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還有許多遊戲活動,如玩花燈、舞火龍等。中秋節的花燈不像元宵節花燈的規模那麼大,主要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這可能是關於中秋花燈最早的記載了。今天的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主要是廣東、廣西一帶。廣東的佛山花燈馳名中外,不僅款式繁多,而且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尤其是鳥獸花樹燈最令人讚歎。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米左右,通常由幾十人到幾百人共同舞動,配以威風的鑼鼓,十分壯觀。
月餅是中秋節最具特色的食品。月餅又叫做宮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月餅也就逐漸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今天,中秋節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月餅的種類繁多,風味各異,以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最為著名。這四種月餅都具有悠久的曆史,選料講究,做工精細,綿軟不膩,廣受讚譽。
中國古代的中秋節是十分清雅的,人們在宴會後對月吟詩,把酒聯歡,充滿了詩情畫意,曆朝曆代留下了許多和中秋節相關的文學作品及神話傳說。著名的詩作佳句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樸的“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等。詞作則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為著名,詞末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已成為千古絕唱。著名的神話傳說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玄宗漫遊月宮等,這些神話傳說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想象和願望,因此代代相傳。
知識鏈接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方向。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重陽節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中國古代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為月日同九,所以叫重陽,或重九。
重陽節起源很早,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就有“集重陽人帝宮兮”的詩句。漢代的重陽節已很隆重,唐朝正式定為節日。重陽節正值秋高氣爽、天地開闊的時節,所以野遊、登高是這個節日的重要活動,人們可以在這一天盡情領略天地的廣遠和自然的風光。“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雲”,心情豁然開朗。此外,重陽節登高遠望還可以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所以,這個習俗一直傳到當今,頗受人們歡迎。
在古代,還有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藥用植物,《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消災。在唐代時就很盛行重陽節插茱萸,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茱萸一般插在頭上或佩戴手臂上,也有做成香袋佩帶在身上的。重陽節賞菊花也是令人神往的一項活動。秋天盛開的菊花高潔清雅,或金黃,或淡白,有“隱君子”之稱,正與重陽節的宗旨相合。唐代時重陽節賞菊花就很盛行,王勃有詩雲:“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此外,人們還在頭上插上菊花或者把菊花貼在門窗上,用以消除災病。今天,重陽節期間,人們雖然不在頭上插菊花了,但賞菊花的習俗依然風行,各大公園會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重陽節的特色飲食主要是菊花酒和重陽糕。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我國釀製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古時的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造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入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重陽糕的種類繁多,製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基本上以江米為原料,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幹果,還有一些夾有蜜餞,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等。因為“糕”與“高”諧音,吃糕象征著吉祥,因而重陽糕倍受人們的青睞。
到了現代社會,重陽節又被賦予“敬老”的含義。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重陽節,各地都會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並且為老年人送上禮品。探望和關心老年人和長輩已成重陽節的新習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關於重陽節,古代有許多文學作品流傳下來,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最膾炙人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外,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也很著名,“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毛澤東的《采桑子·重陽》也是一首關於重陽的佳作:“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悲秋”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傳統主題,前人以重陽為題材的詩詞往往帶有淒清、肅殺的氛圍;而毛主席的這首詞氣勢恢宏、極富哲理,顯得別具一格。
知識鏈接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可能起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裏,要前往山上遊玩,祈求山神的保佑。
冬至
冬至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大致在農曆十一月中旬(公曆12月下旬)。根據周朝的典籍記載,民間在冬至日要到郊外舉行祭天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農曆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農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可以說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的。唐宋時期,冬至節頗為盛行,並且一直沿襲到今天。
冬至在節氣上意味著入九,冬至一到,天氣變得十分寒冷,表明冬天正式開始。古人十分重視冬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所以在中國北方,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通過一些活動,作好過冬的準備。在食品方麵,過冬至通常以“熱”食為主,如燉肉、包餃子、吃餛飩等。民間早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冬至這一天,一家人圍著火爐,包餃子,煮餛飩,吃著香噴噴的豬肉羊肉,熱氣騰騰,感到十分溫暖。在南方,有冬至蒸汽糕的習俗。
俗話說:“冬至進補,春天打虎”。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冬至進補的習俗,以食牛肉、羊肉等食物為主,這些食物都具有祛寒、暖胃的功效,十分適宜在冬至食用。
臘八節
在舊時進入農曆臘月(十二月),人們便開始籌備“過年了”,過臘八節是第一個高潮,也可以說臘八節是過春節的序幕。把十二月叫“臘月”,在周代就成了習慣。古代,“臘”與“獵”同為一義,表示打獵獲取禽獸來祭祀天地祖宗。臘八,據說是指要祭祀的八種神:先嗇神、郵表畦神、司嗇神、農神、水庸神、貓虎神、坊神、昆蟲神。漢代以前,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漢代以後,把祭日定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而第一年的祭日正好是臘月初八;後來,就習慣在臘月初八這一天行祭了。也有的說,臘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為討吉利,便把這兩個日子合在一起。
臘八節喝臘八粥,是流傳很久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各種米豆加上棗、花生、栗子、核桃仁、蓮子、百合等熬製而成的,吃的時候加入糖,香甜可口,人人喜愛。民間認為,喝臘八粥有慶豐收、求吉祥、驅瘟疫的含義。這個習俗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是來源於佛教的供品之物;一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時貧困,掏鼠洞的雜米,熬成粥吃,後當了皇帝叫人如法熬製。這種說法不夠準確,因為喝臘八粥的風俗已有一千多年曆史,這比朱元璋的時代要早。
祭灶節
農曆臘月二十三,在舊時是非常熱鬧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各家各戶要把灶神送回天上,向天神報告人間之事。人們要買來糖果祭灶,把貼在灶台牆上的灶王像揭下來,連同剪好的紙和草料一起焚燒,請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祭灶的供品主要是糖瓜、關東糖、花生芝麻糖等。糖瓜和關東糖是用麥芽糖做的,白色,吃起來有些粘牙,但味道獨特。
臘月二十三又叫“小年”。因為從這一天起,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心情激動準備過“大年”。這些準備包括采購年貨,打掃房間,糊窗戶,做新衣服,做各種過年食品,如饅頭、年糕等。從二十三日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要做的事。如“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貼福字,大年三十守舊歲。”
知識鏈接
在我國古代人們信奉的眾多神靈中,灶神在民間的地位是最高的。灶神又稱灶王、灶王爺、灶君,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至於灶神是誰,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搏頰。”
除夕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它是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的前一天晚上。除夕也被稱為年三十,因為它通常在農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
古代人怎麼過除夕?《萬曆嘉興府誌》這樣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碨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謂之守歲。”到了現代,有許多程序已被簡化了,但貼春聯、貼福字、吃年夜飯、放爆竹、守歲一直是除夕的重要習俗。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大紅福字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很多人還喜歡把“福”字倒過來貼,寓意著“福到了”;還有一些城鄉有貼年畫的習俗,最常見的年畫有“五穀豐登”“鯉魚跳龍門”“迎春接福”“六畜興旺”等。年畫為千家萬戶增添了許多歡樂、喜慶的氛圍,也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我國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是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這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享譽海內外。在河北、山東、陝西的一些地區,人們還喜歡剪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寄托著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在熱鬧的除夕夜,爆竹是必不可少的。爆竹也稱做“炮仗”“鞭炮”。放爆竹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古人認為爆竹的劈啪聲可以消災避邪,給人們帶來吉利。火藥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的人們就已經研製了許多種類的爆竹。發展到今天,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漸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
守歲也叫“熬年”,也就是人們在除夕夜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守歲的習俗既有對逝去的歲月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的,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時,燈火通宵不息,寓意著新的一年前途一片光明。當12點的鍾聲一敲過,新的一年就到來了。這時,長輩們往往要給兒孫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這也寄托了長輩的一種美好願望,希望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除夕的年夜飯對中國家庭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一家團圓。相傳在古代,監獄的囚犯也要在除夕夜與家人吃年夜飯,可見年夜飯有多重要。現在,每到除夕,離家在外的人不管離家有多遠,都要曆經千辛萬苦,趕回家與家人吃年夜飯,為的就是個團團圓圓。一家人圍桌而坐,共同歡飲,盡享天倫之樂。除夕的特色飲食南北方各不相同,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在古代,人們通常在吃年夜飯時看大戲,如今,很多家庭都是邊看春節聯歡晚會,邊吃年夜飯,使年夜飯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除夕是中國人的日子,除夕之夜是一年中最熱鬧、絢麗的夜晚,它給中國人帶來了多少美好的回憶,即使到白頭也都能記得。
知識鏈接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說鬼、死、殺等字眼,這被看做是不吉的象征;忌打碎杯盤碗碟,如果打碎了,人們要說一句“歲歲(碎碎)平安”;忌潑汙水、忌惡聲謾語等。這些禁忌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凶、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