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指那些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日子。節日和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們精神寄托的重要體現。我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這些節日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淵源,都與中國的曆史和文化密切相關。今天,當我們在慶祝這些傳統節日時,依然保持著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
春節
春節是中國民間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大約有三四千年的曆史了。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漢族和滿、蒙古、瑤等十幾個少數民族都把這一天視為新的一年的開始。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曆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
在古代,把正月初一叫“年”,又稱元旦、元日、元朔,所以,民間把過春節叫做“過年”“過大年”,這種稱法一直流傳下來。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許多種說法,但普遍的說法認為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即祭神祭祖的活動。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
“春節”這個名稱,是20世紀以後才有的。1911年辛亥革命後,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決定用公曆紀年,公曆1月1日為元旦。為與傳統的元旦相區別,民國政府曾提出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夏節、秋節、冬節沒有確定下來,“春節”被認可了;但人們仍習慣稱之為“過年”或“陰曆年”。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采用公曆紀年,正式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從前一年的臘月就開始忙碌起來,以歡樂興奮的心情購買各種年貨,做新衣服,打掃房屋,做各項過年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除夕夜晚,一般要進行“守夜”。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通宵不眠,吃年飯,喝春酒,放鞭炮,包餃子……共享天倫之樂。年夜飯上一定少不了一道菜,就是魚。因為“魚”和“餘”諧音,象征“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初一這一天,各家都貼春聯,掛年畫,張燈結彩,吃餃子……然後相互拜年,走親戚,逛廟會,看各種文藝表演。過年的氣氛一直要延續到元宵節前。進入現代社會後,春節的傳統習俗有所減弱,卻又增加了新的內容,如到餐館聚餐,外出旅遊等。總之,在春節節日期間,人們盡情歡樂,是一年中最悠閑的日子。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都城長安就盛行吃餃子。不過那時俗稱“角子”,後來又有過“偃月形餛飩”“扁食”“角角”等隨時代不同而相異的叫法,直到明、清時代,才改稱“餃子”,並一直延續至今。在我國北方,餃子是過年必備和必吃的食品,正月初一幾乎家家都要吃餃子。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餃子餃子,交在子時”,取其辭舊迎新之意,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此外,春節還有吃湯圓和年糕的習俗。湯圓的“圓”有“團團圓圓”之意,年糕與“年高”諧音,所以是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
知識鏈接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芹菜,象征著勤勤懇懇;皖中、皖南一帶餐桌上必有鰱魚,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春節後又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據考證,元宵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存在了。元宵節,古稱“上元節”“元夕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裏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關於元宵節的來曆,有一個著名的曆史傳說。據說漢朝在呂後死後,諸臣在正月十五平定了妄圖篡權的“諸呂之亂”。漢文帝劉恒即位後,每到這一天夜晚,都要微服出宮,與民同樂,後來就把這一天定為元宵節。“元”即元月、正月,“宵”即“夜”。因為這天夜晚,有燃燈祭祀的習俗,所以民間也稱之為“燈節”。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元宵節。每逢節日來臨,街道上張燈結彩,集市中熱鬧非凡,人們爭相出來賞燈、遊園。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元宵節的盛況。到了唐代,元宵節的慶祝活動更是盛況空前,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開元盛世時期,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而且連續張燈三天,極為壯觀。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曆朝曆代留下了許多關於元宵節的詩詞,如唐代詩人蘇味道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元代詩人元好問的“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等,至今廣為傳誦。
元宵節吃“元宵”,是這個節日的最主要特征。“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是由來已久。在宋代,民間就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做“浮元子”,後來改稱“元宵”。因為元宵的味道甜軟可口,又象征著團圓美滿,所以一直流傳至今。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元宵製作方法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再以糯米粉包裹而成。
除了吃元宵之外,人們還要舉辦燈會,猜燈謎,耍龍燈活動。春節過後,人們便開始動手紮花燈,到元宵節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掛上燈籠,小孩子提燈遊玩,街市上舉辦燈會,滿城火紅一片,令人陶醉。謎語是漢語中獨特的文娛形式,用比喻、暗示、描述、拆合等方式寫出謎麵,供人猜測,大約在南宋時期,人們把謎麵寫在元宵節的彩燈上讓大家猜,後來就形成了猜燈謎的傳統。這種文字遊戲,不但妙趣橫生,而且益智動腦,深受人們歡迎。
此外,民間還有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送孩兒燈、走百病等。其中,舞龍、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據考證,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表演時,鑼鼓喧天,活靈活現,氣勢非凡。
知識鏈接
元宵節也被看做是中國的“情人節”。古代的封建社會不允許年輕女孩出外自由活動,但是在元宵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所以,元宵節給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交誼的機會,以選擇自己心儀的對象。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的正是如此吧。
打春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也稱為“咬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農諺有“春打六九頭”“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說,從冬至開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過後,就是打春了。
關於“打春”二字的由來,民間普遍認為,這一說法最早來自皇宮。傳說在立春這一天,皇宮內外都要把它當做節日來隆重地慶祝一番,並把皇宮門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為什麼要將春牛打碎呢?《京都風俗誌》中這樣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那時,將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們紛紛地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之為吉祥的象征。從此,每逢打春之日來臨,農民就要開始勞作了。至今,在一些農村,每當打春時,都會有人手敲著小鑼鼓,唱著迎春的讚詞,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以求五穀豐登。
為打春舉行紀念活動的曆史很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據文獻記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就是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裏之郊迎春,祈求豐收。之所以到東郊去迎春,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打春的儀式一直承襲下來,但是到了宋代,地點有所改變。宋代的《夢粱錄》中曾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演變成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清人所著的《清嘉錄》指出,立春祭祀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民間在打春日有吃春餅、春卷、蘿卜、薑、蔥、麵餅的風俗,意為“咬春”;女孩子們要剪“春雞”、製作“春娃”佩戴在身上,寓意五穀豐登,一年吉祥。
寒食節
寒食節也叫做“禁煙節”“冷節”“百五節”等,一般是在農曆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日或者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節曆史悠久,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據說,寒食節起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的介子推而設立的。晉國公子重耳流亡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後,想重用介子推,然而介子推無意仕途,隱退在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肯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從此,寒食節曆經各朝代延續至今。
每逢寒食節,人們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表示對介子推的追懷之意。除此之外,寒食節的習俗還有祭祖、郊遊、鬥雞、蕩秋千、插柳、踏青、賞花、詠詩等。曆史上留下了不少關於寒食節的詩句,僅《全唐詩》就有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餘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餘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其中以唐代韓翃的《寒食》流傳最廣,“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的詩句早已膾炙人口。
知識鏈接
立春那天,吃春餅叫“咬春”;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也要吃春餅,叫“吃龍鱗”。這兩種風俗都象征著把握春天,享受春天帶來的福氣。春餅是一種烙得很薄的麵餅,吃起來有韌性,裏麵可以卷各種素菜,肉菜可以是切成絲的熏大肚、鬆仁小肚等,吃起來十分可口。
清明節
“清明”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因為清明前後,天氣轉暖,風和日麗,春天氣息最濃,所以古人把這一天定為節日。清明節是一年中頗受重視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民間自古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諺語。並且,清明節期間春光明媚,草木蔥翠,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節踏青的習俗。所以,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踏青不僅可以讓人們享受春光,也可以增加人們的生活情趣。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再現了古代清明節的盛況。
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人們在這一天為去世的親人祭掃墳墓,寄托懷念之情,這一古老的傳統一直沿襲到今天。在古代,人們掃墓時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上幾抔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柳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到了現代,掃墓的程序已經不那麼複雜了。但是,清掃和祭祀的程序必不可少。並且,大部分人會有組織、有秩序地來到烈士陵園,為革命先烈掃墓,以示追思之情。
除掃墓、踏青之外,清明節還有一些有趣的習俗,如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植樹、放風箏等。蕩秋千這一習俗在古代頗受歡迎,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還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蹴鞠相當於今天的足球,相傳它是由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後來演變為清明節的一種習俗。馬球也是古人非常喜歡的一種運動,在唐代時頗為盛行,尤其受到皇家的喜愛,可以培養人們的勇敢及團結合作的精神。清明節前後,雨量豐沛,溫度適宜,特別適於種植樹苗,所以自古以來,清明節就有種樹的習俗。放風箏也是古人十分喜愛的活動,而且寄托著人們的美好願望。古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風箏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