兩次發生爆炸,但每次都在被炸的廢墟上重建,並且規模比以前更大。該地區失業工人很多,但由於兩次事故的影響,招工仍存在問題,工人們都很害怕在炸藥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