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傳統節日(2 / 3)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麵,中國各地不盡相同。因為清明節在寒食節的第二天,所以很多地方的飲食還帶有寒食節的色彩。比如,在山東一帶,即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這樣可以防止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上海人過清明節有吃青團的風俗,這是當時最具有特色的清明節節令食品。其做法是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好的青團色澤青綠,清新撲鼻。在浙江溫州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湖州一帶則吃粽子,並把粽子作為上墳的祭品。

曆代留下了眾多關於清明節的詩詞,最著名的莫過於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知識鏈接

據說清明節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楊柳有旺盛的生命力,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寓意著年年都有好收成。還有人認為,楊柳有避邪的功用,可以防止鬼的侵擾迫害。所以,人們紛紛插柳避邪。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是“初”“開始”的意思。在農曆中,五月為“午月”,古人又常把“五日”寫成“午日”。因此初五就可稱為“端午”。午月午日,又叫“重午”。因此端午節又叫“重午節”“端陽節”等。

端午節迄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曆史,關於它的起源,說法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一種是從中國古代的“龍子節”演變而來。龍是中華民族的崇拜物,祖先早就有祭祀龍的盛大活動,以五月五日最為隆重,舉行賽龍舟、祭龍神,是不可少的活動。另一種說法是為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在民間,第二種說法更為普遍。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出身於楚國的貴族。起初他頗受楚懷王的信任,被任命為高官,他主張改良內政,聯齊抗秦。但楚懷王由於受到小人的唆使,漸漸疏遠屈原。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在秦國,屈原被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國攻下楚國國都,屈原對楚國的前途感到絕望,於同年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賽、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在飲食、佩戴飾物、活動等方麵都有一些特別的習俗。在飲食方麵,端午節的食物主要是粽子。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我國南北方粽子的式樣、品種各不相同。從餡料上來看,北方多以紅棗為餡料;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以浙江嘉興的粽子最為著名。雄黃酒也是端午節必備的飲食,民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古人認為,雄黃可以殺百毒、避百邪,所以端午節要喝雄黃酒避邪。此外,還有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俗稱“畫額”,通常是在額頭畫一個“王”字,以避邪消災。現代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不宜過多飲用。

在飾物方麵,端午節有佩戴長命縷、香包的習俗。長命縷也稱長壽線,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可以佩戴在脖頸上,也可以戴在手臂上,或掛在門首、床帳等處,民間認為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香包也叫香袋、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香包內裝有各種香料,如白芷、川芎、芩草、甘鬆等,佩戴在胸前,香氣撲鼻。香包的外形多種多樣,老年人喜歡佩戴梅花、菊花、桃子的,象征著延年益壽;青年人喜歡佩戴並蒂蓮、娃娃騎魚的,象征著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多佩戴十二生肖類的,象征著平安吉祥。發展到今天,香包的製作工藝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品。

龍舟比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龍舟的船身比較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龍舟的大小不一,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比賽前,先要請龍、祭神,然後正式比賽。比賽的場麵十分熱烈,岸邊鑼鼓喧天,歡聲雷動;賽場龍舟競渡,誌氣高昂。近年,龍舟比賽的規模不斷擴大,吸引了各國健兒。

知識鏈接

在屋簷下懸掛艾草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端午節時,人們采摘艾草紮成虎形,稱為艾虎,用以鎮祟避邪、保佑安寧。現代醫學證明,艾草是重要的藥用植物,尤其是五月的艾草艾油含量最多。

七夕節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女兒節”。據考證,七夕節起源於漢代,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目前已知的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關於七夕節的來曆,民間普遍認為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隻有一頭老牛與他相伴。後來,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與天上的織女結親,婚後夫妻恩愛,生有一子一女,十分幸福。老牛臨死時,囑咐牛郎把它的皮剝下來,以便危急之用,牛郎含淚答應。當王母娘娘得知牛郎和織女成親的事後,勃然大怒,命令天神把織女抓回天庭。天神抓走了織女,牛郎急忙披上牛皮,擔了一雙兒女去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便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銀河立刻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隻能隔河與織女相望。後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為牛郎和織女的真情所感動,允許他們每年七月初七在天河會麵。每逢這一天,千萬隻喜鵲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所以,也有人認為七夕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七夕節這一天,古代要舉行拜天河、拜織女活動。拜織女活動通常是由五六個婦女聯合舉行的。節日當晚,她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有茶、酒、水果等祭品。大家一起焚香禮拜後,就圍坐在桌前,一麵吃茶點,一麵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通常玩到半夜活動才結束。此外,婦女們還要舉行穿針引線的比賽,即“乞巧”,看誰的針線活最好。有些地方要在這一天中午,把縫衣針放在盛水的碗裏,看看針浮在水麵的投影形狀如何,如果投影奇特好看,便說明織女給了她靈巧的針。還有一些地區為了感謝老牛的犧牲精神,有為牛慶生的習俗,又叫“賀牛生日”。這一天,兒童會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把牛打扮得漂漂亮亮,並且讓牛停工一天。

七夕節的特色食品主要是巧果。巧果又稱“乞巧果子”,在宋朝時街市上已有巧果出售。巧果的款式很多,主要的材料是麵料、油和糖,其具體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再做成各種形狀,入油炸至金黃即成。心靈手巧的女子可以製成多種花瓣狀的巧果,非常賞心悅目。七夕節的瓜果也是多種多樣,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麵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爭相為這美妙的節日吟詩作詞,關於七夕節的詩詞不勝枚舉。蕭統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杜甫的“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杜牧的“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都是流傳至今的佳句。詞中以秦觀的《鵲橋仙》最為著名,詞末的兩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知打動了多少戀愛中的男女。

知識鏈接

七夕節還有拜魁星的習俗。魁星就是魁鬥星,為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也稱魁首,主管考運。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民間認為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中元節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每到中元節,人們要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並焚燒大量的紙錢,以表示對祖先的哀思。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道教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這就是著名的“三元”。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中元節時,一些道觀如火神廟、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通常要舉辦“祈福吉祥道場”。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佛教把農曆七月十五稱為“盂蘭盆節”,關於“盂蘭盆節”的命名,有一個流傳久遠的傳說,即目蓮救母。據《大藏經》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曆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內心十分痛苦,就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所感動,為其念《盂蘭盆經》。目蓮按照指示,於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由於佛道兩教要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宗教活動,超度亡魂。傳到民間,人們又叫它“鬼節”。古代的中元節除了宗教儀式外,民間還有燒法船、放河燈的習俗,十分熱鬧。放河燈,是用油紙做成荷花形狀,內安小蠟燭,或用瓜皮、木片等物做成燈形放入河湖之中,任其飄流,河麵上萬盞燈火如群星點點,引得眾人爭相觀看。還有一些兒童,用荷葉做成荷葉燈,還有蒿子燈等,在街上玩耍。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地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竟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因為地域不同,我國各地的中元節慶祝活動也各不相同。閩南人的習俗是在每一件供品上插上一炷香與三角彩色紙旗,旗上以毛筆書寫“慶讚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等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且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普度公。晉南地區習慣用紙做燈,焚燒於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一般是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晉北地區的中元節供品一般是圓形的饃饃,中間點一個紅點。擺完供,燒完紙,回家時要從地裏挽幾棵穀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立置窗前,供奉麵人一尊。節後將穀子和麻移置房頂,根朝裏,穀穗露在外麵,稱為“揀麻穀”。民間認為這樣可以保佑五穀豐登。

中元節期間,許多地方都要舉行麵塑活動,俗稱蒸“花饃”,即用麵捏出各種各樣的造型,如花草鳥獸、瓜果梨桃等。花饃蒸熟後,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送給晚輩的花饃要捏成羊形,稱為麵羊,取羊羔跪乳之意,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形,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形,稱為麵魚,意喻連年有餘。

知識鏈接

中元節時,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即將供品撒進田地,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這樣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並將麻、穀懸掛於門首。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據考證,“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所以稱為“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所以中秋節也被稱為“仲秋節”。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時,中秋節開始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今天,它已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曆來受到人們的重視,除了漢族以外,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有過中秋節的習俗,如壯族、蒙古族、苗族等。在民間,人們把中秋節視為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叫它“團圓節”。全家人在皎潔的月光下,一起賞月,盡享天倫之樂。舊時還有拜月的習俗,但僅限於女性,希望能夠“貌似嫦娥,麵如皓月”。祭月後,要飲團圓酒,吃月餅,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祭月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活動。當月亮升起的時候,人們在庭院中設案,供上月餅,瓜果以及蘿卜、藕、鮮花等和美酒。在進行一番祈禱祝願後,人們一起分食月餅和瓜果,親朋之間還相互贈送。在皎潔清亮的月光下,心中不由得升起喜悅開朗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