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學探義(2 / 3)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其圖文風格之凝重、印刷墨色之清晰、雕刻刀法之純熟令世人驚歎。經卷最後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的字樣。據後世研究,唐鹹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可見,我國的印刷技術在唐代已經相當純熟。這部《金剛經》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六祖壇經》是一部記載禪宗六祖惠能一生得法傳宗的事跡和啟導門徒言教的典籍,由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錄而成。

惠能(638-713),俗姓盧氏,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據說,弘忍在選擇繼承人時,讓眾弟子各作一首偈語。神秀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的偈語,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惠能見此偈語後,也作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第二天,弘忍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惠能,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但他又將定慧的思想加以發展,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影響極大。在他死後,他的弟子傳承禪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稱荷澤宗;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石頭希遷一係的石頭宗為代表。

《六祖壇經》的版本有很多,主要的版本有5種,即敦煌手抄本、惠昕本、流通本、高麗傳本、明南藏本。壇經分為10品,即自序、般若、決疑、定慧、妙行、懺悔、機緣、頓漸、護法、付囑,主要講述了慧能的生平、拜師學道、開示公案和臨終囑托等。《六祖壇經》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即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知識鏈接

《六祖壇經》的主旨是宣稱人皆自性清淨、本有佛性;主張自悟自修、無念無住;力倡頓悟說,是禪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據;對人們對佛學的諸多困惑予以堅定明確的闡釋。它在曆史上的地位與《論語》鼎足而立,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它是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波羅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者徑也,學佛成佛之路。由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經文短小精悍,便於持誦,因此在中國廣泛流傳,其版本有很多,但最著名的是唐代高僧玄奘翻譯的版本。

玄奘(602-664),俗姓陳,名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曆經艱難抵達天竺求取真經,並在天竺各地遊學,名震五竺。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75部,計1300多卷。玄奘所譯的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是我國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產。

關於玄奘翻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這樣一個傳說:玄奘12歲出家後,遇到了一位老和尚。這位老和尚身上生了疥癩,沒有人敢接近他,唯有年輕的玄奘法師每天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老和尚的疥癩病痊愈了。為感謝玄奘,老和尚把一部經書口傳給了他。玄奘把經書牢記在心裏,後來把它翻譯了出來。這部經書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經共260字,主要闡述了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皆空的佛教義理。《心經》的主旨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因為“凡夫未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心經》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曆代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注釋有200餘種,最著名的有印度提婆的《心經注》1卷、中國僧人明曠的《心經略疏》1卷以及慧淨的《心經疏》1卷等。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教法,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在所有的佛經中,《法華經》的地位很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它的成書年代約在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大約活躍於公元150-250年之間)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法華經》的經文義。《法華經》的內容包括28品,包括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等。其中,見寶塔品被認為是反映了菩薩團體以佛塔為中心之信仰。壽量品則反映了菩薩們的佛陀觀--將佛陀視為體現永恒生命者,久已成就,壽命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