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十分注重生活情趣,這種情趣在衣、食、住、行等方麵都有體現。有一句話說得好,“書畫琴棋詩酒茶,當年件件不離它”。是的,每天與書畫相伴,聽琴瑟合鳴,品酒論茶,繼而感月吟風,何其風雅!人生的各種況味盡在其間。下麵就讓我們走進祖先的生活,去體驗各種雅趣吧!
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麵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這部偉大著作的作者是唐代的陸羽。
陸羽(733-804),字鴻漸,號竟陵子,又號“茶山禦史”。他學識淵博,淡泊名利,一生研究茶道,被認為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世人尊他為“茶神”“茶仙”。公元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在浙江苕溪(今湖州)隱居。其間,他悉心總結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各種知識,親自調查和研究,完成了《茶經》的創作。《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讚為茶業的開創之功。
《茶經》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曆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茶經》約7000字,全書分為上、中、下3卷,共10節的內容。上卷包括3節: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名稱、品質及功用;二之具,講采茶製茶的用具,如采茶籃、蒸茶灶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采製方法。中卷包括1節:四之器,講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如風爐、茶釜、茶碗等。下卷包括6節: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曆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布歸納為八大茶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采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以一目了然。
陸羽在《茶經》下卷的“五之煮”中,詳細論述了水質對茶的影響。自唐以來,擇水就成為飲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烹茶鑒水也是中國茶道的一大特色,因為水中不僅承載著茶的色香味韻,且含蘊了茶道的精神內涵、文化底蘊和高雅深沉的審美情趣,故有“水為茶之母”之說。關於水質的優劣,《茶經》中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意思是說,烹茶以山中之水為上;以江水為中;以井水為下。陸羽認為,山水中以“揀乳泉、石池漫流者”為上。乳泉多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泉水,喝起來有清新爽口的感覺,最適宜煮茶,如虎跑泉水;江水以遠離人煙、植被生長繁茂、汙染物較少的江、河、湖水為沏茶好水,如浙江桐廬的富春江水。《茶經》中的“其江水,取去人遠者” 就是這個意思。至於井水的選擇,陸羽認為,“井取汲多者”。也就是說,要到水質潔淨、經常有人汲水的井中去提取。
《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它詳細地論述了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曆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采製、煎煮、飲用等方麵的知識,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茶經》將普通的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自《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如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等,共計一百多種。可惜的是,大部分著作都已失傳,所以,《茶經》就顯得更加珍貴,這是陸羽對全人類的一大貢獻。
知識鏈接
自古以來,茶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陸羽在《茶經》中有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麵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十六湯品
《十六湯品》是中國茶道的代表之作,在茶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據考證,《十六湯品》約作於唐末五代,至遲作於宋初。《鄭堂讀書記》說此書:“似宋元間人所偽托,斷不出於唐人。”
《十六湯品》的作者是蘇廙,約為晚唐五代或宋初人,他是一位候湯大家和點茶大家。曆史上關於蘇廙的記載很少,所以其事跡已不可考。陶穀的《清異錄》說:“蘇廙仙芽傳第九卷載作湯十六法,以謂湯者茶之司命,若事茶而濫湯,則與凡末同調。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以緩急言者丹三品,以器類標者共五品,以薪火論者共五品。”
《十六湯品》全書僅一卷,書中的內容是將陸羽《茶經》中的“五之煮”分為“第一沸(魚目)、第二沸(湧泉連珠)、第三沸(騰波鼓浪)”等三項微狀分析,再衍化成十六項──謂之“十六湯品”。書中說:“水沸時,可分三品;注湯緩急,可分三品;湯器種類不同,可分五品;燃料不同,亦可分五品。一共十六品。”並為每一湯品冠以形象的比喻,分別為:“第一品得一湯、第二品嬰湯、第三品百壽湯、第四品中湯、第五品腸脈湯、第六品大壯湯、第七品富貴湯、第八品秀碧湯、第九品壓一湯、第十品纏口湯、第十一品減價湯、第十二品法律湯、第十三品一麵湯、第十四品宵人湯、第十五品賊湯、第十六品大魔湯。”
《十六湯品》開篇即言:“湯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濫湯,則與凡末同調矣。煎以老嫩言者凡三品,自第一至第三。注以緩急言者凡三品,自第四至第六。以器類標者共五品,自第七至第十一。以薪火論者共五品,自十二至十六。”以今天的角度來看,蘇廙從煎茶用火的“老嫩”,從注茶的“緩急”,從器皿的選擇,從煎茶用料四個方麵歸納為十六品茶湯,詳盡細膩,對於茶湯的考究真可謂登峰造極。書中還介紹了以銅、鐵、鉛、錫、瓦為器皿來論述,考究了茶的氣味的吸附性,這些都是值得後人去認真學習的。
《十六湯品》在唐、宋時盛行一時,但是到了元、明時期,由於淘汰固型茶,水與湯的神秘性也被破除,所以這本茶書再無人問津。但是,如果今天我們細細地品讀,不難發現古人治學的嚴謹和對於茶的鍾愛。
陽羨茗壺係
在林林總總的烹茶器皿中,紫砂壺可以稱得上是最出類拔萃的一種。明萬曆年間,即公元1600年前後,紫砂壺的技藝就已相當成熟了。幾個世紀以來,紫砂壺不僅是國人最認可的茶具,也是世人稱頌的藝術品。明清文化在小小的紫砂壺中傳承流變,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全部積澱在此。
古往今來,關於紫砂工藝品的著作有很多,《陽羨茗壺係》是目前已知的第一本關於紫砂茗壺的專著,其作者是明代學者周高起。周高起(1596-1654),名伯高,江蘇省江陰縣(今江陰市)人,我國早期茶學、佛學、紫砂三界專業評論家。周高起學識淵博,喜愛收藏,精於鑒賞,對宜興紫砂頗有研究。他將傳說及親眼所見的紫砂相關工藝記錄下來,編輯而成《陽羨茗壺係》。
《陽羨茗壺係》分創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別派等章節。書中將紫砂工藝的發展過程及製壺名家逐一著述,並將紫砂壺的各種風格、特點詳細論述。此外,還列舉了作者所見的一些流傳下來的紫砂工藝品,是研究明代紫砂壺最重要的資料,極具學術價值。
知識鏈接
用紫砂壺泡茶具有以下優點:一、茶香濃鬱持久,能有效防止香氣散失。二、透氣性能好,不透水,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能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起到殺菌作用。三、保溫時間長。四、紫砂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因此提攜不易燙手。
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是一部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它的作者是清代詩人袁枚。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袁枚生性淡泊、灑脫,一生不為功名所累,三十多歲時便在隨園隱居,從此,他在這裏度過了五十多年的詩意人生。袁枚許多著作都誕生在隨園,如《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隨園食單》等。
《隨園食單》表麵看隻是一個食譜,但出自袁枚之手,其文風和觀點自然與一般食譜大相徑庭。因此,這部食譜經常被後世文人所提及。《隨園食單》出版於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全書除了序之外,包括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茶酒單共14個方麵。
《隨園食單》用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 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菜肴幾百年來沒有發生多少根本性的變化,今天的很多菜係可以說是古代菜係的傳承。在須知單中,袁枚開宗明義地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這一篇可以作為飲食通則,曆來為後人稱頌。書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單”,此篇對於南北名茶均有所評述,此外還記載著不少茶製食品,頗有特色。比如,此篇中提到了一種“麵茶”,製作方法是將麵用粗茶汁熬煮後,再加上芝麻醬、牛乳等作料,麵中散發淡淡茶香,滑而不膩;而“茶腿”是經過茶葉熏過的火腿,肉色火紅,肉質鮮美而茶香四溢。這些茶製食品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隨園食單》的文字簡單清爽,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饕客食家,都對這本書推崇倍至,被認為是熱愛美食的人必讀之書。
棋經
圍棋古稱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同時也是人類曆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一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圍棋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對於發展智力、培養意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幾千年來一直長盛不衰。
宋仁宗皇佑年間(1049-1054),翰林學士張擬寫了一部關於圍棋的著作,即《棋經》,因為全書分為13個篇章,所以也被稱為《棋經十三篇》。《棋經》參考《孫子兵法》的體製,運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總結了我國曆代圍棋技法的寶貴經驗,全麵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的圍棋理論,是世界圍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棋經》問世九百多年來,曆代棋手都受到這本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