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的主要思想為空無相的空性說和《般若經》相攝,兼說陀羅尼咒密護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主旨在於會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實。為弘揚佛陀的真實精神,《法華經》采用了偈頌、譬喻等,讚歎永恒的佛陀,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法華經》有多種漢譯本,其中以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文辭最為優美、意義最為準確,所以它也是最為流行的漢譯本,它在佛教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是自古以來流傳最廣泛的經典之一。
知識鏈接
《法華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佛法的總結性。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法華經》認為,世尊在以前所說的小乘、大乘等各種不同的教法都是善巧方便的說法,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大乘小乘,所有的佛法隻有一乘。
華嚴經
《華嚴經》的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也被稱為《雜華經》。《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經中之王”。佛教世界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能明了《華嚴經》,就是得到佛的全身。
據說,如來在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宣講了一部佛經,即《華嚴經》。《華嚴經》分為上、中、下三本,文字浩繁,蔚為壯觀。公元2世紀,印度龍樹菩薩在龍宮中讀《華嚴經》時,方知佛法的博大精深,於是將其中最短的下本背誦下來帶到了印度,這就是《華嚴經》最早的母本。東晉時,《華嚴經》從西域第一次傳譯到中國,共60卷。至唐代,又陸續出現了80卷本和40卷本。
80卷本的《華嚴經》流傳較廣,它是由唐代的實叉難陀翻譯的,其內容是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以及依此修行實踐證得廣大無量功德等,最後宣說諸菩薩依教證入清淨法界、頌揚佛的功德海相等。《華嚴經》譯本共四萬五千偈,內容攝持了佛陀住世時的全部教法,微妙精深。
《華嚴經》在隋唐時十分盛行,直接促成了“華嚴宗”的形成。並且,“華嚴宗”不斷發展成為漢地八大宗派之一,綿延至今。《華嚴經》對朝鮮、日本等國也產生了深遠影響。7世紀時,新羅僧人義湘來中國學習《華嚴經》,回國後成為朝鮮華嚴宗初祖。8世紀時,《華嚴經》流傳到日本。後來,唐代高僧道睿東渡日本宣講《華嚴經》,成為日本華嚴宗的初祖。
關於《華嚴經》的注疏有很多,比如印度龍樹的《大不思議論》、中國杜順的《華嚴五教止觀》1卷、智儼的《華嚴搜玄記》10卷、《華嚴孔目章》4卷等。它們都是研究《華嚴經》的重要資料。
碧岩錄
《碧岩錄》的全稱是《佛果圓悟禪師碧岩錄》,亦稱《碧岩集》,是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所著。圓悟克勤(1063-1135),俗姓駱,字無著,法名克勤。五祖“法演”門下有“三佛”,其中之佼佼者,當首推圓悟克勤。他的禪法薈萃各家精華,超宗越格,對禪宗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克勤被任命為澧州住持,住在夾山靈泉院。在夾山期間,克勤對雪竇重顯《頌古百則》進行注釋,弟子們把它們記錄並整理成書,以夾山的別名“碧岩”為題作書名,即《碧岩錄》。在《碧岩錄》中,克勤緊密聯係禪宗的基本理論,把公案、頌古和佛教經論結合起來,為解釋公案和頌古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碧岩錄》共10卷,內容由重顯禪師的百則頌古和圓悟的評唱組成。每一節的具體結構是:一、垂示,即對該則的案例提示綱要,加以引介。二、列出公案案例,其中夾注著語或評語。三、對該則案例加以評唱。四、列出雪竇重顯的頌古詩,其中亦夾注著語或評語。五、對頌古詩作解說性評述。
《碧岩錄》自問世後,就在禪林享有盛譽,有“禪門第一書”之稱。雪竇大師的頌古百則,向來被認為是禪文學的典範之作。而圓悟大師的評唱,與原詩可謂珠聯璧合,更為原詩添了幾分光彩。從語言上來講,《碧岩錄》的語言富有詩意,顯示出佛禪的生命,而且,書中還有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讓人在故事中感受到禪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碧岩錄》才被禪宗界所普遍接受。
知識鏈接
《華嚴經》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一、它義理豐富、邏輯嚴密、準確無誤。二、它直接導致了華嚴宗的興起。三、體係宏博,意蘊深刻,語句空靈美妙。四、構建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哲學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