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華民族精神(3 / 3)

一代名君唐太宗也是以民為先的代表人物。他深深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為政其間,時刻提醒自己民重君輕,親自督導下層官員愛戴百姓。唐太宗親政辦案,親曆親為,糾正了許多冤案,使許多百姓沉冤昭雪。同時,他鼓勵官員大膽諫言,十分欣賞敢於直言進諫的魏征。在他統治其間,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麵。

知識鏈接

唐朝最有名的諫丞叫魏征,他為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多次頂撞唐太宗。魏征死後,唐太宗十分悲痛。說出了千古傳誦的名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今魏征歿,朕失一明鏡也!”

團結友愛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人心齊,泰山移”。 意思是說,隻要人們齊心合力,共同努力,就能移動泰山。這句話旨在告訴人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隻有團結的力量最大。是的,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一貫提倡的傳統美德。《易經》中的“二人同心,其力斷金”、《孟子》中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中的“民齊者強”都是對團結友愛精神的闡釋。

關於團結精神,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打仗,兩國的人民都將對方視為仇人。有一次,有幾個吳國人和越國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剛開的時候,他們在船上互相瞪著對方,一副要打架的樣子。但是船開到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風雨,眼見船就要被打翻了,情況十分危急。這時,吳國人和越國人顧不得彼此的仇恨,紛紛互相救助,並且合力穩定船身,終於逃過這場天災,順利地到達對岸。《孫子·九地》對這個故事也有記載:“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這正是成語“同舟共濟”的由來。

幾千年來,團結友愛精神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中華民族才逐漸壯大起來。在現代,華夏兒女更是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戰勝了許多困難。無論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還是2003年的“非典”時期,抑或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體現了中華兒女團結一心、眾誌成城的精神。抗洪救災的英雄子弟兵李向群,衝鋒在前的白衣天使葉欣,日夜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的警察蔣敏……都給世人留下了無數難忘的記憶。中華兒女在危難關頭體現出的團結精神震驚了世界,讓世人重新認識了擁有恢宏五千年曆史的大中國。

勤勞勇敢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原始的洪荒,我們的祖先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奮務實,勇於探索。所以,文明的曙光才出現在華夏沃土上。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的身上充分體現出勤勞勇敢的精神。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人們分不清哪些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不可以食用的,往往誤食而死。神農氏把百姓的疾苦看在眼裏,決定身先士卒,嚐遍百草,以解百姓之苦。他從家鄉隨州曆山出發,走了整整49天,來到一座大山腳下。他曆經艱辛,終於爬到了山頂。山上有許多奇花異草,但是也有豺狼虎豹不斷侵襲他。神農氏依然沒有退卻,他一邊在山上嚐著各種藥草,一邊抵禦猛獸的侵襲。每品嚐一種,他就詳細地把這種藥草的形狀、顏色、性質記錄下來。神農氏嚐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嚐,他嚐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嚐出了365種草藥,寫成了《神農本草經》,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唐代詩人韓愈在《進學解》中說“業精於勤,荒於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業的精深在於勤奮,而荒廢在於貪玩。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依靠勤奮成就了事業。戰國時期的蘇秦最初由於學識淺薄,跑了許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後來他下決心發奮讀書,有時讀書讀到深夜,疲倦至極的時候,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去,以此驅趕睡意,後來終於成為著名的政治家。漢代的孫敬也是一位勤奮好學之人。為了刻苦學習,他把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梁上,另一頭係在自己的頭發上。這樣,每當想打瞌睡時,隻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發,他自然就會驚醒,繼續學習。孫敬後來成為一名博古通今的大學問家。

知識鏈接

《神農本草經》又稱為《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係統總結,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全書分3卷,共記載了365種藥,分上、中、下3品,文字簡練古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開放精神

開放精神是一種具有進步意義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一貫提倡的民族精神。在曆史上,總有一些冒著極大風險、大膽改革的人,他們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著實讓後人敬佩。

說到對外開放,就不能不提到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解西域各國的情況,兩度派使者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的絲綢,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最終來到中亞、西亞,訪問了西域的許多國家。而且,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從此,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趨頻繁。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帶到中國內地。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鄭和下西洋也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壯舉。明成祖在位時,中國沿海一些大都市發展得十分繁榮,而且造船業和航海技術高度發達,於是他為了宣揚明朝國威,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係,擴大海外貿易,先後多次命鄭和率領龐大船隊,出使“西洋”諸國。1405年是鄭和第一次航海,他帶領著萬餘人的使團訪問了一些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包括爪哇、舊港(印尼巨港)、蘇門答臘、錫蘭山(斯裏蘭卡)、古裏(印度科澤科德)等國。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就先宣讀明成祖的詔書,並且還將隨船帶去的禮物送給那些國家。被訪問的大部分國家態度也很友好,都熱情地接待了鄭和一行人。到了1430年,鄭和一共進行了7次遠航,共到達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的一次還到達了東非海岸。鄭和的航海活動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