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爾·蓋茨(1 / 3)

他是一個天才,13歲開始編程,並預言自己將在25歲成為百萬富翁;他是一個商業奇才,獨特的眼光使他總是能準確看到IT業的未來,獨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不斷壯大的微軟能夠保持活力;他的財富更是一個神話,39歲便成為世界首富,並連續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他就是微軟公司主席和首席軟件設計師--比爾·蓋茨。毋庸置疑,他的成功是商業達爾文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聯姻下的奇跡,也是自由競爭和市場強權雙重杠杆遊戲下的神話。他的成功值得所有企業以及那些正在創業路上的人們借鑒和學習。

奇特的孩子

1955年10月28日晚上剛過9點,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一個男嬰降生在美國西北角臨太平洋的西雅圖市的“瑞典人醫院”裏。

這個小男孩就是日後的全球首富比爾·蓋茨,他的父親小威廉·亨利·蓋茨是律師,母親瑪麗·馬克斯韋爾是教師。比爾·蓋茨從小就歡快活潑,大家也叫他“小比爾”,因為他是個快樂且與眾不同的孩子。

在7歲的時候,長著一頭沙黃色頭發的小比爾最喜歡反複看個沒完的是那套《世界百科全書》。他經常幾個小時地連續閱讀這本幾乎有他體重1/3的大書,一字一句從頭到尾地看。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強烈地感覺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書本,裏麵蘊藏著一個多麼神奇和魔幻般的世界啊!文字的符號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人們的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又傳播出去。他又想,人類曆史將越來越長,那麼以後的百科全書不是越來越大而更重了嗎!能有什麼好辦法造出一個魔盒那麼大,就能包羅萬象地把一大本百科全書都收進去呢?誰也無法想象這個奇妙的思想火花竟然被蓋茨用一塊小小的芯片解決了。

比爾的外祖母艾德萊思維敏捷,對他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在很小的時候,外祖母特別喜歡和聰明的小比爾一起做遊戲,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遊戲。她教比爾下跳棋、玩籌碼,還有打橋牌等她喜歡玩的東西。玩遊戲時,外祖母總愛對小比爾說:“好好想!再想想!”她常常為比爾下一步好棋、打一張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還常常讓比爾讀書,給他講故事。漸漸地,比爾·蓋茨在外祖母的幫助和指導下,成了興趣廣泛、廢寢忘食的讀者--讀書成了他打發精力的好方式。就這樣,每當他家附近的圖書館舉行夏季閱讀比賽時,小小年紀的比爾總得男孩中的第一,偶爾也會勇奪總冠軍。外祖母艾德萊意識到比爾·蓋茨在思維與記憶上的潛力,便總是不失時機地激活比爾這方麵的潛能,有時祖孫倆到公園散步,外祖母常會與比爾交流下棋的技術或看某篇佳作,讓比爾尋找更新下法或表達更獨到精辟的見解。

比爾的父母也十分關注孩子的成長。他們在質樸的處世方式中,更多地關心孩子的成長與教育,他們在工作之餘總是盡可能地與孩子們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斷地進行各種遊戲,從棋類到拚圖比賽,幾乎所有的益智遊戲比爾都玩過。

隨著兒子年齡的增長,家庭中的環境已無法滿足比爾·蓋茨天賦的進一步發揮。於是,父母把目光投向社會,積極為比爾尋找屬於他的空間。在一次活動中,比爾·蓋茨給班上準備一份報告,叫《為蓋茨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這篇報告幾乎成了全家人的事,他的外祖母幫著弄封皮,連父親也插手幫忙,氣氛很活躍。

而比爾看的書越來越多,想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一次他忽然對他四年級的同學卡爾·愛德蒙德說:“與其做一棵草坪裏的小草,還不如成為一株聳立於禿丘上的橡樹。因為小草千篇一律,毫無個性,而橡樹則高大挺拔,昂首蒼穹。”他堅持寫日記,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紀常常如大人般的深思熟慮。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要十分珍惜這來到人世的寶貴機會。他在日記裏這樣寫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約,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信守由人類積累起來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無上的諾言……那麼諾言是什麼呢?就是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在另一篇日記裏又寫道:“也許,人的生命是一場正在焚燒的火災,一個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要從這場火災中去搶救點什麼東西出來。”這追趕生命的意識,在同齡的孩子中是極少有的。

比爾·蓋茨所想的諾言也好,追趕生命中要搶救的東西也好,表現在比爾的日常行動中,就是學校的任何功課和老師布置的作業,無論是演奏樂器,還是寫作文,或者體育競賽,他都會傾其全力,花上所有的時間去最出色地完成。

老師給他所在的四年級學生布置了一篇有關人體特殊作用的作文,要求四五頁的篇幅。結果比爾利用他爸爸書房裏的百科全書和其他醫學、生理、心理方麵的書籍,洋洋灑灑地一口氣寫了30多頁。又有一次老師布置同學寫篇不超過20頁的故事,比爾浮想聯翩,竟寫出長達100頁的神奇而又曲折無比的故事,使老師和同學都十分驚訝!大家說他:“不管比爾·蓋茨做什麼事,他總喜歡來個登峰造極,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然他是不會甘心的。”

除了學習上,比爾·蓋茨在體育和社會活動方麵也表現出這種不落人後的精神。有一次暑假童子軍的801千米徒步行軍,時間是一個星期,他穿了一雙嶄新的高筒靴,顯然新鞋不大合腳,每天13千米的徒步行軍,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盡苦頭,第一天晚上,他的腳後跟磨破了皮,腳趾上起了許多水泡。他咬緊牙關,堅持走下去。第二天晚上,他的腳紅腫得非常厲害,開裂的皮膚還流了血。同伴們都勸他停止前進,他卻搖搖頭,隻是向隨隊醫生要點藥棉和紗布包紮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繼續上路了。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一個途中檢查站,當領隊發現他的腳發炎嚴重,下令醫治,才中止了這次行軍。比爾的母親從西雅圖趕來,看到他雙腳潰爛的樣子時,難過地哭了,直埋怨兒子為什麼不早點停止行軍。蓋茨卻說:“可惜我這次沒有到達目的地呢。”

湖濱中學

1966年,11歲的比爾·蓋茨憑借著聰穎和勤奮,他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已在他的同齡人中遙遙領先--他到了能上中學的時候了。湖濱中學是一所私立預科學校,該校學風濃厚,教學嚴謹,是西雅園收費最高的一所學校。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所貴族學校:每年大約有300名學生在湖濱中學就讀,每期學費達5000美元。

對比爾·蓋茨來說,湖濱中學簡直是一種上帝的恩賜。這裏學術氣氛甚濃,對於他這個喜歡讀書、善於思考的少年最適合不過。不過,也正是因為有過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學生,它注定了要聞名全美國,乃至風光全世界。今天,人們普遍稱之為“天才的學校”“微軟的搖籃”。現在,湖濱中學成了美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

正是在這所學校,比爾·蓋茨智慧的火花和天才的創造力被激發了。它是一個偉大的熔爐,既鑄造了比爾未來的性格,又錘煉了他理智的素質。正是在這裏,比爾·蓋茨身上稟賦的一切:精力、熱情、理智、堅韌、進取心、執著、競爭精神、渴求、經商才能、企業家風範和運氣等得到了有效的提煉和融彙。也正是在這裏,他做成了他的第一筆商業交易,創辦了他第一家贏利的公司。他和湖濱中學那一夥與他一樣的計算機天才小子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正是這些人率先加入了他締造的微軟帝國。

母親渴望比爾·蓋茨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生活中有紀律約束,而不是成天坐在那裏思考。母親還希望他在學校有某種良好記載,以便能上自己想讀的任何大學。父親認為,他有些不成熟,較小的班的環境對他會有所幫助。他們最後決定送比爾在湖濱中學上七八兩個年級,然後步母親和姐姐的後塵,上路斯威爾特中學--西雅圖優秀公立中等學校之一。

1967年,湖濱中學分成了兩個學部,低學部和高學部,低學部包括7年級和8年級的學生,高學部包括9至12年級的學生。那些從7年級開始就讀並且通過了湖濱中學嚴格考試直至畢業的學生被稱之為“職業選手”。比爾·蓋茨順利地成了這樣一名選手。

沒過多久,學校的每個學生都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是湖濱中學尖子中的尖子。但當他開始上7年級時,他最出名的還是那雙腳,人人都知道他長著一雙又長又大的腳板,雖然他上7年級時長得又瘦又矮,但穿的鞋子卻又長又大。一個同學曾經這樣回憶說,“我們大夥兒都弄不清楚是否他隻是在長他的腳。”

在湖濱中學時,比爾·蓋茨就開始學習華盛頓大學的數學課程。由於在數學方麵一直領先,所以,他沒有在湖濱中學的數學課上花多少時間,即使他在讀8年級時,其他學科都考得不盡理想,但他的數學卻始終優秀。

而在湖濱中學所結識的朋友當中,他和肯特·伊文斯的關係最為親密。從7年級開始,他們就在一起,從來沒有分開過。兩人天賦都挺高,對數學懷有極大的熱情。

接觸電腦

1968年,當時的美國正致力於將衛星送上月球,由於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使得一種科技的狂熱浪潮成為可能。湖濱學校當局毅然做出了明智的決定,在校內安裝連接附近的通用電氣公司電腦的終端電傳打字機,租用這家公司的電腦“機器時間”,希望讓自己的學生能夠搶先領略電腦科技的神韻。在學校接觸電腦,這對蓋茨來說是天賜機緣。

那時候的電腦又大又笨,一套占了整個房間。那年秋天,比爾·蓋茨和他的夥伴剛回到學校,就發現了這個龐大的機器“怪物”:這個有噪音的笨重電子機械新發明是個組合體,包括一個鍵盤、打印機、紙帶穿孔器和閱讀器,還有一個調製解調器,它可通過電話與外界聯係。

假如你按下按鍵,電傳打字機就會將特大寫字母打在一大卷8.5英寸寬的紙帶上。你可以用穿孔器把你打的內容記錄在一個薄卷紙帶上,然後將它的內容變成聲音,自動放送出來。但重要的東西是調製解調器,即兩個“鼠耳”狀環,它們緊卡在電話聽筒上,使你與有時間共享計算機的人相互傳輸信息。

可想而知,計算機對有數學天賦的孩子產生多麼大的誘惑力。比爾·蓋茨和伊文斯對計算機是一見鍾情,這個“怪物”嚴密的邏輯和神奇的計算能力簡直讓這兩個孩子著了魔。

蓋茨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研究計算機上。不管什麼時候,隻要他有空餘時間,他總會往湖濱中學的計算機室跑,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台機器上,反複進行操作和練習。在湖濱中學,蓋茨並不是唯一對計算機著迷的小夥子,他很快發現,還有其他一些人和他一樣對計算機房非常著迷,有事沒事都往計算機房跑。他不得不和這些人一起共用這台計算機。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高學部的學生叫保羅·艾倫,他比比爾·蓋茨大兩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