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到教育管理和學校管理中,為何近年來國家下發的禁令難以得到有效執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教育者(家長)在教育部門和學校麵前處於弱勢。如果學校出台任何有關學生權益的規定都必須事先聽取家長的意見、得到家長的同意,那麼,被自願的“捐資助學費”這類亂收費項目是不可能出台的。為此,在中小學應推進民主管理,建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監督、評價的現代學校製度。2012年2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關於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力主推動中小學、幼兒園成立家長委員會。文件指出,家長委員會可以參與學校管理,對學校工作計劃和重要決策,特別是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要向家長通報學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準備采取的重要舉措,聽取並轉達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向學校及時反映家長的意願,聽取並轉達學校對家長的希望和要求。如果中小學幼兒園能建立真正發揮作用的家長委員會,擇校亂收費問題不難得到有效治理。
總之,對於擇校亂收費的治理,應該明晰哪些是製度問題、哪些是法律問題、哪些是道德問題,三管齊下,共同治理。如果不分清楚上述這些問題,不明晰政府的責任和學校、受教育者(家長)的權利,在原有的製度框架之下治理擇校亂收費,有可能會越治理越亂,讓製度、法律、道德糾纏不清。這會敗壞教育的形象,同時也損害受教育者的具體利益。
補償公平——消除特權
數據: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將2012年麵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1萬名重點高校招生計劃增至3萬名,招生區域包括所有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招生高校覆蓋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屬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全國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18.5萬個名額由東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數據來源:2013年5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
推進教育發展和改革。啟動教育扶貧工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00萬孩子。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貼,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上年增長8.5%。
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繼續加大教育資源向中西部和農村傾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麵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使更多農家子弟有升學機會。加強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兒童營養狀況。
(數據來源: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
▲給更多學生免費教育機會
據《中國青年報》2012年9月24日報道,位於陝、晉、蒙交界地帶的府穀縣於2010年啟動12年免費教育,把免費教育的受惠麵擴大到全縣普通高中、職中學生,不僅免收所有高中、職中生的學費、雜費和課本費,還繼續對全縣寄宿生給予蛋奶補貼。一年後,府穀縣又將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的受惠範圍,正式實行15年免費教育政策。
或許在不少人看來,府穀縣推行15年免費教育是因為該縣比較富裕——2011年,府穀縣域經濟總值達到407億元,綜合實力躍居陝西省首位、西部第6位、全國第69位。可是,與府穀縣的財政實力相比,全國很多發達地區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些地區卻沒有實行15年免費教育。而在陝西,除了府穀縣之外,還有一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800元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寧陝,也從2011年開始推行15年免費教育。這表明,當前全國各地其實都有實力推行15年免費教育,而是否推行,關鍵在於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和辦教育理念。
近年來,社會輿論對推行15年免費教育的呼聲高漲,可是,不少地區的政府部門卻在概念上大做文章。比如,對於將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範疇,一些官員就辯稱,不宜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因為義務教育具有強製性、均衡性、公益性等特點,如果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就要強製家長送孩子入園,這就需要修訂《義務教育法》。官員的辯稱,顯然故意將義務教育和免費教育混淆。——如果把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範疇,政府對所有入園學生都實行免費,但卻不強製幼兒接受學前教育,這根本不違反《義務教育法》,也加大了政府對公共教育的保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