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年受托勒密一世邀請,歐幾裏得來到亞曆山大港,開始自己的執教生涯,並在這裏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名著《幾何原本》。
1606-1607年明代數學家徐光啟和英國傳教士利瑪竇通力合作,翻譯並出版了《幾何原本》前6卷。
1857年清末數學家李善蘭與英國人偉烈亞力合譯了《幾何原本》後9卷。
公元前75年,羅馬著名的政治家、哲學著作家西塞羅被元老院任命為西西裏總督。百忙之中的他一到任就動身前往意大利西西裏島東部一個靠近地中海海岸,名叫敘拉古的希臘小國。西塞羅此行的目的隻有一個,他要去憑吊一位仰慕已久卻從未得見一麵的偉大科學家。這位科學家早已離去,他隻能去這位大師的墳墓前聊表敬意,以寄哀思。按照依稀的一些線索,他們在敘拉古一處荒草叢生的墳地裏,找到了一座長滿牛蒡的墳墓。墓頂上一根刻有圓柱和球圖形的圓柱讓西塞羅大為驚喜,並由此確定了墓主人,他就是阿基米德。
西塞羅的尋訪之旅
出生於公元前287年的阿基米德,距離西塞羅所處的年代有二百餘年。但是這位已逝的學者卻讓這位羅馬的重要人物對他充滿敬仰和推崇,即便是在百般繁忙之中,仍然抽出時間去親自尋訪這位先哲的安息之地。在西塞羅的眼裏,阿基米德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西塞羅本人曾經的一段表述。
西塞羅是一位在多方麵有著高深教養之人,他崇拜希臘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特別是他們的思想和言行。在他看來,也許哲學家和科學家這兩重身份經常是合而為一的。為了找到這些先哲們崇高的美德,西塞羅曾經將敘拉古曆史上一位出名的暴君和偉大的阿基米德進行對照,並用熱情洋溢的語言表達了對後者的敬仰之情。他講了狄奧尼修一世這位專製自負的政治寡頭統治下的黑暗時代,講了他的殘酷行為和罪惡生活,然後,西塞羅說:“接下來我要講的是一位在狄奧尼修以後很多年,出生在敘拉古這片土地上的男子漢。也許他早已被人們所遺忘,他出身並不富裕,地位也不高,但他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阿基米德。我想說的是,世界上但凡有點學問之人,但凡有點良知和受過教育之人,有誰不期望做這樣一個數學家,而願意去做那樣一個專製的暴君呢?如果我們把這兩個人的生平和事跡做一番比較,就不難發現,這其中一個人是在全心投入數學研究、熱衷發明事業中結束了生命,他是一個心靈愉悅之人。而另一個卻是在殺人害命與罪惡勾當中了卻一生,每日生活在戰戰兢兢之中,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生命而擔驚受怕。”
也許就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用像西塞羅這樣的筆調來描述阿基米德的人,不乏其數,而在古代曆史學家中,幾乎更是無人不對阿基米德這位卓越人物充滿景仰。這樣的榮譽是其他古代數學家所享受不到的,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在西塞羅等人初到敘拉古時,他向當地人打聽和詢問阿基米德的墓地。然而當地人不但不知道有這座墳,甚至還予以否認。不知道西塞羅當時聽到這樣的答複,心裏是怎樣的想法。他是該為此感到慶幸,還是難過,抑或二者兼有呢?作為當時的統治者,作為一個羅馬人,也許他是應該為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感到欣慰的。因為敘拉古人竟然把自己民族這樣一位傑出的智者完全遺忘!但是,作為阿基米德的一位忠實擁戴者,他大概也要替阿基米德抱不平,替他悲哀和難過了。因為敘拉古,阿基米德的家鄉人竟然把他視若無存!
西塞羅在荒草覆沒的墳堆裏找到了阿基米德的墓碑,一根在牛蒡叢裏露出一截的小柱子引起了他的注意。西塞羅說:“我知道有幾句詩,這幾句詩是題刻在他的墓碑上的;我還知道他墓頂上雕刻著一個球和一個圓柱。”西塞羅在這根從草叢裏伸出來的柱子上找到了球和圓柱的圖形,然後他跟隨行的那些來自敘拉古城的知名人士說了一句話,他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墳墓了。”隨後,西塞羅派人用鐮刀將墳墓周圍的雜草清理幹淨,一個人走到了墓碑跟前。我們猜測,當他一步步靠近這座墓碑時,他的心裏也許也是百感交集、五味雜陳。
西塞羅知道,阿基米德在生前就將他自己的《論球與圓柱》視為得意之作,所以曾有過這樣的願望,他希望在自己死後,墓碑上能夠刻有代表他著作理念的圖形。據說,在阿基米德不幸死於羅馬士兵的刀下之後,羅馬將軍馬塞拉斯甚為悲痛,在安葬阿基米德的遺體時,就按照他的遺願,將這幅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刻在了墓碑上。
西塞羅在這塊經曆了二百多年風雨侵蝕的墓碑上看到了題刻的幾句詩,可惜的是,詩的後麵一部分因為風化已經剝落掉了。他在墓碑前沉默良久,以這種沉默的方式追思這位在這個“曾經以文化發達著稱的國家裏……具有最高深智慧的公民”。在西塞羅的主持下,這座久已被遺忘的寂寂孤墳得以重新修複。
然而,兩千多年過去,隨著時光流逝,這座墳墓最終仍遺憾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現在,據說在當初發現墓碑的地方,隻有一個人工鑿砌、寬十餘米,內壁布滿青苔的石窟,這個被說成是阿基米德之墓。盡管如此,事實上這個石窟並無任何能證明其真實性的標誌,而直到現在,各種“發現真正墓地”的消息還時有耳聞,但其真假卻讓人難以區分。
去亞曆山大求學
阿基米德的家鄉敘拉古位於意大利半島最南端,地中海上的西西裏島。大約公元前734年,來自希臘科林斯城邦的殖民者在這裏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它很快發展成為地中海上的一個重要城市,這裏至今還有古老的阿波羅神廟和雅典娜神廟。大約公元前474年,敘拉古人一度戰勝了意大利半島上的伊特魯裏亞人,並在幾乎同一時期達到自己的文化巔峰。
大約公元前7世紀初,腓尼基一個名叫推羅的城邦,開始有移民橫渡地中海來到北非。他們從當地人手中買下一塊土地,在獲得當地土著人的允許下,建立起了一座新的城市--迦太基。從此,這座城市借助成為販賣奴隸和海上貿易的中轉站,蓬勃發展起來。迦太基擁有龐大的海軍勢力和商船隊伍,在這些條件的支配下,它很快在西地中海一帶建立起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公元前8世紀至前6世紀,迦太基勢力擴張的觸角分別開始向非洲內陸和西地中海延伸。在控製了北非大部分腓尼基人殖民地的同時,西班牙南部海岸及其附近島嶼、撒丁島、科西嘉島和西西裏島西部也成為迦太基人的附屬地。至此,迦太基形成了與希臘在地中海上西東對峙的局麵。大約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迦太基與希臘之間的海上爭霸逐漸升級到衝突層麵。此後一個多世紀,雙方為了爭奪地中海霸主之位,一直衝突不斷。直到公元前5世紀初,希臘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大傷元氣,勢力衰落,無力對外爭戰,迦太基與希臘之間的紛爭才算告一段落。
強大的迦太基早已對西西裏島上的這座美麗城邦敘拉古垂涎三尺,如果能將位於歐洲和非洲海上交通要道的敘拉古據為己有,這對以海上貿易為生的迦太基人無疑是個難以抵擋的誘惑。況且,敘拉古不僅僅是個重要的港口,還是軍事要塞,更以生產糧食著稱。但是,幾乎就在這一時期,意大利半島上的羅馬人進入到自己的共和國時代。在征服和統一了意大利半島上的城邦之後,能征善武的羅馬人也躍躍欲試要對外擴張。他們隨即成為蓄勢待發的迦太基人新的對手,也成為對敘拉古虎視眈眈的另一個強大的敵人。
阿基米德出生的時候,敘拉古正麵臨著這樣的處境。
公元前287年,在距離敘拉古城不遠的地方,一位名叫費狄亞的天文學家兼數學家的家裏,一個小男孩誕生了。按照當地的風俗,剛剛成為人父的費狄亞興奮地在自己家門口插上了一根鮮翠欲滴的橄欖枝。橄欖枝綠色的枝葉在微風中輕拂,很快費狄亞家降生了一個男孩的消息就迅速傳開,周圍的鄰居紛紛前來向費狄亞表示祝賀。費狄亞對兒子的將來寄予了很大希望,他給孩子取名叫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重要的思想家、傑出的思想家,或者叫第一流的思想家。
時間一天天過去,阿基米德漸漸長成了少年,到了該讀書的年齡。於是,他的媽媽把他送到了老師家裏去學習。和其他的希臘孩子一樣,阿基米德不僅要跟著老師學習幾何、天文、哲學等,還要學習證明、推理和文學。由於父親本身就是數學家,阿基米德從小受父親的耳濡目染,很早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費狄亞看到兒子對數學的偏愛,心裏很高興,他也希望兒子能繼承自己的衣缽,在數學領域大放異彩。但是,看著阿基米德求知似渴的勁頭,費狄亞也有了自己的擔憂。
希臘曾經的文化中心雅典,早已隨著希臘自身的衰落而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機,那個時候,地中海對岸的亞曆山大港已經取代了雅典的地位,成為了新的學術中心。那裏學者雲集,學術氛圍空前自由和熱烈,而且在亞曆山大圖書館裏還有著海量的藏書,那裏是當時人人向往的求學聖地。如果阿基米德有幸到那裏學習,真是再好不過的事。可是,他還那麼小,讓他獨自一人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他能夠照顧好自己嗎?不過,每個人的求學之路都不會是一番坦途,最重要的,他應該去征詢一下阿基米德自己的想法。
轉眼間,阿基米德已經是個11歲的小男子漢了。有一天,父親叫過他,“親愛的兒子,你願意跟我到海邊去散散步嗎?”“當然沒有問題!”阿基米德爽快地應了下來,跟著父親來到海邊。遼闊的大海上,一層層的波浪席卷而來,撫平了沙灘,浪花們牽著手歡快地退了回去,不久,又歡笑著再次湧來。海天交接的天際,一隻隻海鳥在低低地盤旋。它們伸展著翅膀,發出奇怪的鳴叫,有時像是在竊竊私語,有時又像是在互相傳遞著訊息,誰也猜不透它們的語言裏究竟包含著什麼意思。
費狄亞牽著兒子的手漫步在沙灘上,他放慢腳步,停了下來。然後指著海的對麵,向阿基米德問道:“孩子,你知道在那個地方有什麼嗎?”阿基米德踮起腳尖,順著父親手指的方向眺望。可是除了藍天大海和海上翱翔的點點白鷗,什麼也看不見。然而,聰明的阿基米德卻響亮地回答道:“我知道,爸爸,在那裏有一個叫埃及的國家。”
費狄亞對兒子的回答很滿意,他點了點頭,說:“在埃及,有一座亞曆山大港。那裏有很多充滿智慧的學者,而且還有一個非常龐大的圖書館。”
“在那裏有很多書可以看嗎?”阿基米德仰起頭看著父親,眼睛裏充滿好奇。“是的,那裏有非常多的書,你可以自由地閱讀。”費狄亞說。“那真是太好了,如果我到了亞曆山大,就可以讀到那些書了!”阿基米德一臉興奮。“你真的願意去嗎?”費狄亞問,“親愛的兒子,你要想好了。你看,看到了嗎?大海,它現在多麼安寧啊。但是,如果它發怒了,它會像瘋了一樣在海上掀起巨浪,甚至吞沒所有的船隻。如果你要去對岸,乘船渡海是唯一的途徑,難道你不畏懼大海的威力嗎?”
“爸爸”,阿基米德眨著眼睛,一字一頓地說:“如果大海發威了,我會想我到了亞曆山大就能讀到很多書,這樣想就不怕了。”“但是,你會因此遠離爸爸媽媽,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你不怕孤單嗎?”費狄亞接著問。“我會在那裏認識新朋友的。您說了,那裏有很多像我一樣求學的人,還有很多老師,他們會教給我許多新東西。”阿基米德想到的都是學習。費狄亞撫摸著兒子額頭被海風拂亂的卷發,心裏很是不舍,可是阿基米德的回答最終讓他下定了決心。他將兒子攬到懷裏,撫著他的頭發,喃喃地說:“親愛的兒子,勇敢地去吧,我們等著你回來。”
為了兒子的勇氣和決心,費狄亞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送阿基米德去亞曆山大學習,可是這筆費用確實不菲。所幸的是,當時的敘拉古國王喜厄隆正好是費狄亞的親戚(也有說法認為,這位國王與阿基米德的父親是朋友)。在國王的資助下,阿基米德終於搭上了一條三桅船,踏上前往亞曆山大求學的旅程。
海邊沉思的少年
阿基米德所處的年代,亞曆山大港已經是當時西方世界的知識、文化中心。文化學術方麵,它的文學、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研究等領域都處在當時西方世界的領先地位。阿基米德在此求學時,希臘著名的大幾何學家歐幾裏得很可能已經去世。少年阿基米德未能成為這位幾何學大師的親傳弟子,但是成為了歐幾裏得學生的學生,在亞曆山大港期間的學習,為他日後從事數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經曆了十幾天的海上航行,阿基米德乘坐的三桅船終於抵達了地中海對岸的亞曆山大港。這真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城市!阿基米德在心裏由衷地讚歎。當他到達亞曆山大時,那座曆經四十餘年的建設,最終巍然屹立在海上的著名燈塔尚未豎立起來。沒有燈塔的指引,他們能夠順利到達對岸,這番海上旅程也可謂是慶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