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的基本內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談話記錄。今存《尚書》58篇,依據朝代編輯,分別稱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尚書》主要記錄了虞、夏、商、周四朝的典、訓、誥、誓、命等文獻。“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如《堯典》《舜典》;“訓”和“誥”主要是訓誡誥令,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及祈神的禱告,如《盤庚》《大誥》《多士》等;“誓”主要是君王諸侯的誓眾詞,如《湯誓》《秦誓》等;“命”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者賞賜諸侯的冊命,如《畢命》《文侯之命》等。《尚書》涉及到政治、思想、宗教、哲學、法律、軍事等多個領域,為《左傳》《史記》等史書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不可缺少的曆史文獻。
《尚書》被儒家奉為五經之首,其核心的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罰”“保民”,帝王將相以《尚書》作為安邦定國的基礎,工商士民以《尚書》作為修身待物的準則,由此可知《尚書》的影響之大。自漢代,《尚書》備受推崇,成為整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教科書。
從文學體式上講,《尚書》記言敘事生動形象,條理清晰,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散文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製誥、詔令也明顯受到它的影響。而且,《尚書》對於金文學、甲骨學和考古學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幫助。
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據後世考證,《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並收錄一些先秦的其他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者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85篇本叫《大戴禮記》,到唐代隻剩下了39篇;戴聖選編的49篇本叫《小戴禮記》,也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
《禮記》的內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曆史、祭祀、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麵,可謂包羅萬象,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其中,記述各種禮製的,如《王製》《禮器》《祭法》等;記述日常生活禮節和守則的,如《曲禮》《內則》《少儀》等;記載孔子言論的,有《緇衣》《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等;記載喪服喪事的,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等;論述修身做人的,如《大學》《中庸》《儒行》等。所以說,《禮記》是一部儒學雜編。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文章各具特色,有的用生動的小故事來闡明某一道理,有的論述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擅長刻畫人物的心理。此外,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
知識鏈接
漢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稱為“經”,弟子對“經”的解說稱為“傳”或“記”,《禮記》因此得名,即對“禮”的解釋。《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自西漢以後,《禮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僅次於《論語》、比肩於《孟子》的重要經典。
周易
《周易》也叫《易經》。關於《周易》的作者說法不一,傳說是伏羲氏畫卦,周文王作辭,孔子作傳,但這一說法並不可靠。關於《周易》的書名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認為,“周”指的是朝代名,即周朝;另一種說法認為,“周”有周密、周遍的含義,也就是說它的理論的嚴密性和完整性。“易”字有變易、簡易、不易三層含義,所謂變易,就是概括、窮盡了萬物變化的規律;所謂簡易,就是用最簡明、最根本的道理來解釋、駕馭變化萬千的大千世界;所謂不易,就是揭示的規律具有最本質的特征,是永恒不變的真理。
《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的部分主要包含卦象、卦辭和爻辭。“傳”的部分主要包含象傳、文言、係辭傳、說卦傳和雜卦傳等,古稱“十翼”。從不同角度而言,它是古代的哲學、預測學、信息學、係統學、倫理學和宇宙代數學的混合產物。它涉及天文、地理、氣象、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等領域。它還有許多有價值的方法和思想,如:簡單性原則、相似性原則、循環原則以及穩定與不穩定、無窮演化的思想等。
《周易》認為,陰陽是天地萬物的總起源,自然界與人沒有什麼兩樣,也是由陰陽相交產生的。萬物在陰陽兩勢力的矛盾中產生變化,而變化的形式就是通過交感。《周易》認為世界上沒有東西不在變化,變化又是有階段性的,發展到最後階段,就會帶來相反的結果,“物極”就要走向反麵。
“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係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注釋。《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注釋。《文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係辭》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必讀之篇。《係辭》是易傳十篇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全麵、係統的說明文字。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文中看不到的思想。係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說卦》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雜卦》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排成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看卦與卦之間的聯係。與序卦研究的角度不同,《序卦傳》講述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實際上,“傳”的作者主要是借解說經文來發揮自己的思想觀點。
《周易》在漢朝時,成為“五經”之首。當時有許多天文學家用《周易》來解釋天象,有許多醫學家引用《周易》來解釋人的生理現象,還有許多人用《周易》來算卦,所以《周易》在各個方麵應用很廣。到了三國時代,王弼改造易學,不講象術,他把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周易》結合起來,來建立自己的思想,所以《周易》在魏晉玄學裏也是影響很大的。宋朝理學家要弘揚儒學的道統,主要是根據《周易》的經典來解釋孔孟思想,反對佛教和道教是根據《周易》辯證思想來建立他們的哲學理論體係。
知識鏈接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周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春秋
《春秋》又稱《麟經》《麟史》,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之祖。關於《春秋》的作者,有人認為出自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但是,大部分人對這種說法存有爭議,認為《春秋》並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魯國史官集體創作的。
《春秋》主要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曆史,內容包括諸侯攻伐、盟會、篡弑、祭祀、禮俗、災異等。據考證,《春秋》所記載的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記載的日食現象與西方學者所著的《蝕經》相比,互相符合的有30次之多。由此可見,《春秋》的內容並非憑空捏造,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最少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晉”;即使是最多字的“定公四年春三月”敘述也不超過45個字。《春秋》的語句雖然簡短,但遣詞井然有序。幾乎沒有描寫的成分,但其語言十分嚴謹精練。《春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寓褒貶於記事的“春秋筆法”。相傳孔子按照自己的觀點對一些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評判,並選擇他認為恰當的字眼來暗寓褒貶之意,因此《春秋》被後人看做是一部具有“微言大義”的經典。
《春秋》的原文僅一萬八千多字,現存版本隻有一萬六千多字。因為《春秋》的文字過於簡練,後人不易理解,所以後世對它的詮釋之作有很多,稱之為“傳”。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有五家,分別為《左氏傳》30卷、《公羊傳》11卷、《榖梁傳》11篇、《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這五傳之中,後兩傳已經不存在。
《左氏傳》又稱《春秋左氏傳》,為左丘明所著;《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為公羊高所著;《榖梁傳》又稱《春秋榖梁傳》,為榖梁赤所著,這三傳合稱《春秋三傳》,被列入儒家經典。三傳之中,《春秋左氏傳》是先秦時代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宏大的曆史著作,這部書的特點是詳於記事。《春秋公羊傳》和《春秋榖梁傳》一樣,不是曆史著作,而是以解釋《春秋》經文為主。《公羊傳》和《榖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左氏傳》有兩種,一種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與《榖梁傳》相比,《公羊傳》的地位較高,影響也更為深遠。《公羊傳》在釋經時,從《春秋》所載的各條大事出發,引申開去,闡釋經義,但也不完全緊扣經文,有時以發表自己的見解為主。《公羊傳》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麵:一、宣揚“大一統”的民族觀。這是貫穿《公羊傳》的基本思想。全書一開始就以“王正月”引出“大一統”這個觀念。這種觀念是以“尊王攘夷”和“華夷尊卑”為出發點的,就是尊崇周天王,維護周王朝的“大一統”,排斥異族。二、維護宗法製度,強調嫡庶等級製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寫作方法上,《公羊傳》與《榖梁傳》相似,采用問答式的解釋體,從《春秋》經文出發,層層設問,逐一解釋。這種問答式的解釋體,不僅能通俗淺顯地解釋《春秋》經文,而且通過設計好的問答,引導讀者沿著自己的邏輯線索去思想,並自然得出結論,這個結論被認為是《春秋》的義理。
知識鏈接
據考證,自西周起,就有史官記載國家大事。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而古人重視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國史記載叫做《春秋》,這可能便是“春秋”作為史書名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