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卡羅琳醫學院之所以吸引諾貝爾,主要應該感謝兩個人:一個是從事體素和體液組成分析的科學家雅可比·貝爾茲留斯;另一個是萊特茲尤斯,從事教授解剖學,用顯微鏡從事體液細胞組成方麵的研究。
1890年,諾貝爾將當時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的瑞典籍科學家約翰遜接到他在法國塞夫蘭的實驗室從事了6個月的輸血研究,這是一個諾貝爾當時非常感興趣的領域。諾貝爾認為輸血的主要困難在於血液在體外非常易於變壞,應尋找更合適的在獻血者和受血者之間的管子,使血液細胞更安全地傳遞。由於缺乏更紮實的基礎研究,這一研究沒有任何結果。直到1909年,奧地利科學家卡爾·萊得斯特納發現了血型理論,安全輸血才成為可能。1930年,萊得斯特納由於此發現而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由於約翰遜與諾貝爾的良好合作,1890年諾貝爾從他母親的遺產中拿出5萬克朗,在卡羅琳醫學院建立了一項以他母親命名的“卡羅琳·安德烈特·諾貝爾基金”,供各科醫學試驗研究,出版上述研究成果。
諾貝爾對炸藥的研究充滿了狂熱,但與諾貝爾發明炸藥的初衷大相徑庭,炸藥被越來越多地用於製造武器,越來越多地用於戰爭。他從沒有任何去征服別人的領土和掠奪他們財產的意願。在諾貝爾和和平主義者貝爾塔的交往中可以證明這一點。貝爾塔是一個貴族出身的奧地利人,有良好的教養。
諾貝爾和貝爾塔的友誼開始於1873年。當時,已40歲的諾貝爾住在巴黎郊區的別墅,他招聘了一位精通幾門語言的女士來兼做他的秘書和管家,這個人就是貝爾塔。她和諾貝爾共同相處了較短的一段時間,彼此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後來,貝爾塔成為一位作家,用她的筆墨向文明世界呼籲消滅戰爭。她的自傳體小說《放下武器》喊出了千千萬萬個母親、妻子的心聲,並且代表她們向戰爭販子提出了強烈的抗議。
貝爾塔的和平主義思想對諾貝爾的影響非常大,她是最早喚起諾貝爾熱愛和平的人。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他們之間的重要信件就有30封左右,其中一半是探討和平事業的。
1892年,諾貝爾出席了在瑞士伯爾尼召開的國際和平大會,從此他把自己的經濟利益和他在公共福利方麵的活動截然分開,開始致力於和平事業。這是他第一次得以在世界大眾麵前正式表明他的和平思想。
這些愛好和周圍人的影響,形成了諾貝爾對諾貝爾獎項的設立最初的出發點。後來,在諾貝爾設立的五項諾貝爾獎中,其中就有文學獎、醫學獎與和平獎三項。
偉大的遺囑
人到老年,諾貝爾開始考慮自己的歸宿。一生以四海為家的他,雖然在意大利的聖雷莫和法國的巴黎都擁有至少三處以上的別墅,但陪伴他的始終隻是寂寞與孤獨。甚至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庭。
他最為崇敬的母親和哥哥路德維格已去世多年,科學界和商界真正誌同道合的摯友也寥寥無幾。19世紀末期,諾貝爾打算回到他的祖國--瑞典,雖然他9歲就離開了這裏,卻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一位瑞典公民。
一位歸國富翁的生活該是什麼樣的?買下一幢漂亮的公寓或鄉村田莊來安度晚年?不,這不符合諾貝爾的個性,他是一個屬於工作的人。
1893年10月21日,諾貝爾的60歲生日,當天他的實驗記錄和日記表明,在那個和平時一樣忙的工作日裏,他打算辦理“無聲發射武器”和“消除唱片上的幹擾性噪音”的發明專利權;這位思慮深遠的經濟巨人,在為社會製造了那麼多雷鳴般的爆炸之後,現在竟向機械製造宣戰了。他在考慮購買瑞典的鋼鐵公司博福斯。
1894年,諾貝爾花費了130萬克朗買下了在韋姆蘭省博福斯的“博福斯--古爾斯邦公司”,這裏後來成為著名的鋼鐵廠和彈藥廠。諾貝爾同時還買下了附近的卡拉斯大瀑布,他計劃開發這條河流的水電資源。這是瑞典利用所謂“白煤”的早期範例。而水電開發,成為現今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電力資源。
瑞典冬天的凜冽氣候,對於這位新的主人來說是太殘酷了。諾貝爾從小便體質不佳,而現在,他的健康狀況更是愈來愈糟糕了,嚴重的偏頭疼和血管痙攣症糾纏著他。他被告知,他得的是一種嚴重的心絞痛症,必須得到絕對的休息。
宣布這一病症的醫生的實際意思是說,是到了該準備後事的時候了。諾貝爾深刻地領會到這一點。這位一生都在探索與思考的巨人開始認真地考慮起自己的身後之事。
一直都存在於腦海中的和平思想,諾貝爾想使它發揮作用,變成真正對世界有利的現實,用他的力所能及的方式--捐獻大量的金錢。
事實上,諾貝爾一直是這麼做的。諾貝爾的急公好義在整個歐洲都很著名。他用金錢資助過許多因經濟原因而被迫放棄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他誠心誠意地讚助慈善事業,對每個人的懇求都非常關注。
他曾經在給友人寫的一封信中描述這樣的情景:每天至少有兩打求助的信件,平均需要2萬克朗,一年合計至少要700萬克朗。當然,這樣巨大數額的資助要求使大富翁諾貝爾也難以應付,而且,區分這些要求的動機是不是真的很重要,這些也需要諾貝爾付出必要的精力與時間。斷斷續續,諾貝爾製定了一些條條框框來規定了那些受助者的條件。他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出,需要找到或建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幫助他處理這方麵的事務。
在生命的最後10年裏,諾貝爾曾寫過3次遺囑。最後的一次寫於1895年12月27日,在這份遺囑裏,他把自己的財產交給了一個基金會。基金會每年的收益用來獎給科學和文學領域內的傑出人物,以及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以表示對他們的敬意。
這最後的遺囑,終於使諾貝爾有機會向世人表明,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專門製造炸藥從而使戰爭的殘酷性加劇的人,還是具有崇高理想的專注的科學家。
諾貝爾因他的遺囑,把他的名字和文明、進步與崇高緊緊地聯係在一起。
1895年12月27日,諾貝爾遺囑的主要譯文:
簽名人諾貝爾,在經過成熟的考慮之後,就此宣布關於我身後可能留下的財產的最後遺囑如下: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變換為現金的財產,將以下列方式予以處理:這份資本將由我的執行者投資於安全的證券方麵,並將構成一種基金:它的利息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給那些在前一年裏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上述利息將被平分為5份,其分配方法如下:一份給在物理方麵做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給做出過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給在生理和醫學領域做出過最重要發現的人;一份給在文學方麵曾創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傑出作品的人;一份給曾為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為廢除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舉行與促進和平會議做出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我明確的願望是,在頒發這些獎金的時候,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絲毫不予考慮,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那維亞人,隻要他值得,就應該接受獎金。
肆虐的病魔為諾貝爾選擇了一個非常突然的方式離開了人世,他得了腦溢血症。
1896年12月10日,在聖雷莫的別墅裏,這位不知疲倦的科學巨人在疾病襲來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給他的助手及好友索爾曼寫一封關於新型的硝化甘油炸藥的信件。信的末尾說:“一旦到了我能夠的時候,我就將回到這個使我們感興趣的題目上來。”
信尚未寄出,疾病就襲倒了他,從發病到最後合上眼,隻有短短的幾個小時。諾貝爾自己多次擔心過的不祥預言變成了事實:“臨死之前,周圍隻有雇傭的仆人,而沒有任何一位親人用他的手輕輕地幫我合上雙眼,並且小聲地說幾句溫柔真誠的安慰話。”他的仆人們甚至來不及通知他的兩個侄兒及他的好友。
在離開之前,疾病使他無法站立,而且部分地失去了說話的能力,我們永遠也無法得知他那時表達了怎樣的意思。
依照他生前的願望,親友們為他安排了最後一次遠行,護送他的遺骨回到了斯德哥爾摩,安葬在他的父母及弟弟的身邊。墓碑上簡簡單單,隻刻著他的姓名及生卒年月。
大事年表
1833年10月21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1841年就讀於聖雅克布小學。
1842年遷居彼得堡。
1850年赴歐美旅行、學習。
1853年父親獲帝國金質獎章。
1856年“諾貝爾父子工廠”破產。
1857年首次取得氣體計量儀發明專利。
1859年發明液體計量儀和流體壓力計,並且獲得專利權。
1863年雷管發明成功。
1875年“炸膠”發明成功。
1892年諾貝爾在瑞士伯爾尼出席國際和平大會。
1894年買下博福斯--古爾斯邦公司,使其成為著名的鋼鐵廠和彈藥廠。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聖雷莫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