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一聲令下,各地的“狐群狗黨”紛紛跳出來,為他搖旗呐喊,紛紛叫囂:要解散國會,取消《天壇憲章》。10月29日,河南都督張鎮芳通電列舉了《憲法草案》的所謂“謬點”後,攻擊憲法起草委員會“欲蹈專製君主之喜怒用事”,“竟敢訂此暴民專製之憲法”,要求將國會中“凡在國民黨籍者概行開除,或即另行改造,布告各省,嚴行取締,停止國民黨人被選舉權”。同時,“辮子軍”統帥張勳也痛斥憲法草案“荒謬絕倫”,並表示:“勳雖不才,誅鋤叛逆,以身許國,萬死不辭!”
既然有了強大的“民意”作“後盾”,袁世凱也就有恃無恐了。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借口查獲李烈鈞與國民黨議員徐秀鈞等人的往來密電,悍然下令解散國民黨,追繳國民黨籍議員的證書、會章,被牽連的議員多達438人,國會因此無法開會。10日,因為不足法定人數。“憲法起草委員會”也自行宣告解散。《天壇憲章》尚未經國會兩院憲法會議討論,國會本身便遭到破壞。中華民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就這樣被迫夭折了。從此,老袁就再也不必為《天壇憲章》頭痛和擔憂了,他終於可以睡一個“安穩覺”了!
俗話說得好,“一物降一物”,老鼠怕貓,蛇怕打七寸。“釜底抽薪”,抓的就是根本問題,就是決定性因素。《天壇憲章》要想生效,必須要由憲法起草委員會通過,並提交國會兩院憲法會議討論。一旦國會和憲法起草委員會都被迫解散,《天壇憲章》也就真得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隻有流產了。所以,袁世凱真是《天壇憲章》的“克星”。
五、反客為主
“反客為主”,又名“喧賓奪主”。從字麵上講,“反客為主”的“主”是主人,“客”是賓客。如果加以引申,“主”就是統治者、支配者,處於主動地位;“客”是依附者、被統治者、被支配者,處於被動地位。“反客為主”,是處於被動地位的“客”,奪取主導權,代替了原來的“主”,並把原來的“主”變成了“客”,任其隨意擺弄。所以,“反客為主”之計,實際上是一種“奪位術”。
在軍事上。“反客為主”是指在戰爭中要積極努力,設法化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戰爭主動權的策略。在古人看來,“反客為主”多是對於盟友的,經常是假意援助盟友。先站穩腳跟,再步步為營,逐步兼並或控製盟友。
袁世凱對“反客為主”之計理解很深,一個人要善於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局麵為有利局麵,所以,他即使是居於“客”位,既不焦躁,也不氣餒。而是仔細分析形勢,善於“見縫插針”,抓住機會,循序漸進地擴大自己的勢力,最終變“客”為“主”,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1.“空手套白狼”,巧奪慶軍
眾所周知,曆代開國帝王都是靠軍隊起家的。在這一點上,袁世凱也不例外,他一貫把軍隊看成是自己的“第二生命”。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他竟然能夠“空手套白狼”,用智謀巧妙地控製了一支軍隊,從而為自己後來在朝鮮的發跡打下了基矗
早年袁世凱的命運很是坎坷,曾先後在天津、上海等地混跡,非常潦倒。不過,他很喜歡閱讀兵書戰策,每每侃侃而談。他曾對一位好友說:“過去我好奮匹夫之勇,現在學了萬人之敵,才知道好勇鬥狠,實在沒有什麼用處。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以橫行天下”。可是袁世凱當時還是赤子空拳,無兵無將,到哪裏去掌握一支軍隊呢?
經過一番調查,袁世凱把目光轉向了吳長慶的“慶軍”。原來,吳長慶早年就與袁世凱的堂叔袁保慶很有私交,所部慶軍正在山東沿海一帶駐防。1881年10月,經王雁臣的推薦,袁世凱投奔了吳長慶,在他的幕府中做事,並拜名士張謇為老師。不過,袁世凱當是屬於亂世的,並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幕僚。他的野心可大呢,時刻都想把這支軍隊抓到手中,以於成一番事業。
很快袁世凱的機會就來了。原來,19世紀後期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國家也迅速強盛起來。當時日本對外推行“大陸政策”,將侵略的矛頭指向其近鄰朝鮮。1876年日本逼迫朝鮮政府訂立《江華條約》12款,否認大清國對於朝鮮的“宗主權”,表麵上尊重朝鮮為“自主之邦”,與日本有“平等之主權”,實際上強迫朝鮮開放通商口岸、減低關稅,給予領事裁判權,日本的勢力也得以進入朝鮮。
當時,由於日本不法商人壟斷了朝鮮的糧食貿易,把糧食大量運往日本,致使朝鮮士兵無以為食。到1882年夏天,朝鮮政府拖欠士兵的軍餉竟達7個月之久,首都漢城的駐軍一再向政府哀求發餉,也未能如願。到了7月份,朝鮮政府總算同意發放1個月的軍餉,但經手的官吏又暗中攙入許多糠秕、沙石,憤怒的士兵於是殺死倉庫官吏。
為了能趁亂奪取政權,國王李熙的生父大院君李罡應又暗中派人煽動,促使矛盾激化,遂發生了“兵變”。 變兵闖入王宮,欲殺死閔妃,閔妃慌忙化裝逃走。 變兵轉而襲擊日本公使館,殺死日本教官多人,並縱火焚燒公使館,日本公使花房議質趕忙逃往仁川。隨後,大院君當政,排斥閔妃集團。因為這次變亂發生在壬午年,所以朝鮮曆史上稱之為“壬午兵變”。
這時,朝鮮的大臣金允植、魚允中等人正好在天津,急忙向署理直隸總督張樹聲求援,請其出兵幫助朝鮮平定內亂。8月初,清廷派慶軍統領吳長慶率領6個營前往朝鮮,以穩定朝鮮的秩序,抵製日本的侵略。
一聽說“慶軍”要開赴朝鮮,袁世凱就大為興奮,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在國內袁世凱既沒有什麼功名,資曆又太淺,要是論資排輩的話,自己真不知得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受到重用。到朝鮮雖然是去異國他鄉,但也容易建功立業,袁世凱就有機會大出風頭了。
所以,袁世凱在寫給他兄長的信裏說:“弟限於資格,中原難期大用。抵高麗,能握兵權”。他還說,“既建功業,不愁朝王李熙之不我用”。他斷言:“李熙,庸主耳,無能為,奪其政權歸我掌握,猶反手也”。很難相信,這些話能出自一個才24歲的青年之口。袁世凱雖然還很年輕,但他以超人的政治嗅覺認定:發生在異國朝鮮的這場動亂,是自己千載難逢的良機。
在這個問題上,才20出頭的袁世凱就比“慶軍統領”吳長慶看得遠。當時,吳想的隻是去朝鮮平定叛亂,好趕快回國領賞,繼續做他的“統領”,壓根兒就沒想過要在朝鮮“建功立業”!
袁世凱既然打定了“主意”,第二天一早就央求老師張謇:請他在吳長慶麵前多多美言幾句。於是,吳長慶便命他在前敵營務處任職,負責軍需供應和勘察進軍路線。
當時,清朝的軍隊已經是極端腐朽,那些士兵多是臨時征募而來,其中夾雜著不少市井無賴,遊手好閑,不習兵事,軍紀敗壞,燒殺搶掠,時有發生。所以在朝鮮登陸後,士兵們都以為“天高皇帝遠”,所以爭相搶劫朝鮮民宅,使得老百姓人心惶惶,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對於慶軍的紀律敗壞,吳長慶也是大動肝火,但卻束手無策。這時,袁世凱覺得這真是“天賜良機”,便挺身而出,願意擔當整飭軍紀之任。吳長慶大喜,當即頒給他一支令箭,命他全權督查軍紀。
當天夜裏就有當地族長進營稟報:有一批清軍正在搶劫百姓的雞鴨。吳長慶便命人去把袁世凱給叫來,問他為什麼不嚴辦?袁世凱趕來後,當即報告:剛才他在軍營外,已請出吳長慶的令箭,將為首的7個人當眾斬首。
原來,袁世凱接令後當即宣布:凡官兵敢擅入民宅者殺無赦!此外,他還組織了一支“整飭軍風行動隊”,由他親自率領,日夜巡查。剛才那些亂兵從外麵搶劫回來,正被袁世凱給碰上,便當即將他們正法,並撤辦了幾名將領。
這時,旁邊的朝鮮老族長趕忙來到吳長慶麵前,倒身下拜,連連稱頌王師紀律嚴明,表示回去後一定要讓百姓們多準備一些上等食品,以犒勞“義師”。老族長走後,吳長慶拍拍袁世凱的肩膀,稱讚他:“好孩子!你真不愧是將門虎子!”
從此,清軍軍紀肅然,袁世凱也是聲威大振。據《容閹弟子記》記載,有時某些案件,就連吳長慶出麵說情,袁世凱也不予寬宥。所以吳長慶曾對軍中的一些親友說:你們可得小心,千萬不要犯法啊!否則,你們要是落在袁世凱的手裏,他可是絕饒不了你們。
對於年輕的袁世凱,慶軍中的許多老兵雖然是恨得咬牙切齒,但又懾於他手中的那支令箭,敢怒不敢言。當時就有一位幕僚周某悄悄地寫了一首“打油詩”,對袁世凱大加諷刺:
本是中州假秀才,中書借得不須猜。
今朝大展經綸手,殺得七個人頭來。
原來,袁世凱並未中過“秀才”之類的頭銜,但當地人都傳說他是秀才,所以周某才譏諷他是“假秀才”。其實,袁世凱當時的官銜隻是一個小小的“中書科中書”,還是叔父袁保慶給他捐來的。
通過這件事,袁世凱取得了吳長慶的賞識和信任,便命他總理前敵營務處,還將軍中的內務雜事都交給他管理,可以便宜行事。袁世凱既然“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使”,就開始大展拳腳。首先,他將清軍的軍紀、軍容整頓了一遍。然後,他又差人在軍營裏到處張貼告示,公布了各項規章製度。為了控製這支軍隊,他還派出親信,在營房內外明察暗訪,隻要聽見有人發牢騷,就暗暗記下他的名字。第二天,袁世凱就會把他找來審問,搞得大家都以為袁世凱在軍中暗探密布,知道他絕非“等閑之輩”。
當然,袁世凱也知道自己在慶軍中的根基不深,許多人是嘴上不說,心裏不服。於是他在揮舞“大棒”的同時,也運用好“胡蘿卜”,不時施些小恩小惠,以籠絡人心。有一次他的親兵管帶患病不起,袁世凱就立即命軍醫診治,並親自到帳篷中為他生火、煎藥,又時常坐在他的床前,和他一起“嘮家常”。無奈這名管帶命運不好,已經病入膏肓,回天乏術,等他死後袁世凱又撫屍慟哭了一場,並自己掏腰包購買上等棺木,將他厚葬,後事也辦得體體麵麵。同時,袁世凱還讓人把這件事宣揚出去。從此,大家都知道袁世凱不光治軍嚴明,還懂得體恤下屬,絕不會讓部下白給他賣命。所以,人人心目中都隻有袁世凱了,慢慢地連慶軍統領吳長慶也被丟到腦後去了。
袁世凱“反客為主”計的成功,關鍵就在於他抓住機會,先是從吳長慶那裏獲得了整肅軍風、軍紀的特權,得到了他的賞識,然後他又得以處理軍中的內務雜事,掌握了治軍權。通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袁世凱這個“二老板”終於贏得了全軍的軍心,而慶軍原來的“大老板”吳長慶則被逐漸架空,已經“名存實亡”,在駐朝清軍中就出現了“主客易位”的奇怪現象。
中國古人有一句名言:“亂世出英雄”。袁世凱是一個陰謀家,他精通權變之術,當然不會讓機遇從自己的手邊白白“溜走”。想不到發生在異國朝鮮的“壬午兵變”,竟意外地為他提供了人生的第一個軍事、政治舞台,袁世凱正好抓住這個機會大顯身手,從而“脫穎而出”了。
2.袁世凱遇刺,因“禍”得福
“反客為主”古已有之,並不新奇,但是利用“遇刺案”反客為主,恐怕還是袁世凱的一大“創新”。清朝末年袁世凱遇刺,能夠死裏逃生,本來已經是福大命大,可他又因勢利導,借此恐嚇王公貴族,最終逼迫清帝“退位”,真是高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