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學探義(1 / 3)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在我國,佛教是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千餘年的發展中,佛教與儒教、道教等相結合、融會,形成了中華文明的主流之一,對我國社會、文學、藝術和生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麵的不同,可歸納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大基本派別。“乘”是梵文yana的意譯,音譯為“衍那”,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度眾生,像舟、車一樣能載人由此岸到達彼岸。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簡稱“小乘”,梵文音譯“希那衍那”。小乘佛教在中國曾相當流行,中國最早流行的禪數學以及此後的曇學、成實學、俱舍學等,都屬於小乘類。中國的律學和唐代創始的律宗,都是以小乘律本為依據的。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是後來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經、律、論三藏。從信仰修證方麵來說,小乘佛教的持戒很嚴,注重禪修,內觀精密。小乘部派佛教通過“八正道”等自我修持,達到最高第四果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回)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

大乘佛教又稱“大乘教”,簡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曆史上廣義的大乘佛教泛指當時的北傳佛教,現代狹義的大乘佛教一般專指漢傳佛教,它與南傳、藏傳共同組成佛教三大語係。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其主要內容為:菩薩,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多,曆十地而成佛。根據《大智度論》的三句話可以總括大乘佛教: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智智即是無上菩提;2.大悲為上首--發大悲心以普濟眾生之苦;3.無所得為方便行--體證緣生空無我之義,忘我而為眾生服役,嚴淨國土。

觀音、文殊、普賢、地藏是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薩。觀音菩薩象征慈悲;文殊菩薩象征智慧;普賢菩薩象征實踐;地藏王菩薩象征願力。四大菩薩都是慈航普度,助佛弘化而擔當重任的法身大士,示現教化四種理想的人格,即:悲、智、行、願。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與實踐,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因人製宜。總體來說,大乘佛教的特點是靈活開放、慈悲平等、普度眾生、貼近生活。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因包含42篇經文而得名,一般認為是最早的漢譯佛經,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曆史。《四十二章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其作者已不可考。

關於《四十二章經》的來曆,曆史上有這樣一個傳說: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漢明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如朝霞般降落在大殿前。第二天,他把自己的夢告訴群臣,詢問是何方神聖。太史傅毅博學多才,告訴漢明帝他夢見的是西方天竺(印度)的佛。漢明帝非常高興,於是派遣秦景、蔡愔等13人去天竺求取真經。三年以後,他們和天竺國的兩位高僧摩騰、竺法蘭一起回到洛陽,開始翻譯一部分佛經,相傳就是現傳的《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的經文都很短,非常樸素,直接,並且顯得清新。全經大意說出家、在家應精進離欲,由修布施、持戒、禪定而生智慧,即得證四沙門果。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綱領。《四十二章經》的本經有多種異本,現存主要的有5種:《麗藏》本;宋真宗注本;唐《寶林傳》本;宋六和塔本;明代了童補注;宋代守遂注本。據考證,以上各版本中,《麗藏》本的年代最早。

知識鏈接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為目標。小乘佛教強調修煉自我的聲聞乘,大乘佛教追求菩薩道的普度眾生。小乘僧人可食“三淨肉”,大乘僧人食素。

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它大約於公元前994年成書於古印度。“金剛”二字指最為堅硬之物,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地修行正道。

《金剛經》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記錄,由弟子阿儺所記載。《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五千多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八千多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

《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金剛經》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全經綱領;觀照實相;實踐宗要;中道方法。全經綱領主要闡釋了發“應滅度一切眾生”之心;觀照實相論述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踐宗要闡釋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中道方法則論述了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

《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對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其文字簡潔、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麵透徹地理解其真正含義。因此,曆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金剛經》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