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華民族精神(1 / 3)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根植於延綿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也是維係華夏兒女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之魂。

忠貞愛國

“中國”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裏都是一個神聖的字眼。從我們開始學習的第一天起,老師就教育我們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曆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鬥,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曆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從古至今,有許多仁人誌士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抗金英雄嶽飛、寧死不屈的文天祥、抗倭將領戚繼光、忠貞殉國的鄧世昌……這些民族英雄,怎能不讓人感動!正是在這種可貴的精神的驅使下,中華民族才能曆經劫難而不衰,中華兒女才能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嶽飛(1103-1142),字鵬舉,南宋傑出軍事家,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將。嶽飛少年時便懷有報國之誌,據說其母曾在他背上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讓他銘記國恥,報效祖國。嶽飛的青年時代,正是金女真族對宋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之時,嶽飛便投軍抗金。他作戰有勇有謀,數敗金兵,聲威大振。然而,正當抗金戰役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卻要與金求和。嶽飛十分憤慨,他大膽抨擊了宰相秦檜策劃的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懷恨在心。最終,秦檜以“莫須有”之罪名將嶽飛處死。一代民族英雄就這樣含冤而死,但是嶽飛的凜然正氣與天地共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南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文武百官紛紛出逃。然而,文天祥沒有臨陣脫逃,他積極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鬥爭。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兵敗被俘。元世祖愛其才,不忍殺害他,然而,無論怎樣的威逼利誘都不能使他屈服,隻好將他囚禁於獄中。最終,文天祥大義赴死。他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愛國主義詩詞,如《過零丁洋》《正氣歌》等。《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象征。

鄧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少年時就聰穎好學,有才幹。1868年,他懷著救國的誌願,以各門課程考核皆優的成績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畢業後曾任“琛海”兵船大副,“海東雲”艦、“振威”艦、“飛霆”艦等兵船管帶。1879年,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他被調到北洋海軍,任“鎮南”炮船的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當“致遠”艦就要沉沒時,管帶鄧世昌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決意與敵人同歸於盡,不幸被“吉野”艦的魚雷擊中而沉沒。在落水後,鄧世昌的愛犬“太陽”用口銜住他的手臂欲將其救起,鄧世昌毅然將“太陽”按入水中,自己也沉沒於滾滾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一同壯烈殉國。光緒帝垂淚為鄧世昌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民族英雄的偉大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億萬中華兒女會將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讓中華民族以威武的雄姿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知識鏈接

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其創辦者是時任閩浙總督的洋務派代表左宗棠。嚴複、許壽山、劉步蟾等都畢業於這所學校。福州船政學堂開創了中國近代海軍教育的先河,對中國近代海軍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是中國的民族精神之一,至今仍被後人奉為民族精神的瑰寶。“與時俱進”一詞並不是現代人的首創,其實它最早出自《易經》。《易經》乾卦中有“終日乾乾,與時偕行”的句子,意思是說君子從早到晚都是勤奮自勵,並且行動上要跟上時代的節拍。後人就將這句話演繹成了與時俱進這一詞。

我們的祖先十分注重與時俱進的精神,他們深知,如果不能夠更新知識,就會落伍。因此,他們一直在追趕著時代的腳步,不斷創新。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就是與時俱進精神的體現。

最初,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商周時代,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鑄在青銅器上或刻在石頭上,稱為鍾鼎文、石鼓文。春秋時期,人們開始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稱為簡牘。另外,也有用絹帛寫字的,但材料十分昂貴。以上幾種書寫材料都有各自的弊端,於是,東漢的蔡倫決定發明一種既書寫便利又經濟實惠的材料。他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漁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裏長時間浸漬,再搗爛成漿狀物,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幹,這樣紙就製成了。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可以說,正是因為紙的文明,我們的文明才得以傳播下來。

在印刷術誕生之前,人們出版一本著作完全要靠手工抄寫,質量無法保證。隨著墨和紙的問世,雕版印刷術誕生了。但是,它操作起來相當繁瑣,要將通篇文章用反手刻在木板上,這個操作過程往往要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北宋的發明家畢昇經過長期摸索,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的活字以膠泥為原料,將它燒製成型後可以在鐵框內隨意調換位置,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操作的時間。而且,印刷結束後,活字還可以取下來,以備下次使用。可以說,畢昇在近千年以前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已經大體上具備了近代活字印刷術所具備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畢昇也因此被譽為印刷業的鼻祖。

今天,時代變化得更快了,新事物層出不窮,與時俱進這一民族精神在現代社會更具有積極的意義。一個人要想在現代社會中立足,就必須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觀念,以適應形勢的快速變化。

.

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出自《易經》,意思是說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是的,中華民族十分看重自強不息的精神。老子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朱熹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等名言都是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至今為後人傳頌。

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是一種努力上進,永不鬆懈的精神。自古至今,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浸透著每一個人的靈魂,正因為如此,泱泱大中華才能不斷壯大。曆史上有許多關於自強不息精神的故事,“聞雞起舞”就是其中之一。《晉書·祖逖傳》記載,東晉時期的將領祖逖少年時就有遠大的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叫,就披衣起床,拔劍習武,刻苦鍛煉。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文武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他們為晉國立了不少大功,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