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經》包括論局篇、得算篇、權輿篇、合戰篇、虛實篇、自知篇、審局篇、度情篇、斜正篇、洞微篇、名數篇、品格篇和雜說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第四合戰篇,其開篇就指出“博弈之道,貴乎謹嚴”,意思是說下圍棋時,首先應該有嚴謹認真的態度。關於弈者的戰術及心理,合戰篇有一句名言:“善勝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意思是說,善於戰勝對手的人並不在局部相爭,善於列陣的人並不在局部較量,善於作戰的人不會失敗,善於失敗的人即使失敗也不會潰亂。
《棋經》第一次真正建立起一個圍棋作戰理論體係,標誌著我國古典圍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外,它第一次闡述了弈者的品質問題:“勝不言,敗不語”“安而不泰,存而不驕”。這些觀點至今還為棋手們所稱道。
知識鏈接
《棋經》的內容大致包括:規格等級、品德作用、術語、戰略戰術等,還記載了一些善於博弈者的名字。書中常引用經傳中的句子,來說明博弈之道由來已久,並用經典語作為每篇的結尾。《棋經》的篇章雖然短小,但是卻隱藏大智慧。
橘中秘
據說,唐朝宰相牛僧儒是一位象棋愛好者和改進者,棋子中的“炮”便是他的發明。他的著作《玄怪錄》中有一個篇章叫“巴邛人”,講述有個巴邛人,家中橘園裏結了兩個特大的橘子。秋天下霜後采摘下來,剖開一看,裏麵坐著兩個老頭,正談笑自若地下象棋。由於這篇神話的影響,古人便把下象棋稱作橘中戲、橘中樂。因此,明代的象棋高手朱晉楨有一部傳世之作就叫做《橘中秘》。
朱晉楨,字進之,生於象棋世家,被稱為“無敵者”。他與哥哥朱翼維、侄子朱爾鄴的象棋造詣都很深。朱晉楨青年時代屢試不第,科場失意,但聰明過人,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尤以象棋著稱於世,據說他馳騁棋壇三十多年,所向無敵。朱晉楨把千餘年來象棋研究的成果加以采集、歸納、充實、發揮,同時對象棋的分類和棋譜編定方麵提出了一些新的創見,編輯而成了《橘中秘》。崇禎壬申年(公元1632年),由其兄朱翼維讚助刻印出版了《橘中秘》。《橘中秘》一問世,各種象棋名譜如《象棋秘》《金鵬譜》《夢人神機》等均銷聲匿跡,由此可見這部著作的影響之大。
《橘中秘》共四卷。一、二卷是全局著法,分得先、饒先與饒子,著重介紹了鬥炮局,包括順手炮和列手炮的各種變化;三、四卷是140局(現存103局)實用殘局,詳細剖析各種勝局和棋勢。《橘中秘》條理清晰,品評精湛,容易掌握和運用,因此受到後世象棋愛好者的歡迎和推崇,成為我國流傳最廣、版本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象棋譜。因此,《橘中秘》與《梅花譜》並列,為傳世兩大象棋譜之一。
瓶史
《瓶史》是一部關於插花藝術的著作,它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荊州公安(今屬湖北公安)人。他在文學上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即強調詩歌創作要直接抒發詩人的心靈,表現真情實感。袁宏道一生熱愛自然山水,喜愛品茗賞花,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
袁宏道結合插花藝術的特點以及自己的審美情趣,寫出了《瓶史》一書,從鑒賞角度論述了花瓶、瓶花及其插法。這部著作共12篇,加上“小引”,共13篇,分為2卷。上卷為瓶花之宜、之忌、之法;下卷分花目、品第、器具、擇水、宜稱、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賞、監戒等。在《瓶史》中,袁宏道對花材的選擇、花器的選用、供養的環境以及插法、品賞等都有較詳盡的分析和闡述。
關於插花一節,袁宏道說:“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如畫苑布置方妙。”關於花瓶的選擇,他說:“花宜與瓶相配,高於瓶約四五寸,若瓶高二尺,腹底寬大,則花出瓶口以二尺六七寸為佳。”他認為,花瓶可以分為兩類:富翁的大廳堂宜用大瓶插長枝大花;學者書齋中則宜用小瓶插較小的花,所插的花亦宜慎擇。關於賞花,他說:“茗賞者上也,談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這些審美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符合美學的標準,具有實用意義,給後人帶來許多啟迪。
《瓶史》自成書至今,近四百年來備受人們的推崇,無疑是今天我們學習和研究我國插花藝術不可多得的資料。這部著作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在日本也享有盛譽,日本著名的“袁派”插花即源於此。
知識鏈接
象棋愛好者及收藏者都十分注重象棋的品質,挑選象棋時要注意“三看”:一看質地,二看年代,三看工藝。質地以木質細密的綠檀木、金絲楠木象棋最為貴重,年代以明清時期的最為佳,工藝則以做工精致、表麵光滑勻稱的為上品。
禽經
《禽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於鳥類的文獻。一般認為,這部著作的作者是春秋時期的師曠。師曠(約前572-前532),名曠,字子野,晉國著名音樂家。師曠精通音律,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據說《陽春》《白雪》均出自師曠之手。師曠的著作僅存《禽經》一部,但是很多典籍中並沒有這部著作的記載。南宋的《直齋書錄解題》第一次提到了這部著作,稱此書為晉人張華注,以後的一些著作沿襲了這種說法。
《禽經》全文三千餘字,是作者在參閱前人有關鳥類著述的基礎上,總結了宋代以前的鳥類知識,包括命名、形態、種類、生活習性等內容編寫而成的。《禽經》記載了六十餘種鳥類,其中有許多都是以往著作中未提到的種類,如鷗、信天翁等。書中還細致地觀察了一些鳥類的棲息地,總結出一些有規律性的認識。如戴勝“樹穴,不巢生”“山鳥岩棲”“原鳥地處”等。書中對鳥類在不同的季節對氣象的反映也作了記載,如鳶類“飛翔則天大風”,鷗“隨潮而翔,迎浪避日”,澤雉“啼而麥齊”等。書中還認為,鳥類的食性會導致其形態結構的差異。如“穀食短啄”“物食長啄”“搏則利嘴”等。此外,書中還提到鳥類的群居性,如“雁、鶩群棲,且飛有行列”“小不逾大,飛有次序”等。
從《禽經》的內容來看,雖然有些簡略、粗糙,但仍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動物學著作,它所記載的很多鳥類對現代的研究都有參考作用,而且它作為我國第一部鳥類著作,其地位是無可取代的。
洛陽牡丹記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這句流傳千古的詩句道出了洛陽牡丹的珍奇。是的,洛陽的牡丹天下聞名,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自古洛陽人愛花成俗,宋代邵雍的名詩“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正是這種習俗的真實寫照。
《洛陽牡丹記》是一部關於洛陽牡丹的專著,其作者是歐陽修。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的寫法。其作品《朋黨論》《醉翁亭記》《秋聲賦》都是曆代傳誦的佳作。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歐陽修目睹了牡丹盛開時,洛陽居民遍插花的情景,深為洛陽人愛牡丹的民風所感染,於是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曆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這部著作包括3篇:第一篇為《花品序》,列舉了24種牡丹的品種;第二篇為《花釋名》,講述不同品種的牡丹的名稱由來;第三篇為《風俗記》,講述民間關於牡丹的風格及牡丹的栽種事宜。
《洛陽牡丹記》開篇即點題:“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意思是說,牡丹產於丹州、延州,往東則有青州,南麵的越州也產牡丹。而洛陽的牡丹,現在是天下第一。關於牡丹的風俗,書中這樣記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意思是說,洛陽百姓大多喜歡花,一到春天,城裏不分貴賤都要插花,即便是挑擔子賣苦力的也不例外。這些記載為人們研究牡丹的風俗提供了依據。
知識鏈接
《洛陽牡丹記》是一部具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它以詳實的語言將牡丹的品種、栽培曆史、名稱由來、生長特點以及洛陽的風俗一一介紹,不僅為人們研究牡丹的曆史提供了可靠依據,也為研究北宋時期洛陽的風俗提供了資料。
修身處世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誌士孜孜以求為人處世之道。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修身處世的著作,如《菜根譚》《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它們都是修身處世的經典著作。這些偉大的著作所蘊涵的深刻哲理被後世奉為“真經”,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菜根譚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彙集,被譽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其作者是明代的洪應明。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生卒年代已不可考。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我們能知道關於他的一些簡略的生平事跡。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曆三十年(公元1603年)前後,他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菜根譚》的誕生是與洪應明生活的曆史背景密切相關的。明朝社會進入後期,政府統治力下降,腐敗現象日趨嚴重;與此同時,市民階級發展壯大,科技不斷進步,市民階級的思想更加活躍,言論也趨向自由。世俗社會、平民社會已經取代了貴族社會。一些有見識的知識分子在經曆了仕途的風波之後,既不願意與當權者同流合汙,也不願意迎合世俗的社會風氣,紛紛退隱江湖。這一時期,誕生了不少表現知識分子超脫情懷的作品,《菜根譚》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