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內地教育資源
隨著出國留學熱的升溫,“垃圾留學”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加上“洋文憑工廠”事件爆發,防範“垃圾留學”成為被熱議的教育話題。
概括起來,相對於學生素質較高、學校是名校的“精英留學”來說,“垃圾留學”有幾個基本特點:一是一些學生在國內無法進本科,甚至無法進高職高專,想出國留學獲得本科學曆,或者有大學可上;二是一些國內教育中介和海外教育機構看準這一市場需求,降低招生門檻,廣攬生源;三是一些留學生在國外求學期間,由於自我管理能力差,以及有的國外教育機構管理不嚴,造成整個留學生涯基本上就是在混日子,一些留學生在國外幾年,一直混在華人圈中,連語言關也沒過。
“垃圾留學”對學生、家庭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對於“垃圾留學”的發生,普遍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麵原因:其一,家長、學生盲目選擇,沒有對留學作全麵的了解和規劃,受留學機構和境外教育機構蠱惑;其二,對留學中介、境外教育機構在國內的招生的監管不夠,出現“留學欺詐”;其三,我國社會的“學曆情結”,尤其是對“洋學曆”的崇拜,為這一現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以上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也值得教育監管機構、家長、學生反思。但在我看來,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不容忽視,這就是國內教育資源的封閉某種程度上催生了“垃圾留學”。需要注意的是,與選擇境外優質高等教育的優秀學生不同,遭遇“垃圾留學”者,更多追求的是有學可上,但我國高等教育卻沒有給他們提供這種選擇的空間。
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還嚴重匱乏嗎?這在幾年前是成立的,而眼下,我國有一大批進行自考助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倒閉;每年的高考招生中,我國也已有大批高職高專,甚至民辦本科院校招不滿學生。也就是說,我國當前實際上存在高等教育資源閑置,而一些國內考生卻要到國外找學上的問題。導致這一局麵的,有如下原因:
首先,高職高專招生、培養未實行寬進嚴出。我國高職高專的招生目前在大部分省區還實行統一分數線控製,考生沒有達到分數要求,也就無法被錄取。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孩子沒有達到錄取分數要求的家庭,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極有可能送孩子出國留學。假如我國高職高專的招生實行類似國外同層次教育機構的“寬進”模式,這些學生完全有可能選擇在國內讀書。對此,有人擔心高職高專不設招生分數要求會大大降低學生質量,這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是,高職高專是否堅持培養標準,實行“嚴出”。我國高職高專現在有分數限製,學生質量也不高,就是因為沒有執行“嚴出”。國外大多數教育機構實行“寬進”的基本前提是“嚴出”,他們關注的是把好培養關和畢業關,而我國關注的是“進入門檻”。
其次,我國高職高專、民辦本科低人一等。國內一些學生之所以放棄高職高專和民辦本科——統計顯示,在有的實行分階段誌願填報的地區,放棄第二階段誌願填報(主要針對三本和高職高專院校)的考生,占總考生數比例超過10%——而選擇出國留學,除了認為其教育質量不高之外,還因為在我國的教育製度和就業製度中,這類高等教育是“層次”不高、受到歧視的。成人高等教育受冷遇,也是出於這種原因。而出國求學,好歹可拿到一張“洋文憑”,非但不會遭到歧視,還可能得到優待。
再次,我國各類教育缺乏流通的渠道。在英美等國,職業教育、社區學院和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院校和名校之間,是有互通的渠道的。在美國的社區學院求學,可以獲得副學士學位,以社區學院的成績,可以申請到名校讀書(一些社區學院與名校還簽有相關協議),所以社區學院的地位並不低,反而以其申請門檻較低、學費較低而受到歡迎。與之相比,我國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缺乏健全的互通渠道。讀高職高專的學生隻能拿到畢業證書而沒有學位證書,要再讀全日製本科,必須參加專升本考試,即使獲得本科證書、學士學位,如報考研究生,也會被追查當初的專科學曆。這樣的教育管理製度,造成規模達到3000萬的高等教育資源中,隻有30%左右的一本和二本院校資源對於考生來說才是值得追求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