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諸子之言(1 / 3)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著作中,先秦諸子的著作占有重要地位,如《老子》《莊子》《墨子》《荀子》等。這些國學著作為中國文學史譜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當我們以感懷之心來閱讀這些古籍時,會更加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偉大遺產。

老子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道德真經》,全書共81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稱為《道經》,下篇稱為《德經》,總稱為《道德經》。《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這部著作洋洋灑灑五千言,字字珠璣,言簡意賅,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道德經》約五千字,是一部講哲理的古籍,又是韻文,其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麵: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開宗明義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無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萬物的根本;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的無形物。道是萬物創生的根源,所以人、地、天都要法“道”,但道並不是毫無規則的,為所欲為的,它還必須以自然為法則。這並不是說“道”的上麵還有一個自然的東西,要道去遵循。“自然”是自然而然,是自然就如此的意義,應理解為道的精神所在,是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中最主要的部分,或者說是主導性的部分;所謂“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道和德之所以得到萬物的仰尊,就在於它們常法自然,道和德的價值就在於自然,若不以自然為法就會失去其價值。老子的思想以“道”為基礎,但是他的思想卻在“自然”兩個字上。老子的這一思想,衝破天帝造眾生的神論觀點,在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個首創。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點:一是貴身自養,攝生修行;二是柔弱不爭,至虛守靜。前者在《老子》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論述:“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體能與天下並重,那麼怎樣貴身愛身呢?老子認為,首先應該摒除五色、五味這些物欲享樂,然後注意攝生,見樸抱素,加強個人修養。後者是老子反複強調的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體現了一種以退為進、以靜製動的人生哲學。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張就是“無為”,這是他認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則。他倡導順應民心,符合天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國,若烹小鮮”,消除一己之心,使民眾安居樂業,實現無為而治,達到“小國寡民”的理想境界。老子不滿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殘暴性與虛偽性,指斥他們為“盜竽”,是有進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慣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所作所為,鼓吹向後看,開倒車,向往人類社會的開端,是一種沒落的階級意識,是完全行不通的。老子的從“無為而治”到“小國寡民”社會的描繪,是他所處時代與現實環境的產物。此外,《老子》還有許多戰爭論述,深合兵家之要,是很多軍事家奉行的準則。

《道德經》是一部神奇的典籍,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道德經》的世界意義日益彰顯了出來。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就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並且,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熱衷於道家的研究。

知識鏈接

《道德經》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永恒意義。《道德經》包括大量的樸素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並能由對立而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莊子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作,成書於戰國中晚期。《漢書·藝文誌》記載《莊子》有52篇,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莊子》隻有33篇。

《莊子》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7篇文字是莊子所寫的;“外篇”15篇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11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

《莊子》的哲學體係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心就是“道”。“道”有多層含義,可以指宇宙的本原,可以指萬物發展變化所遵循的規律,也可以指宇宙萬物的同一性,還可以視為哲學領域的一種境界。

《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一、《莊子》認為事物總是相對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的正反兩個方麵。二、《莊子》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向它相對立的方麵轉化。三、《莊子》認為從“道”的總體性、同一性的角度說,宇宙萬物盡管千差萬別,說到底是齊一的,沒有區別的。四、《莊子》認為確定認知的標準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認知都會受到特定條件的限製,受到時空的製約。

《莊子》所提倡的人生哲學是順應自然,順應自然有遵循客觀規律的積極一麵,但過分強調事物的自身運動而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勢必又導致其反麵,走向聽天由命的宿命論。例如,《大宗師》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德充符》說:“死生、存亡、窮達、貧富,命之行也。”把生死、貧富等看做命運的安排,顯示了莊子人生態度上的消極麵,應該加以批判。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獨特的哲學思想上,而且表現在文學上。《莊子》一書汪洋恣肆,氣勢萬千,而且想象力十分豐富,筆調輕快,並且大量地采用寓言故事來作為論證的依據,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寓言的形式大大增加了《莊子》的文學形象性。全書描寫了許多有趣的人物,並且很多人物在曆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如孔子、盜蹠、魏惠王、惠施、公孫龍等。杜撰的人物更是不勝枚舉,如王駘、申徒嘉、東施等,就連一些小動物,也被擬人化了,具有了鮮明的個性。

《莊子》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其中《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 尤為後世傳誦,後人用這個成語比喻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莊子》中有許多傳世名言,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等。

莊子晚年常在濮水(今蒙城南芡河)垂釣,觀魚,過著清靜閑居的生活。一天,莊子與朋友惠子同在觀魚。莊子凝神關注水中自由自在遊弋嬉戲的魚兒,不禁稱讚說:“水中之魚,何其樂也!”惠子笑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立即反駁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無言以對。這就是《莊子·秋水》中莊子和惠子遊於濠梁的故事,被後人稱頌為“千古一辯”。

知識鏈接

《莊子》中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變化無端,有時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其句式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致,因此極富表現力和獨創性。

墨子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與後學的著述總彙。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誌》將散見於各個著作的墨子言論編輯成《墨子》,共71篇。曆經兩千餘年後,到清代人整理發掘時,有一些篇章已經散佚,僅存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