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擷取(3 / 3)

《菜根譚》成書於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曆史。書名《菜根譚》,取自宋代詩人汪革的話:“人就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堅強地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明代學者於孔兼在為《菜根譚》寫的“題詞”中,進一步闡述道:“以‘根譚’名,固自清苦曆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頓風波、備嚐險阻可想矣。”這句話的大意是,人的才智和修養隻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

《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的形式寫成。它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可以說,是一部關於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菜根譚》分前後兩集,前集225條,後集135條,共360條。全書分為5部分,即修身篇、應酬篇、評議篇、閑適篇和概論篇。每個篇章都很精彩,每個篇章都有一些流傳千古的名言警句。如修身篇中的“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煆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應酬篇中的“倚高才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麵前恐有照膽之鏡”,評議篇中的“榮寵旁邊辱等待,不必揚揚;困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戚戚”,閑適篇中的“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嚐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概論篇中的“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隻是常”等。從這些佳句中可以看出,《菜根譚》的文字簡練明雋,對仗工整,含義深邃,耐人尋味。可以說,《菜根譚》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煉意誌、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

從內容上看,《菜根譚》一書可以稱得上是“性命之學”。全書散發著中國文化源頭儒、道、佛三家智慧的光芒,閑靜中見跌宕,舒緩中有功力。《菜根譚》是作者在歸隱山林後,憑著自身的修身功底隨意吟誦而出的。因此,全書無係統性,內容分散,人們對這本書的認識都比較模糊,每個人看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菜根譚》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清乾隆間編纂《四庫全書》連存目都未收入。但是近年來,一股《菜根譚》熱風行於海內外。無論是商業界、管理界,還是文學界、哲學界都對《菜根譚》推崇倍至,把《菜根譚》中的名言佳句奉為至理。

知識鏈接

《菜根譚》是作者自己與自己的心靈的對話。雖然這部著作看上去好像深不可測,但是,作者是把高深的文化營養以通俗的語錄的方式,化為人人均可實行的道德規範和人生準則,對於人的修身、養性、處世具有很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顏氏家訓

儒家知識分子曆來重視教育,家訓便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麵教育訓誡其後輩兒孫的家庭教育讀物。開我國家訓之先河的著作是《顏氏家訓》,它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顏氏家訓》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顏之推(531-約595),字介,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他少時聰敏,博覽群書,文采斐然,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深得梁武帝賞識。後投奔北齊,曆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征為禦史上士。公元581年,隋代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病終。顏之推的一生,“三為亡國之人”,這在《顏氏家訓》一書中是有深刻反映的。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楊堅時期。全書共7卷20篇:即《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製》,內容廣泛涉及儒學、佛學、道家、玄學、史學、文學、音韻、訓詁、風俗習慣以及當時各地的生活方式,“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定典故,品弟文藝”。

《顏氏家訓》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其中有許多具有積極意義的見解。如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各種技藝和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書中對南朝士大夫虛浮柔弱之風進行了深切的揭露和批判,還對南北朝社會風氣、習俗經常提出批評,如反對重男輕女和買賣婚姻;提倡鍛煉身體以養生,反對苟且偷生和煉丹服藥追求長生;認為仕宦出處,要聽其自然,反對鑽營官職,貪圖利祿,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顏氏家訓》中的許多篇章都廣為流傳。其中《文章》篇專談文學問題,奠定了顏之推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勉學》篇鼓勵子女靠勤學自立於世,而不要靠祖上的庇蔭養尊處優;《兄弟》《治家》篇宣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主張對親友部屬要樂於幫助、寬大為懷;《歸心》篇宣傳佛教思想,體現了顏之推思想的複雜性;《書證》《音辭》兩篇論述古書訓詁、音韻問題,表現出作者在這方麵很深的造詣。也有人根據《歸心》《書證》《音辭》等篇章將《顏氏家訓》歸入雜家。

總體來說,《顏氏家訓》是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蘊的作品,它不僅在家庭倫理、道德修養方麵對我們今天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而且對研究古文獻學,研究南北朝曆史、文化都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顏氏家訓》語言優美,許多篇章讀來饒有趣味,而且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十分鮮明,讀之過目不忘。

但是,《顏氏家訓》畢竟是封建時代文人訓誡子孫的教育讀本,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體現封建色彩的落後消極的成分。比如,在《兄弟》《後娶》等篇中就表現出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觀點;《歸心》篇則侈談因果,具有深厚的迷信色彩。此外,不少篇章還體現出明哲保身的思想。所以,我們在閱讀時要注意取舍。

知識鏈接

《顏氏家訓》對後世的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本書所闡述的儒家倫理思想,許多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二、書中對當時社會的各方麵都有詳盡記述,具有認識價值。三、本書具有一定學術價值,記載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抱樸子·外篇

魏晉是我國曆史上思想較為活躍的階段。這一時期,眾多的士人爭相對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文學等方麵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葛洪的《抱樸子·外篇》就是在東晉初年完成的一部著作。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著名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他出身於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國吳時曆任禦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要職。葛洪的從祖葛玄是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方士,他學貫古今,是對葛洪影響最大的人物。葛洪13歲喪父,家道中落。16歲起,始讀儒書,以儒學知名。葛洪為人心直口實,不隨世變,未遇知者,終日不言。鄉人皆稱其為“抱樸之士”,後來,葛洪著書就以“抱樸子”自號。葛洪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樸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

《抱樸子》一書由《抱樸子內篇》和《抱樸子外篇》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原是兩部書,《內篇·序》說它們是“名起次第”的,《內篇·黃白》也記載《外篇》早於《內篇》。《道藏》將其兩書刻在一處,並且在《內篇》之後、《外篇》之前,間隔一種《抱樸子別旨》。明人刻此書,從《道藏》中取出,總名為《抱樸子》。

《抱樸子·外篇》主要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屬於儒家的範疇,也顯示了作者先儒後道的思想發展軌跡。《外篇》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麵的,《弭訟》等9篇論述時政得失,譏刺世俗,言治民之法;《臣節》等7篇評人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君道》等14篇諫君主任賢舉能,愛民節欲,獨掌權柄;《勖學》《崇教》2篇論超俗出世;《交際》等5篇論修身;《鈞世》等7篇論文言著書之貴;《詰鮑》篇主張有君;《博喻》《廣譬》2篇皆替喻,重複諸篇思想;《自敘》一篇乃自傳體,亦為全書之序。總之,《抱樸子》將玄學與道教神學、方術與金丹、丹鼎與符、儒學與仙學納為一體,從而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係。

通過閱讀《外篇》,我們可以看出葛洪的思想和態度。他的基本態度是“不忍違情曲筆,錯濫真偽”,不懼怕“取憎在位,招擯於時”,從而以苦言直辭“彈斷風俗”。《酒誡》《譏惑》等篇直言不諱地抨擊了社會存在的各種弊病。葛洪的這種不畏強禦的精神與當時的粉飾現實之作有天壤之別,是非常值得後人肯定的。

此外,《外篇》還闡述了進步的文學觀,強調要注重思想內容和社會作用,主張立言必須有助於教化,同時提倡文章與德行並重;強調文學批評要注意作者的風格、個性,要廣錄博收,反對偏嗜和淺嚐。《外篇》中涉及文學問題的有《鈞世》《尚博》《辭義》《文行》《百家》等。他在《辭義》中說:“古詩刺過失,故有益而貴;今詩純虛譽,故有損而賤也。”這句話很好地體現了葛洪不喜浮華、崇尚質樸的風格。葛洪還主張對古今的作品都要進行全麵、公允而客觀的評價,不能聽憑主觀的好惡。比如,他在《鈞世》篇中提出“古書者雖多,未必盡美”,學習者應當把它當做“山淵”“采伐漁獵其中”。這種思想給後人許多啟示。

縱觀《抱樸子·外篇》全篇,它極富說理性和感染力。文中旁征博引,說理透徹;長於正反論說,辯證而允當;長於分析與推理,精微而縝密;善用比喻以說理,形象而生動;說理富有情感色彩,情理相生。所以,《抱樸子·外篇》也不失為一部文學佳作。

知識鏈接

從《抱樸子·外篇》中可知,葛洪的政治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反對豪族壟斷仕途。二是主張嚴刑峻法以治國。三是出現對封建綱常的維護而對無君論進行的批判。這些政治主張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清明的政治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