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袁世凱計謀簡析2(3 / 3)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內部頓時一片混亂。攝政王載灃起初讓陸軍大臣蔭昌督師討伐,率領北洋軍前往湖北。可是,北洋軍都是袁世凱的基本部隊,所以蔭昌指揮不靈。當時,國內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湖南、陝西等省相繼宣告“獨立”,清廷頓時慌了手腳,急忙讓袁世凱出山。1911年11月,袁世凱北上組織“責任內閣”,並奪取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隨後袁世凱使用軟硬兼施的手法,一邊命令北洋軍攻克漢陽、漢口,一邊又伸出“橄欖枝”,誘使黎元洪同意停戰議和。

所謂“議和”,也隻是袁世凱攫取全國最高權力的一種手段而已。所以,南、北雙方很快就達成協議:由袁世凱向清廷施加壓力,逼迫清帝在優待條件下“自行”退位,然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辭職,由袁世凱繼任。

此後,袁世凱一麵進行“逼宮”,迫使清廷同意“退位”;另一麵加緊鎮壓北方革命黨人的活動,以鞏固自己在華北的統治地位,準備萬一孫中山不肯讓位,自己就在北京自行組織政府。因為袁世凱在北方實行高壓統治,激起了革命黨人的反抗。1912年1月2日,灤州駐軍宣布獨立,舉王金銘為灤軍都督,通電讚成“共和”。袁世凱急忙派遣王懷慶和曹錕率領大批人馬前去鎮壓,王金銘等人戰死。1月9日,通州一帶的毅軍各營也準備起事,不幸因餘臨江告密,王不丞、王洛增等7人殉難。

同誌的鮮血擦亮了北方革命黨人的眼睛,許多人都認識到,袁世凱既是反動勢力的首腦,又是革命深入進行下去的最大障礙,為人又陰險狠毒,早就準備將他鏟除。1月16日,袁世凱準備上朝,麵見隆裕太後。這個消息預先被革命黨人羅明典、張先培探聽到,於是,北京的革命黨人決定暗殺袁世凱,以除去這個革命黨人的“死對頭”。經過討論,他們決定這次行動分為4組進行。

1月16日上午11點多,袁世凱從皇宮出來,乘坐著雙馬車,經過東華門大街,準備去外務部新衙門。當時在東華門、王府井一帶軍警夾道林立。這時,革命同誌張先培正在“東興飯館”的二樓上,眼見袁世凱的馬車到了樓下,便丟下一顆炸彈。哪知袁世凱的馬車跑得快,炸彈落在馬車後麵爆炸了。當時,袁世凱的馬車已經到了“祥宜坊酒樓”前,黃之萌、李獻文便各擲一顆炸彈,其中一顆炸中了馬車,馬車被掀翻,當場炸死護衛管帶袁振標、護衛排長杜保等多人。

袁世凱這一次也真是“命大”!當時,他的馬車雖然被炸彈擊中,但袁世凱隻是被扔出車外,毫發無損。衛兵們立即擁上來,扶著他上了一匹馬。這時,張先培見袁世凱就要逃走,衝上前準備用手槍射擊,還沒有開槍,袁世凱的一名衛兵已射中了他的前額。張先培中彈,跌倒在地,黃之萌急忙趕來救護,兩個人就在馬路的中間和袁世凱的衛隊展開槍戰,而袁世凱卻在幾名衛兵的保護下,安全地脫險了。

隨後大批軍警趕到了,張先培、黃之萌等10餘人被捕。當天晚上,袁世凱就把這些人交給特務頭子、營務處總理陸建章親自審訊。其中,張先培、黃之萌和楊禹昌是在射擊時被捕的,罪證確實立即被槍決,其他人則被一位好心的外國記者保釋。

第二天,革命黨人又向外務部袁世凱的辦公室扔了一顆炸彈,但隻是損壞了一些玻璃。這下子可把袁世凱給嚇破了膽,他隻好搬到地窖裏去辦公,再也不敢隨便出門了,還一再秘密派人向北方革命黨人表示:要“效忠革命,推翻清室,並請各同誌勿急”。

這件謀刺案本來是一件壞事,但在政治上卻幫了袁世凱一個大忙。原來,在這之前,由於南方的革命黨人提出:願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以迫使清帝“退位”,所以滿族親貴們都罵袁世凱是一個賣主求榮、私通革命黨的奸賊。此外,袁世凱曾威脅清廷:革命黨人已大批潛入京師。對此,親貴們都不信,說這是袁世凱造的謠言。有了這次謀刺案,隆裕太後和王公親貴們才相信革命黨人的確大批潛入北京城,相信袁世凱的確是大清王朝的“忠臣”,都覺得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錯怪老袁了。

如果是別人遇刺,恐怕早就被嚇破了膽。但袁世凱卻與眾不同,他非常狡猾,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好機會,正好利用這件事大做文章,化被動為主動。於是,他便采用“反客為主”的計策,一方麵稱病不朝,隻是把“逼宮”的任務交給心腹、外務部大臣胡惟德和民政部大臣趙秉鈞,自己則躲在幕後“遙控指揮”,以免落下“篡奪”大清江山的罵名;另一方麵他又讓人在外麵散布“革命黨人已經遍布北京城,咱們的生命都沒有保障”之類的謠言,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沒幾天,“宗社黨”骨幹良弼也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用炸彈炸死了。這兩件事合在一起,使得王公親貴們惶惶不可終日,那些王公貴族,大多是膽小怕死,所以再也不敢反對“退位”了,有的人幹脆帶著金銀細軟逃往青島、熱河。沒幾天,隆裕太後就隻好帶著宣統帝上朝,正式宣布“退位”。

本來袁世凱遇刺,他相當於“客”,是處於被動狀態。可是袁世凱並沒有被嚇倒,反而冷靜地分析形勢,適時地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時機,製定出一個“反客為主”的策略,化挑戰為機遇,左右時局的發展,成功地逼迫清帝“退位”。這件事說明:一個人處在逆境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抓住時機,爭取主動,而不能陷於被動。

3.軟硬兼施,分化國民黨

強大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袁世凱精通謀略,自然是深悉此理。所以,麵對強大的國民黨,袁世凱從容不迫地運用“反客為主”的計謀,對國民黨進行分化、瓦解,時而堅決打擊,時而收買、欺騙,使其不戰自亂,最後一道命令就將其解散。

1912年12月—1913年3月,中國進行了第一屆國會議員選舉。經過激烈的爭奪,國民黨以較大的優勢擊敗反對黨,取得了選舉的勝利。根據《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一書所列出的數字,國會兩院議員共計870席,其中國民黨392席,占45%;共和黨175席,占20%;統一黨24席,占2.8%;民主黨24席,占2.8%;跨黨議員185席,占21.2%;無黨派70席,占8%。總之,國民黨在國會兩院的席位,遙遙領先於其他黨派。所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躊躇滿誌地說:“自斯而後,民國政黨,惟我獨大,共和黨雖橫,其能與我爭乎?”

對於強大的國民黨來說,袁世凱是“客”,處於被動狀態,但他又十分仇視國民黨,總想將其徹底消滅。可是,國民黨現在的力量還很強大,袁世凱如果直接下令將其解散,勢必會引發一場大亂子,也會失去人心。要袁世凱消極等待,那更不符合他的個性。思來想去,袁世凱決定采用“反客為主”的策略,主動出擊,對國民黨多管齊下。

首先,在他的直接策劃下,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暗殺,使國民黨喪失了“主心骨”,再也不能團結一致地與袁世凱對抗。

其次,打擊國民黨的激烈派。原來,國民黨議員素來有“激烈派”與“穩健派”之分。“二次革命”爆發後,以參議院議長張繼為首的一些“激烈派”議員相繼南下,參與舉兵討袁。但是,仍有一些“激烈派”議員留在北京,準備在國會彈劾袁世凱。對於這些人,袁世凱視為“附亂分子”,對他們公開進行鎮壓。7月23日,袁世凱下令逮捕馮自由等人。8月1日,伍持漢在天津被慘遭殺害,為民國以來國會議員為國流血的第一人。

再次,設法分裂國民黨,使其在國會中的多數黨地位發生動遙

在袁世凱對南方用兵後,國民黨議員大多留在北京,其本部由吳景濂、王正廷、張耀曾、穀鍾秀等人維持。因此,國民黨在國會依然是第一大黨,這對袁世凱的專製統治很不利。

於是,袁世凱設法對國民黨進行“分解”,由梁啟超、梁士詒及陸建章等人代為經營。其辦法主要有二:一是吸收其加入袁世凱的禦用政黨——進步黨;二是“別設小團以容納之”。在袁世凱的威脅利誘下,一些不堅定分子和變節分子紛紛脫離國民黨,另組小政團。大體說來,首先另組小政團的是國民黨重要人物孫毓筠,接著司徒穎、劉揆一等人也跟著效尤。不到5個月國民黨就已分裂出8個小政團:

(1)國事維持會,1913年2月宣告成立,由同盟會的變節分子孫毓筠、王芝祥等人發起。它的宗旨是“維持時局,鞏固國家,以至誠大公之心,為排難解紛之舉,居間調停”。據袁乃寬透露:孫毓筠創辦國事維持會,“實則欲銷薄宋(指宋教仁)之勢力。其勢力既薄,必不至搗亂”。國事維持會在不少地方建有支部,影響非常惡劣。

(2)潛社,大約成立於1913年4月,以司徒穎、黃霄九為領袖。司徒穎等雖係國民黨員,但“一切行動不與該黨相關”,不久就登報與國民黨“脫離關係”。

(3)相友會,1913年5月正式成立,由工商總長劉揆一發起。 表麵上,其宗旨是“實行調和黨見,俾各融洽,共支此危局”,但采取的卻是不與國民黨合作的態度。6月,相友會便“與國民黨完全脫離關係”。

(4)超然議員社,1913年5月宣告成立,由夏同穌等人發起。7月,李烈鈞在江西起義後,該社公然發出通電:“贛軍倒行逆施,首(先)倡亂,假‘討袁’之名,行叛國之實”,“望各軍統帥剿撫並用,公私團體,掃除熒惑,使奸邪無自而逞,俾叛徒早日肅清”。

(5)癸醜同誌會,1913年6月宣告正式成立,由陳家鼎發起,舉劉公為會長。它的宗旨是“力矯兩黨(指國民黨、進步黨)之弊,而以主張正義,發揮真實民意為指歸”,主張“恪守政爭範圍,以維持共和為維持國家統一之道”,對袁世凱有利。

(6)政友會,本為景耀月所發起,後來與孫毓筠發起的“民憲黨”合並,仍取名“政友會”,於1913年6月正式成立,其宗旨為“鞏固共和,發展國力,實行世界的國家主義”。其成員以國民黨員居多,活動經費也主要來源於袁世凱,這也是他們脫離國民黨的根本原因。

(7)集益社,是一個完全由廣東人組織的小政團,以朱兆莘為首領,有社員20餘人。後來,集益社全部並入梁士詒所組織的“公民黨”。

(8)大公無我俱樂部(又稱大公俱樂部、自由俱樂部),由湖南眾議員郭人璋組織,並公開宣布脫離匡民黨,在政治上主張“穩獎。

在袁世凱的分化瓦解下,在“二次革命”爆發之前,國民黨就已經四分五裂,喪失了戰鬥力,這對袁世凱打垮國民黨,消滅革命力量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在“二次革命”失敗後,一些國民黨員為了避禍苟全,紛紛脫黨,有的轉入從國民黨分化出來的小派別,還有的則幹脆投入進步黨。所以,國民黨便一蹶不振,就是留在國民黨內的人,也不敢再倡言“法律倒袁”了。最後袁世凱一聲令下,就於1913年11月4日,下令將國民黨解散。對此,國民黨人卻不敢反抗,隻好乖乖地服從命令,國民黨就這樣暫時從國內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再強大的敵人,也有“破綻”。麵對國民黨在國會的多數優勢,袁世凱運用“反客為主”之計,“軟”和“硬”兩手並用,對國民黨進行分化、瓦解,使其喪失了戰鬥力,最後被老袁輕易地解散。否則,要平定南方和解散國民黨,袁世凱還得花費很大的力氣,不會輕易得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