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諸子之言(3 / 3)

據考證,荀子的著作在漢代流傳的有三百多篇,經過劉向的編訂、整理,定為32篇,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麵。一般大致把《荀子》的內容分為三類:一類是荀子親著的文章,共22篇;一類是荀子弟子所記錄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類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兩類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書的主體。

《荀子》一書最可貴之處在於它的唯物主義認識論。荀子以前的唯物主義者,如老子、尹文等都主張天道自然無為,但他們沒有意識到人的主觀努力對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墨子、孟子雖然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又過分誇大了人的主觀作用。荀子吸收了各派的合理因素,並避免了各派的缺陷,使先秦以來天人關係的理論有了新的飛躍。比如,《天論》中的“天地之變,陰陽之氣”,明確了“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政”,指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運動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人事的吉凶與社會的治亂與自然界的變化沒有必然聯係,而是決定於統治者的治理措施是否恰當。這種思想第一次衝破了天命神學的堤壩,具有進步意義。《荀子》在認識論上另一個重要的貢獻,是對先秦諸家進行了分析、批判,在吸取各家學說精華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正確認識事物的方法,即去“蔽”與“虛壹而靜”。去“蔽”就是要克服認識上的片麵性和主觀性,“虛壹而靜”就是要專一、虛心、冷靜,這兩種觀點在《勸學》《不苟》等篇中都有體現。

《荀子》中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從李斯、韓非到王充、劉禹錫、王夫之,乃至近代的革命家,無不從《荀子》的思想體係中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因此,荀子也被認為是曆史上最傑出的思想家之一。

《荀子》中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謹嚴,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對後世說理文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語言風格也很獨特,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辭,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勸學》是《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麵的某些正確觀點。《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麵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這些比喻都很常見、易懂,並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既而體會到其蘊涵的深刻哲理。

知識鏈接

《荀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令行禁止”“天下為一”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主張以禮治為主,兼行法治。荀況認為,“禮”是治國的根本,因此他在許多篇章中反複強調“禮”。“禮”包括封建等級製度、道德規範和禮節儀式等方麵的內容。

傳習錄

在我國思想史上,王陽明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年譜》中說王陽明是光祿大夫王覽的後裔,他的父親叫王華,人稱龍山公,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中進士第一名,曾任南京吏部尚書。生長在這樣的書香門第,王陽明自幼耳濡目染,他不僅刻苦學習,還勤習武藝,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弘治五年(公元1493年)與八年(公元1496年),王陽明兩次會試不第,於是開始讀一些養生方麵的書,有遁世入山之意。王陽明28歲時中進士,開始了仕途,但幾年後他便告病歸隱,築室陽明洞修習道家導引之術,因此自稱為陽明先生。之後,他開始潛心著書,廣納門徒,終身致力於學術研究。《傳習錄》就是一部反映王陽明哲學思想的著作,它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學著作。據考證,“傳習”二字出自《論語·學而》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王陽明在繼承思孟學派的“盡心”“良知”和陸九淵的“心即理”等學說的基礎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種超感性現實的先驗範疇的“理”為本體學說,創立了王學,或稱陽明心學。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良知”和“致良知”兩個方麵,其中,“良知”是王學的基石。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心之本體,是人人生而俱來的,是外在的社會倫理道德與內在的個體心理欲求的統一;“致良知”就是如何為聖的過程,變本然的知為主體意識自覺把握的知的過程,也就是他所說的“知行合一”。

知與行是儒家哲學的兩個重要範疇,陽明的知行學說代表了儒家道德實踐論的又一高峰。“知行合一”學說立足於人的主體精神與實踐精神,為主體道德自我、價值自我的實現提供了途徑。“良知”學說是陽明哲學的最高成就,是他整個思想體係的完滿化。王陽明認為,“良知”等同於“心”,等同於“天理”,等同於“善”。“良知”是“一”,是絕對本體。“良知”創化萬物,又存在於一切創化物之中,因此,“良知”既是“一”,又是一切。陽明的“良知”學說給後世許多啟示。

傳統上把《傳習錄》分為三卷: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等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悉心領會,不要停留在口耳之間。中卷有書信八篇,論述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關於本體的質疑。另外還有兩篇短文,闡述了王學的教育思想。下卷主要內容是“致良知”,提出本體功夫合一、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四句教”,即“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後世曆來對“四句教”的意義爭論不休。

《傳習錄》集中地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不僅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明朝末年,朱舜水遠渡日本,把陽明學傳到了日本,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直接成為明治維新中傳統思想抵製全盤西化的基礎。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曾為王陽明學說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麵篆刻“一生俯首拜陽明”。

知識鏈接

王陽明的學說以“反傳統”的姿態出現,在明代中期以後,形成了陽明學派,影響很大。陽明學派以“致良知”為學術宗旨。王陽明主張良知為聖愚所同,不囿於見聞;即知即行,即體即用。提倡返求諸心,自我做主,不受教條束縛。陽明學派影響了眾多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