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史學大觀(1 / 3)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她為我們留下了蔚為壯觀的曆史著作,如《資治通鑒》《史記》《漢書》等。今天,當我們以感恩之心來接受祖先的偉大饋贈時,心中湧起的何止是感動。就讓我們在千年歲月的無聲訴說中,閱盡悠悠曆史,品讀淡淡生活。

國語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全書共21卷,7萬餘字。《國語》以“國”分目,以“語”為主,所以書名為《國語》。《國語》主要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曆史,即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約前96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五百多年的曆史。

關於《國語》的作者,司馬遷在《史記·報任安書》中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也有記載:“《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唐宋以前,人們一般認為《國語》的作者為左丘明。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現在,學界仍對《國語》的作者爭論不休,但有一種說法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即《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曆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彙編而成的。

《國語》的內容豐富繁雜,多姿多彩,主要包括政治事件、經濟體製、內政外交、軍事行動、典章製度、道德禮儀等方麵的言論記述。其中,《周語》三卷主要記載了西周穆王、厲王直到東周襄王、景王、敬王時有關“邦國成敗”的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政治變化的過程。《魯語》二卷著重記載了魯國上層社會一些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時期魯國的社會麵貌。《齊語》一卷主要記載了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采取的主要政策及思想。《晉語》九卷是《國語》中的主體,它記載的曆史事件的時間比較長,從公元前678年-前453年,內容從武公替晉為諸侯、獻公之子的君權之爭、文公稱霸,一直到戰國初年趙、魏、韓三國滅智氏的政治曆史。《鄭語》一卷記載了周太史伯論西周末年天下興衰的大局勢。《楚語》二卷主要記載了靈王、昭王時的曆史事件。《吳語》一卷和《越語》二卷則記載了春秋末其吳、越爭霸的曆史事件。

《國語》不僅是一部重要的曆史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曆史散文。它用生動詳實的語言把春秋時代的言論都記錄了下來,並且在散文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成就。《國語》在語言方麵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第一,《國語》對曆史人物的諫言和對話的記載很全麵,語言古樸簡潔,議論時旁征博引,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召公諫厲王弭謗》這一篇,全文僅用200多字就將召穆公對周厲王暴政的諫言寫得形象貼切,富於邏輯性。第二,《國語》中的很多對話幽默風趣,並且能夠突出人物的個性和精神麵貌。如《晉語》中的《召公諫厲王弭謗》《董叔欲為係援》等篇章,關於叔向、董叔的言語描寫得詼諧幽默,字字珠璣,深刻地突顯出人物的個性。第三,《國語》的篇章都很完整,不少故事情節生動,可以單獨作為文學短篇來閱讀。比如,《召公諫厲王弭謗》就是一篇精彩的文學短篇。

《國語》中有許多傳世名言,如“輕則寡謀,驕則無禮”“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等,這些名言曆經兩千餘年時光的洗禮,依然被後世奉為治國理民的真理,在曆史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知識鏈接

《國語》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在內容上有很強的倫理傾向,認為“禮”是治國之本,突出忠君思想。二、在政治上比較進步,具有濃重的民本思想。三、記錄的春秋時期的經濟、財政、教育、婚姻等多方麵的內容,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曆史非常重要。

左傳

《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它代表了先秦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春秋時期魯國及其他諸侯國曆史的重要文獻。《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關於左丘明其人,有人說他姓左,名丘明;有人說他姓左丘,名明。他雙目失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是同時代人。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班固等人都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作,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

《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傳》,或《左氏春秋》,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相傳《左傳》是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描寫了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的眾多曆史事件,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左傳》主要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全書約18萬字,內容十分廣博,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曆史、禮儀規範、典章製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天文地理、古代文獻等。

《左傳》善於刻畫曆史人物,書中共描寫了數百個大小人物,對很多正反麵人物的性格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如寫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這個人物就用了不少筆墨,在《秦晉韓之戰》《秦晉殽之戰》等篇章將秦穆公的貪婪和狂妄描寫得淋漓盡致;又如《宋楚泓之戰》中著重刻畫了宋襄公的形象,將他的愚蠢、剛愎、迂腐、假仁假義生動地表現出來。

《左傳》中描寫戰爭的篇章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小戰役不計其數。作者把複雜的戰爭事件描寫得極為生動、概括,並把戰爭的性質、敵對雙方的特點歸納得十分清晰。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晉楚鄢陵之戰》《吳楚柏舉之戰》等,其寫法雖各不相同,但條理井然,聲色俱佳。尤為可貴的是,《左傳》寫戰爭,不隻是寫戰場和戰爭的過程,而且寫戰爭的思想,把戰爭與政治、外交聯係起來,注意戰略思想對戰爭的指導作用。

《左傳》在文學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是一部優秀的曆史散文著作。《左傳》在敘事及情節的安排上十分巧妙,對那些變化多端的曆史大事件,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並且語言上也十分簡練、生動,體現了較強的文學色彩,這在它之前的任何史書中是沒有的。《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很高,被認為是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傳》中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典故,如《哀公六年》中有這樣一個典故:春秋時,齊景公與兒子嬉戲,景公叼著繩子當牛,讓兒子牽著走。結果,兒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斷了。所以,人們就稱齊景公為“孺子牛”。它的原意是父母對子女過分疼愛。後來,“孺子牛”精神成為人們讚譽的美德。《左傳》中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如“退避三舍”“言歸於好”“狼子野心”“外強中幹”“鞭長莫及”等,這些成語仍被今人廣泛使用。

今天看來,《左傳》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它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著作,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糟粕。比如,作者把曆史的創造、社會的發展歸之於天命,相信預言和占卜,顯示了他的唯心主義史觀。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分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知識鏈接

《左傳》雖是曆史著作,但它的風格與《尚書》《春秋》不同,它“情韻並美,文彩照耀”。其文學特點主要表現在四方麵:第一,文學性的剪裁和曆史時間的故事情節化。第二,刻畫人物形神兼備,能夠突出人物性格。第三,擅長場麵描寫和細節描寫。第四,說理透徹,引人入勝。

戰國策

《戰國策》又稱《國策》《國事》,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的作者已不可考,據後世推斷,《戰國策》並非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時所作,可能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縱橫家的言論和傳說的彙編。

《戰國策》的編定者是劉向(約前77-前6),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6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這部著作,因為書中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命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共33篇,約12萬字。按國別記述,共有十二國策,即《東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齊策》六卷、《楚策》四卷、《趙策》四卷、《魏策》四卷、《韓策》三卷、《燕策》三卷、《宋衛策》一卷、《中山策》一卷。《戰國策》主要記錄了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約240年間謀臣策士的種種謀策。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了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可以說,《戰國策》是戰國時期的一麵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