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出現使人類從蠻荒歲月逐漸走向了文明生活。在我國曆史上,關於文字的著作有很多,無論是《說文解字》《康熙字典》,還是《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都是曆史留給我們的最厚重的記憶。今天,當我們以景仰之心翻閱這一部部偉大的著作時,不能不為祖先那超群的智慧而折服。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係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學源的字書,也是流傳最廣的中文工具書,其編著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許慎(約58-147),字叔重,他性情淳篤,博學經籍,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譽。他曾擔任太尉府祭酒,師從經學大師賈逵。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許慎開始編著《說文解字》,於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完成了這部卷帙浩繁的著作。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關於《說文解字》的書名,許慎這樣解釋:“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這部著作是以小篆書寫的,逐字解釋字體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
《說文解字》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許慎的兒子在《上說文解字表》裏這樣評價它:“慎博問通人,考之於逵(賈逵),作《說文解字》,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製,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由此可見,《說文解字》的價值不僅限於解說漢字,研究漢字本身,可以稱得上是東漢末以前的百科全書。
《說文解字》的體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則在後麵列出。然後解釋這個字的本義,再解釋字形與字義或字音之間的關係。許慎之所以把小篆作為收字和注釋的對象,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因為小篆是一種經過係統整理的文字,比籀文和古文都規範、完備;而且,小篆從籀文脫胎而來,與籀文大多相同,所以把小篆作為字頭也就涵蓋了那些與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文。
《說文解字》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開創了部首檢字的先河,後世的字典大多采用這個方式。清代經學家段玉裁稱這部書“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二是在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六書”學說。並在《說文解字·敘》裏對“六書”做了全麵的、權威性的解釋。從此,“六書”成為專門之學。
六書反映在字的構形上隻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前四書,分析這四書都有一套程式化的用語。比如,書中對於象形字多使用“象形”“象某形”這類用語,對於指事字的說解用語與對象形字的說解用語大致相同,對於會意字最經常使用的說解是“從某,從某”“從某某”,對於形聲字的說解,多使用“從某,某聲”“從某從某,某亦聲”等。轉注是給同義詞造字的一種方法,許慎在正文中從未提及。至於假借,許慎指出了一些字的假借用法,用“故為”“故以為”等用語說明假借義與本義存在著引申關係。
研究《說文解字》,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漢字的淵源,而且可以讓我們了解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麵的知識,有助於我們博古通今。曆代對於《說文解字》都有許多研究者,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尤備推崇,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家”。
知識鏈接
《說文解字》在漢字學史上的重要性表現在四個方麵:一、創造了字典式的體例。二、總結了小篆線條的規律,保留了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來麵貌。三、保存了研究漢字發展曆史和規律的資料。四、保存了曆史、文獻、文化的原始資料。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我國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由清代的大手筆張玉書、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而成。《康熙字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康熙字典》是中國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書,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這部恢宏的字書是依據明朝的《字彙》《正字通》兩書加經增訂完成的,全書共42卷,字數達47035個,比《字彙》多13000多字,是中國當時的字書之最。《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12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3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十分便於查閱。
《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巨著,它取材豐富,文化內涵頗為深、廣,對中國古代漢文字的研究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代字書影響很大。《康熙字典》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書所失收的字,是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它的文字、音義、書證被廣泛引用,它的體例也成為了後世出版字書的藍本。時至今日,《康熙字典》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閱讀古籍、整理古文獻、從事古文化研究的必備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