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勝利就在眼前時,這項專利權卻在歸屬問題上遇到了麻煩。因為愛迪生為償還債務曾為大西洋、太平洋這兩家電信公司先後效力,所以兩家公司都認為自己已經購買了新係統所涉及設備的專利權。愛迪生因此被卷入了一場法律訴訟之中。
19世紀可以說是一個傳奇的世紀,新的發明層出不窮。當電報係統開始以電碼形式傳送信息時,發明家們便大動腦筋,設想能否將人的聲音轉換成相對應的電信號,再用電線傳送出去。
1877年4月,愛迪生申報了這種碳阻電話送話器的基礎專利。他利用一個可變性碳阻裝置徹底推進了它的傳聲性能。
電話的發明人,究竟是貝爾還是愛迪生?這個問題被反複提出來討論,雙方也在法院爭論了11年之久。最後法院判定貝爾是發明人,而真正使它實用的則是愛迪生。應該說,真正的電話是貝爾發明的,而愛迪生做的工作主要是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使之更加實用。
早在1876年,愛迪生就遷到了新澤西州的門羅公園。在這裏,他建立了自己的“帝國”。他的到來不僅為門羅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也使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地方在短短幾年之內變得聲名遠揚。一個創造性的年代開始了。
“門羅帝國”充分網羅了各個學科的精英,愛迪生將他們組織起來頑強地追求著自己的目標,這是愛迪生最出色的一點。他所邁出的這一步,不但在他一生的事業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而且在全美國曆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它標誌著“集體研究的開端”。
在這個特殊年代中,愛迪生憑著超人的研究精神、恒心和努力,成功地完成了電話、電燈、留聲機、電影、發電設施、打字機、電車、X光機等1000多種發明或改造工作。愛迪生備受社會敬愛,他成了社會的寵兒。
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
早在愛迪生當電報員時,曾在上蠟的紙帶上用莫爾斯電碼記錄消息。用高速發送時,細心的愛迪生發現,凸凹紙迅速地擦過撐在它上麵的彈簧發出了優美的聲音。他叫助手克羅西按照自己的設想做出了一台有著帶紋道的圓桶、兩隻振動膜和大頭針的裝置來,讓聲音使振動膜發生震動。當振動膜隨著聲音一出一進移動時,振動膜下的針也在同時對它下麵移動的錫紙產生時重時輕的壓力,錫紙上出現了深淺不一的凹槽。要想使這些凹槽以聲音的方式重現,隻需通過附在振動膜上的針將它再送到振動膜上就可以了。
第二天,大家聚集在實驗室,愛迪生將一片薄薄的錫箔卷在滾筒上,把振動膜的針調好位置,對準纏在螺線起點的錫箔。他搖起機器,開始向振動膜背誦一首抒情詩:“瑪麗有隻小羊羔,它的毛發白如雪……”
而後,他從記錄機的振動膜上將針退回,把另一振動膜的針頭對準錫箔。當他再次搖動手柄時,奇跡出現了,機器裏傳出愛迪生微弱的聲音:“瑪麗有隻小羊羔……”人們驚呆了。
後來,愛迪生又做了很多改進:新式留聲機采用了浮動唱針,由電機驅動,用蠟作為錄音材料。它的錄音轉筒用的不再是浸蠟硬紙板而是實心蠟燭。當一層蠟磨損後,隻要將表麵刮去就可繼續錄音了。
發明電燈
真正將電力照明作為目標攻克的時間是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成功地造出了第一台發電機,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電源不足的問題。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戴維用一組電池和兩根碳棍,製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盞弧光燈。但是戴維博士的弧光燈缺乏足夠的電源,它隻能發出極短時間的光芒。在這之後,人們對電力照明這一課題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弧光燈方麵,俄國工程師約布羅契柯夫、美國人華萊士都有著驕人的成績。
在愛迪生著手電燈研究之前,約布羅契柯夫發明的“電燭”問世了。利用絕緣的熟石膏將兩個碳極隔開,當“電燭”照亮時,絕緣層就與碳棒同速燃燒發出白熾光。從本質上講,這種“電燭”也是電弧燈的一種,隻是更加省電一些。
1876年,巴黎歌劇院門前的大道以及倫敦泰晤士河岸的照明都由“電燭”完成。但它最長也僅能維持2小時的亮度。但是愛迪生卻相信,人們要使用的燈決不僅僅停留在這樣的階段。因為電弧燈光線太亮,既刺眼,成本又高,還會發出氣味、產生煙霧,不適合一般照明,它離人們的實際要求還相去甚遠。
1878年,門羅公園成為愛迪生研究電燈的“戰場”。愛迪生是總指揮,協助他的是七位經驗豐富的助手。在西聯公司總律師格羅斯維諾·P·洛雷的資助下,愛迪生成立一家電燈股份公司。
公司成立之後,他們首先要尋找適於製作燈絲的材料。在試驗過的金屬中,鉑(也稱白金)似乎是最理想的一種。因為這種材料符合電阻高、散熱慢的要求。10月5日,愛迪生提出了一份關於鉑絲“電燈”的專利申請。這種燈泡的燈絲,是用鉑絲繞成的雙螺旋,它們之間再加一支金屬棒。當燈絲熱度接近鉑絲的熔點時,金屬棒便膨脹造成短路,燈泡溫度降低,鉑絲冷卻的同時金屬棒也冷卻下來,於是電流再次通過。然而鉑的價格昂貴,不利於普及。不久,愛迪生就放棄了鉑絲的使用,轉而采用鉑箔。然而,燈絲總是很快的被燒壞,隻能維持短短幾分鍾而已。後來,在不斷地實驗中,愛迪生發現燈絲過快地被燒壞,是由於燈泡中還留有過多的氧氣所造成的。
1879年10月,在愛迪生和助手們成功地把炭精燈絲裝進燈泡中之後,他將燈泡裏的空氣抽到隻剩下一個大氣壓的1%後封上了口。這時,當電流接通後,燈絲在真空狀態下發出了金色的亮光!這正是他們日夜盼望的情景。連續45小時後,燈絲才被燒斷。這一天被曆史永久地記載了下來。
不久,愛迪生為他的碳絲電燈申請了專利。以後的幾個星期,工作小組全力投入到製造燈泡的工作中。他們將製作出的一些燈泡掛在實驗室和愛迪生的家中,還有些懸於街道的上空。
1880年,門羅公園以這神奇的“未來之光”實驗迎接新的一年,這種神奇的發光體照亮了整個門羅。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載了3000多人來到門羅。當火車在這個漆黑的冬夜到達時,愛迪生開動機器,40盞白熾燈全部點亮,就好像朵朵的金花,腳下的雪地被照得通明。
提高燈泡的耐久率,是愛迪生改進白熾燈的重要一環。愛迪生向人們宣布,在燈泡的壽命沒有達到600小時以前,還不能算是成功。其後,他發現竹子纖維在碳化後做燈絲,壽命可長達1200小時。幾年以後,他又發明了一種化學纖維替代竹絲。再往後,試驗重新轉向耐熱的金屬方麵,最後才改用鎢做燈絲。愛迪生終於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到1882年,愛迪生已在紐約建成了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電力係統,它的直流發電機功率達到600多千瓦,為幾千個用戶提供照明用電。此後,白熾燈的使用範圍空前擴大,逐漸遍及全世界。
愛迪生電燈的發明,開辟了科學史上的新紀元,把人類從此帶進了一個嶄新的電光世界。
從直流電到交流電
白熾燈的出現使愛迪生取得了成功,也為他惹來了不少的麻煩。在這之後的7年中,愛迪生又陷入了數不清的專利訴訟之中。從1885年一直到1892年,愛迪生集團總算可以無拘無束地懲罰那些侵犯他專利的人了。
愛迪生又可以完全投入到電燈的改進工作中了。他發現由於碳絲在白熾狀況下不斷損壞,造成了燈泡的損壞。出於好奇,他在燈泡中封入了一根銅絲,這也許可以抑製燈絲的揮發。結果並沒有達到他的目的,但卻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在燈泡亮的時候,也就是處於受熱階段時,如果給銅絲加上正電壓,雖然銅絲與碳絲並不相連,而且是在真空的條件下,但燈絲與銅絲之間依然有電流通過。如果碳絲沒有受熱,或者給銅絲加上負電壓,則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遺憾的是愛迪生沒有繼續研究下去,隻是將這一事實記在日記本裏,又在論文中加以描述,最後於1883年寫成專利書呈報上去,這就是後來被稱之為“愛迪生效應”現象。在致力於電燈事業的擴展中,愛迪生忽略了後來被認為是19世紀末期的一項最重要的科學發現,這種現象直到20年後才得以解釋。
1884年8月,愛迪生的妻子瑪麗因病去世,這對愛迪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兩年之後,愛迪生遇到了米娜·米勒,於是便在1886年2月結婚了。婚後,愛迪生買下了新澤西州西奧蘭治郊區的一所漂亮的房子,舉家遷居這裏。幾年後,他們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相繼出生。愛迪生又一次得到了久聞的家庭幸福。
19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愛迪生的地位一直是高高在上、無人企及的。他的發電廠利用直流發電機將電力傳輸給用戶。但是到了80年代後期,這種穩固的地位開始受到來自交流電的衝擊。
當時,愛迪生的獨立電廠一般都是建立在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區,電廠輸送的電力距離不能超過1英裏,無法解決人口稀疏的偏遠地區人們的用電問題。此外,直流輸送的電力必須把電壓局限在250伏以內,如果超出這一標準便會燒毀燈絲,危及用戶安全。於是,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構想一種新的傳輸方式。
愛迪生研究所裏有一位叫尼古拉·特斯拉的克羅地亞人,對於直流電的上述問題,他推想,如果不斷地使原線圈通斷,使之不穩定地流動,副線圈中不就可以不斷地感應出電流嗎?由於電流的瞬間通斷,人們不會覺察出電燈的明滅閃爍。這種大小和方向不斷變化的電流,就是交流電。特斯拉發現了這種裝置可以提高或者降低電壓,副線圈中的匝數越多則感應出的電壓就越高,原副線圈的匝數比就是它們的電壓比,這就是變壓器的基本原理。特斯拉是一位注重理論的物理學家,他始終堅信交流電會成為曆史的趨勢。抱著堅定的信念,特斯拉先後幾次同愛迪生討論過發電機革新的幾種潛在方案。假如這時的愛迪生能夠少一些偏執多幾分考慮的話,那麼曆史恐怕就要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