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國重點大學的性質,推進高考公平的根本做法是實行重點大學麵向全國的統一自主招生,基本操作方式是:舉行全國統一測試,大學基於統一測試成績進行自主招生。其中,統一測試保障了基本的公平,大學會自主提出對申請者的成績要求;自主招生則一方麵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另一方麵可以通過設置靈活的多元評價指標,校正錄取中因地區教育差異、家庭教育差異所帶來的不公平現象。在美國,大學錄取能成為社會公平的“調節器”,就是因為實行自由申請入學製度。眾多大學在錄取中,會有地區教育因素評價、家庭因素評價,對於那些來自教育薄弱地區、貧困家庭的學生,會有加分評價,換言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來自教育薄弱地區、貧困家庭的學生更受大學青睞。

鑒於我國過去11年試點自主招生存在的問題,不少輿論反對推進自主招生改革,認為自主招生會加劇農村地區、不發達地區的高考不公,因為除了大學舉行的自主招生筆試、麵試會增加學生的負擔,目前大學的麵試考題也偏向於城市考生,另外,自主招生也有潛規則問題,大學的行政治校方式可能會把自主招生變為滋生招生腐敗的溫床。這些擔憂不無道理,可是,我國過去11年推行的自主招生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而是嫁接在計劃集中錄取製度基礎上的偽自主招生——學生參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測試,獲得資格之後還要參加高考集中錄取。這樣的自主招生不但沒有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係,也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而由於學生沒有充分選擇學校的權利,高校既不會在招生中關注學生的權益,也不會在培養中推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學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尤其是學生選擇學校,即一名考生可以自主申請若幹所大學,在獲得多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之後,再根據學校的教育質量、聲譽和提供的教育服務進行選擇。在這樣的自主招生體係中,高校根本不可能再通過玩招生的手段來搶奪生源(目前高校通常以把考試放在同一天來限製學生的考試選擇),而隻能用教育質量、服務吸引生源。更重要的是,如果學生有了選擇學校的權利,其他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評價權也就全部落地,學校的辦學模式也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在這樣的自主招生體係中,推進高考公平,做到招生錄取的透明、公正,也成為學校樹立教育聲譽、吸引學生的手段。那些大搞權勢交易、不尊重公眾利益的學校很快就會被學生拋棄。

推進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不但是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需要,也是擴大教育公平的需要。為此,我們要按照正確的路徑實施真正的改革,而不是在現行製度框架下作換湯不換藥的折騰。如果能實行重點大學麵向全國的統一自主招生,那麼,困擾我國高考的地域不公平問題就會得到根本的治理。

▲讓更多教師看到希望

在一次某門戶網站舉行的教育盛典上,我遇到國家教育部原副部長張天保,他對我說,教育的根本問題其實是教師問題,我國教師待遇低、素質不高的問題不解決,教育很難有根本改觀。而在另一家門戶網站概括的年度教育關鍵詞中,“中國教師工資低”入選年度十大教育關鍵詞之一,這無疑是十分令人沮喪的事。

我國於1993年頒布實施的《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並逐步提高。”然而,直到今年,這一規定在很多地方都沒有得到執行。“中國教師工資低”成為年度教育關鍵詞,折射出《教師法》的尷尬地位。今天我國談論的很多教育問題,說到底都是教師問題。

比如,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其根本原因是合格幼師短缺。根據教育部的數據,我國學前教育師資目前短缺80萬,達到學前教育師資總額的40%。由於缺乏合格幼師,很多幼兒園隻能聘用沒有合格資質的教師,而由於教師本身就沒有合格資質,怎麼向他們提出師德規範的要求?除了教師資源不足外,教師的結構也很不合理,幼兒園的教師絕大多數為女教師,男教師不願意從事幼教工作,即使做了,也很快跳槽離開,原因是:當幼兒教師收入低、社會地位低。

再比如,我國義務教育存在嚴重的地區、城鄉和校際差異,國家曾希望通過教師輪換來縮小校際的差異,可教師輪換卻很難推進,原因在於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師收入也存在很大差距。通常,城區重點學校教師的收入要高於城鎮一般學校教師的收入,鄉村學校教師的收入則最低。於是,我國的教師輪換隻有靠行政強力推動,缺乏可持續性,而行政的強力推動又導致辦學的異化。在一些地方,輪換成為一些行政領導“治”不聽話教師的手段——不聽領導的話,就把他“發配”到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