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在文壇上也享有盛譽,這與班固高超的寫作技巧是分不開的。他十分注意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畫,尤其注意細節的生動描寫。《漢書》中的許多人物都塑造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如《匡張孔馬傳》中老奸巨滑的封建官僚張禹的形象,《蘇武傳》中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蘇武的形象,都讓人印象深刻,讀之不忘。
知識鏈接
《漢書》對史學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開創了斷代史的敘史方法,體例為後世沿襲。二、擴大了曆史研究的領域,開創了後代正史地理誌及地理學史的研究。三、開創了目錄學,是人們研究上古至西漢末年旳學術發展演變的重要著作。四、確立了書誌體,為後世典章製度史的編著所模仿。
三國誌
《三國誌》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它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60年的曆史。《三國誌》的作者是西晉時期的陳壽(233-297),字承祚,曾任治書侍禦史等職。據說他從48歲起,開始撰寫《三國誌》。
《三國誌》全書65卷,包括《魏書》30卷、《蜀書》15卷和《吳書》20卷。《三國誌》的內容主要包括“紀”和“傳”兩類。因為陳壽是晉臣,奉命修史,自然以魏為正統,稱魏的君主為帝,立為“紀”;而對蜀、吳的君主,隻是立為“傳”,而且對晉的統治者難免有溢美之詞,這是受曆史和階級的局限所致。
《三國誌》行文簡明、幹淨,記事翔實,善於用簡潔的筆墨,寫出傳神的人物,將名士的風雅、謀士的方略、武將的威猛描寫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敘事中能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隱蔽缺點,可見作者在用曲折方式反映曆史真實方麵下了很大功夫。此外,《三國誌》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謹,為曆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其作者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曆史學家範曄。範曄(398-445),字蔚宗,出生於士族家庭,一生狂狷不羈。元嘉九年(公元432年),範曄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範曄因參加彭城王的謀反被處死。所以,《後漢書》隻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的《續漢書》誌30卷與之合刊,成為今天的《後漢書》。
《後漢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其主要內容有東漢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朝代興衰曆變、曆史大事件等,如黨宦之爭、黨錮之禍、圖讖盛行等史實,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後漢書》繼承了前代的紀傳體製,但又有所創建。範曄在《後漢書》中取消了“表”,以後史家競相效法;在人物類傳方麵,他結合了東漢社會的特點,創製了前代史書中所沒有的《黨錮》《宦者》《文苑》《獨行》《逸民》《方術》《列女》七種新的類傳,而後六種類傳為後世大多數紀傳體史書承襲。
除體例上的創新外,《後漢書》最顯著的特點是觀點鮮明,褒貶一語見的。比如,作者不為那些無所作為的大官僚立傳,而為許多操行高尚的“一介之夫”寫了《獨行列傳》,充分表明了他愛憎分明的態度;在《黨錮傳》中,正麵歌頌了張儉、範滂和李膺等人剛強正直的風尚;在《楊震傳》中,多處歌頌了楊震及其子孫廉潔奉公的家風。書中還刻畫了大量生動的曆史人物,如意氣慷慨、威武不屈的臧洪,刻苦鑽研,成就輝煌的天文學家張衡等,都寫得血肉豐滿,各有千秋。
知識鏈接
《後漢書》在編撰上主要有三個特點:一、在範曄之前的史書中,外戚雖然身份高貴,但是不能置於帝紀之列,而範曄在《後漢書》中將《外戚傳》改為《皇後紀》。二、列傳往往破除時間先後限製,更加側重以類相從的原則。三、敘事詳略得當,一事不兩載。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這部史學著作自誕生以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都對它倍加讚賞。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曆史著作堪與《資治通鑒》媲美。
《資治通鑒》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曆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司馬光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庭。他的父親司馬池曾官至兵部郎中,一生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聰敏好學,7歲時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兩百多年的曆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司馬光20歲時考中進士甲科,可以說是功名早成,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停步不前,仍然潛心學習。
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經濟和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司馬光麵對百廢待興的局麵,回顧曆史,百感交集。為了有利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司馬光總結曆史經驗教訓,開始編著《通鑒》一書。曆時19年,《通鑒》終於編輯完成。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而欽賜此書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分為294卷,約三百多萬字。它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00多年的曆史。全書按16個朝代分為十六紀,分別是《周紀》《秦紀》《漢紀》《魏紀》《晉紀》《宋紀》《齊紀》《梁紀》《陳紀》《隋紀》《唐紀》《後梁紀》《後唐紀》《後晉紀》《後漢紀》《後周紀》。《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資治通鑒》所記述的內容詳實可信,曆來為曆史學家所推崇,而且文筆生動流暢,質樸精練,不僅可以作為史學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
司馬光為編著《資治通鑒》付出了畢生精力,這部書完成後不到兩年,他便積勞而逝。千百年來,眾多帝王、文人、政治家爭相閱讀《資治通鑒》,這部史書的意義已遠遠超過了司馬光著史治國的本意,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借鑒,也為全社會提供了一筆知識財富。
容齋隨筆
宋代流傳至今的筆記小說有三百多部,其中不乏精美之作。但是,唯有《容齋隨筆》在這三百多部著作中最為出類拔萃,被曆史學家公認為是研究宋代曆史的必讀之書。《容齋隨筆》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洪邁(1123-1202),字景盧,號容齋。他學識淵博,一生涉獵典籍頗多,被稱為博治通儒。除撰寫《容齋隨筆》外,還有誌怪小集《夷堅誌》《野處類稿》等。
《容齋隨筆》是全書的總名,分為《隨筆》《續筆》《三筆》《四筆》和《五筆》,總計約50萬字。《隨筆》先後用了18年的精力,《續筆》用了13年,《三筆》用了5年,《四筆》不到1年,《五筆》沒有按原計劃寫完16卷,隻寫到10卷洪邁便去世了。曆時40餘年寫成一部巨著,可謂一生之作。
《容齋隨筆》的內容博大精深,有對宋代典章製度、官場見聞、社會風尚的記述;有對宋以前王朝廢興、人物逸事、製度沿革的記述;還有去偽存真的考訂,如情如理的分析。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曆來為後世所稱道。《容齋隨筆》與其他史學著作相比,具有以下幾個優勢:一、十分注重史料的準確性,並且所運用的材料十分廣泛。洪邁不僅以詩文證史,而且還以碑石文字證史,以手本訂正流行本,凡所訂正,都十分精當。二、《容齋隨筆》中記述了許多正史中所未載的較有價值的史料,彌補了史書的不足。三、《容齋隨筆》中有大量學術性很強的文章,又有為數不少的典故。這種學術性與通俗性兼顧的體例,在筆記類著作中具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
知識鏈接
《資治通鑒》在敘事之後都有附論,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餘84篇是各家評論。裴子野的論占了10篇,司馬遷的論隻有1篇。以篇數來看,《漢紀》所占篇幅最多,其次為《唐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