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認為,最善者的品行,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一詞出自《易經·大象》,原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該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與“厚德載物”經常相提並論的一句名言是“上善若水”,因為它和“厚德載物”所蘊涵的意義是一樣的,所以常被人們放在一起使用。此外,關於厚德載物精神的名言還有很多,如孔子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菜根譚》中的“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提倡的民族精神,也是炎黃子孫曆來所推崇的可貴品質。古人認為,君子的胸懷要像大地寬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包容;隻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說到厚德載物的君子,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可能是中國最早具有這種品德的人了。相傳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就過世了。父親續娶,繼母生一子名叫象。舜的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麵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想置舜於死地。幸運的是,舜躲過了幾次劫難。他知道此事是家人的惡意所為後,並不怪罪他們,依然對父母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舜的這種寬仁孝友的品德十分受儒家的推崇,所以他的人格形象被認為是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範仲淹(989-1052)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一位厚德載物的君子。他少時家貧,卻從不抱怨環境的艱苦;功成名就後熱心執政,寬以待人,並樂於提拔青年,名將狄青就是經範仲淹的舉薦而被朝廷重用的;變法失敗後,他被撤職調離,卻依然憂國憂民,在嶽陽樓上留下了爭光日月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正是對中國士人情懷的完美闡釋,也是範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範仲淹勤奮、正直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國人;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品格也成為中華民族品德的代表。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劉德是漢景帝的第三子,封在河間(今河北河間縣)為河間王,死後諡獻,所以稱“河間獻王”。劉德酷愛藏書,從民間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並細心地加以整理。他腳踏實地、刻苦鑽研書中的學問,獲得了很多人的讚譽。因此,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了“傳”,並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讚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後,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從此,實事求是成為中華民族讚譽的美德。
我國古代把實事求是精神作為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治學、治史的座右銘。從古至今,有許多學者都積極倡導“實事求是”的態度,如聖人孔子、理學家朱熹以及物理學家丁肇中等。孔子曾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來教育弟子,認為求知貴在務實,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求知最可貴的態度。朱熹一生熱心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教育學子要“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這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在麵對學生的提問時,對不懂的問題都謙虛地表示不知道,這種做人的謙遜和治學的嚴謹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實事求是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國有許多高校及學術機構都以“實事求是”作為校訓,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及嶽麓書院等。
知識鏈接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認為,最善者的品行,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和平共處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從古至今都把和平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親仁善鄰”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出自《左傳》,意思是與鄰者親近、與鄰邦友好。《左傳·隱公六年》記載:五月庚申,鄭伯侵陳,大獲。往歲,鄭伯請成於陳,陳侯不許。五父諫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五月,鄭莊公攻打陳國,獲得全勝。前年,鄭莊公向陳桓公求和,陳桓公沒有應許。當時陳五父勸諫說:“親近善人,友睦鄰國,是國家最寶貴的方略。您還是答應鄭國的求和為好。”今天看來,陳五父在當時就意識到睦鄰友好是治國的重要方略,其思想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我國曆史上關於睦鄰友好的事例有很多,如文成公主入藏、昭君出塞等。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國力強盛,政治穩定。為維護邊疆的和平,唐太宗將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王鬆讚幹布的妻子。文成公主給西藏帶去了經卷、紡織技術、醫療器械以及多種穀物和種子,並主持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響下,漢族的碾磨、紡織、陶器、造紙、釀酒等工藝陸續傳到吐蕃;她帶來的詩文、農書、佛經、史書、醫典、曆法等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加強了漢藏兩族的和平友好關係。文成公主逝世後,吐蕃王朝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至今,拉薩仍然保存著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
昭君出塞是曆史上著名的故事。漢宣帝時,國力很強盛。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他曾兩次進長安入朝,請求同西漢結好,並向漢宣帝提出和親的請求。漢宣帝駕崩後,元帝即位,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再次來到長安,請求和親。元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將宮女王嬙(王昭君)嫁給他。昭君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女子,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裏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於的妻子。在塞外的幾十年生活中,昭君一麵勸諫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和匈奴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自此,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以民為先
中華民族十分注重以民為先的思想。《禮記·大學》裏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意思是說,人民擁護的我們就擁護,人民反對的我們就反對。從古至今,許多偉大的人物身上都體現出了以民為先這種可貴的精神。
以民為先精神的典範人物首推大禹。據說大禹在黃河治水時,與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他每天拿著鍬,帶頭挖土、挑土,他的雙腳因為長年泡在水裏腳跟都爛了,隻能拄著棍子走。然而,為了讓百姓不再受黃河泛濫之苦,他依然堅持每天勞作。大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開始為治水而到處奔波。有一次,他的妻子生病了,大禹沒進家去看望。當他得知妻子懷孕了,十分掛念她。但考慮到百姓更需要他,所以還是沒有回家看望妻子。後來,他的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大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強忍著沒有進去探望。這就是著名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