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的版本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康熙五十五年的武英殿版本,這一版本民間很少見到。此外,還有道光十一年的武英殿版本等。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康熙字典》的電子版本也問世了,更加方便了人們的查詢。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它的纂修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永樂大典》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的抄錄原文,因而許多寶貴的文獻都保存了原貌,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奪取政權,改年號為“永樂”。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用以係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以便於查考。為此,解縉組織了一百多人進行編纂。明永樂六年,這部恢宏的巨著編修完成,朱棣閱讀後感到很滿意,並親自撰寫了序言,賜書名《文獻大成》,後改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全書正文22 877卷,總字數約3.7億。《永樂大典》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戲劇、工技、農藝、醫學、文學等,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還配有白描手法繪製的精致插圖,形態逼真,而且書麵設計得莊重典雅,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永樂大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後,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大典》被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昭閣裏。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丟失《永樂大典》不計其數;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殘存的《永樂大典》被肆意掠奪,現分散於世界各地,今存不到800卷。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大明王宮內的一場火災危及文昭閣。火災之後,嘉靖皇帝決定將《永樂大典》再抄一部副本保存。到了1567年,副本的抄錄工作完成。為了區別於原本,人們把《永樂大典》的原本稱為正本。目前所見的《永樂大典》都是明嘉靖的副本,正本一直下落不明,成為人們一直關注的未解之謎。
知識鏈接
《康熙字典》是曆代字書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收字相當豐富,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我國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二、它以214個部首分類,並標有注音、出處及參考等,便於查閱。三、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差不多每字每義下都有例子,便於理解。
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帝的認可。於是,乾隆帝詔令將所輯佚的書彙編在一起,名為《四庫全書》。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在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的指導下,《四庫全書》正式開始編修,到1793年始全部完成。《四庫全書》的編纂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體體現。
“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時期的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四庫全書》的內容十分豐富,共收錄古籍3503種,裝訂成36000餘冊,約10億字。這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所以稱為“四庫”。其中“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等10部,“史部”分為正史、編年、紀事本末等15類,“子部”分為儒家、兵家、法家等14類,“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等5類。
《四庫全書》是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它保存了大量的古籍,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中國的文、史、哲、理、醫等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從結構上來說,《四庫全書》不僅規模宏大,而且檢閱方便,它在古籍整理的方法和編寫方法上對後世人有很大的啟發。但是,《四庫全書》的編撰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其一,編者重視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輕視科技著作,除了農家、醫家收錄少數科技著作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其二,對於一些古籍有刪節或篡改的現象,給後世的研究帶來不便。
《四庫全書》在修成至今的二百多年間,其命運與近代中國一樣,曆經坎坷曲折。抄寫完成的七部《四庫全書》,流傳至今的僅有三部半,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文溯閣本現藏於甘肅省圖書館;避暑山莊文津閣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