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1日,胡瑛被孫中山任命為山東都督。2月,胡瑛至山東煙台就職。但這時山東的絕大部分在袁世凱的爪牙、山東巡撫張廣建的控製下。張廣建不承認胡瑛這個都督,密電袁世凱將胡瑛調出山東,電文稱:“胡瑛才氣有名於時,與黃(興)為至戚,其占據煙台,本以掣直(隸)、(山)東之勢;隻以共和宣布,不得顯逞其雄圖,其心恐有所未甘。如或優禮胡瑛,調京畀以要差,俾就鈞座範圍,則東省可紓,大局可定”。山袁世凱立即采納這個建議,於1912年3月19日免去胡瑛的山東都督職務,改任有名無實的所謂新疆青海屯墾使。
1913年春,胡瑛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參議院參議員。但不久宋教仁遇害,南北對立加劇,胡瑛南下上海,參與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後逃亡日本。次年參加歐事研究會。當時,袁世凱也在利用各種關係對革命黨人進行招撫。 本來,袁世凱在上一年以“亂黨”的罪名殺害了胡瑛的嶽父、北京《定一報》主編饒智元。按常理胡瑛無論如何也不能與有殺父之仇的袁世凱合作,但走投無路的胡瑛還是經不起袁的誘惑,於1914年底回國投入袁的懷抱。當籌安會成立時,胡瑛自然成了理事。胡瑛除了參與籌安會的集體活動外,是否還有個人效忠活動,現在還不清楚。不過對於袁世凱來說,胡瑛參與籌安會就已經造成革命黨人也擁護他稱帝的印象,袁世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並不一定要求胡瑛有什麼具體的活動。
袁世凱帝製失敗後,胡瑛也從一個著名的革命黨人成了一個帝製複辟犯。1916年10月30日,黃興臨終前的一天,歐事研究會的負責人李根源前往探視分別時,黃興特別交代李根源:“胡經武無誌節,可恨可憐,聞很窮,吾輩當念舊交維持其生活”。黃興是胡瑛的教師,也是胡瑛參加革命的引路人,他對胡瑛的變節投袁是很惋惜的。
袁世凱死後,胡瑛幡然悔悟,重新回到了革命隊伍中來,先後任護法軍湘西招撫使、靖國軍第三軍軍長、廣州軍政府顧問。1924年奉孫中山之命北上聯絡直係將領馮玉祥、胡景翼。1926年出任廣州國民政府駐山西代表等,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32年11月病逝於南京,時年48歲。
八
蔡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鬆坡,湖南邵陽人,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者,不可多得的軍事家。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做了兩件彪炳千古的大事:一件是武昌起義後,領導雲南新軍成功舉行了重九起義,雲南起義的勝利,對全國革命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為推翻腐朽的清朝統治,創建共和國做出了突出貢獻。二是1915年他發動和領導了反袁擴國戰爭,為打倒洪憲帝製,維護共和民國立下了不朽功勳。這兩件大事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蔡鍔是一個著名的軍事救國論者。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空前嚴重危機之時,他毅然投筆從戎,走上軍事救國的道路。1904年10月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蔣方震、張孝準並稱“中國士官三傑”。1904年回國後,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等省編練新軍,督辦軍事學堂,成為南方軍界的重要人物。後來著名的民國要人如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等都曾是他的學生。蔡鍔的軍事著作——《軍國民篇》和《曾胡治兵語錄》,闡發了他的軍事救國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黃埔軍校曾將《曾胡治兵語錄》作為教材使用。
蔡鍔蔡鍔的政治理想是追求富國強兵和社會進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安定。為此,他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加強中央集權,並曾幻想依靠袁世凱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當袁世凱帝製的野心將要變成現實之時,他毅然南下雲南,發動和領導了擴國討袁戰爭。1916年7月,正當人們沉浸在護國戰爭勝利的喜悅之中時,由於其長期帶病戰鬥在第一線,過度勞累,病情惡化,喉痛加劇,不能發音。9月赴日本就醫。11月8日淩晨2時病逝於日本九洲島福岡醫院,享年34歲。
蔡鍔病逝後,北京政府追贈其為上將軍,並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全國人民更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悼念這位再造共和的英雄。
蔡鍔因領導護國戰爭而威震華夏,又因英年早逝而為人們所悼痛。但蔡鍔討袁是被迫的,他和袁世凱的關係非同一般,經曆了仇袁、擁袁、疑袁、倒袁的曆史過程。蔡、袁關係對民初政局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蔡鍔擁袁,增強了袁的政治軍事實力,加速了袁氏軍閥專製政權的確立,使袁忘乎所以,為所欲為,進一步帝製自為;蔡鍔倒袁,埋葬了洪憲王朝,維係了中華民國,使中國避免了一次大倒退。因此,揭示這一時期的蔡、袁關係,有著至為重要的意義。
(一)與袁世凱的積怨(1898年9月——1912年3月)
蔡鍔從少年時代起就接受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教育,先後師從於樊錐、梁啟超,特別是在維新運動的高漲時期,他來到省城長沙時務學堂求學,成為梁啟超最小也是最得意的弟子。湖南維新運動的勃勃生機,使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而正當他孜孜以求新知識,立下改良救國的宏圖大誌之時,維新運動失敗。而維新運動的失敗,與袁世凱告密有很大關係。譚嗣同等師被殺,梁啟超等師被迫逃亡海外,中國剛剛勃發的生機被扼殺。這一事變,深深刺痛了蔡鍔的心,從此,袁世凱的名字在他內心裏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盡管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他這一時期仇袁的文字痕跡,但他仇袁是無疑的。蔡鍔後來曾明確地說:“現任總統袁世凱,原是我們的政敵,戊戌那年因為他臨時告密,我們的師友,有的死,有的逃,現在想起來,猶有餘痛”。
戊戌年後,袁世凱練新軍、改軍製,成績斐然,新政中又大刀闊斧,辦實業,興教育,取得不少政績,其政治地位也在不斷提高,除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外,還身兼參予政務大臣、會辦練兵大臣等八項要職,成為勢力最大的官僚軍閥,但也因此遭到滿洲貴族的妒忌、排斥,1909年1月被趕下台。蔡鍔則東渡日本留學,主攻軍事,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江西、湖南、廣西、雲南新軍中任職,成為南方軍界的重要人物。武昌起義後,袁世凱重新出山,掌握了清王朝的軍政全權。蔡鍔領導了雲南新軍重九起義,被推為雲南軍政府的都督,蔡鍔與起義各省結成了鬆散的聯盟,與袁世凱的北洋軍形成了南北軍事對峙的局麵。
南北議和開始後,蔡鍔的態度非常明確,極力反對同袁議和,堅決主張北伐。1912年1月20日,他致電孫中山說:“我軍乘此朝憤,何敵不破?乃甘受袁氏之愚,一再停戰……我再株守和議,大局必為所觸動也。伏乞大總統赫然震怒,長驅北伐,直搗虜廷”。袁世凱在和談中玩弄手法,施展伎倆,提出國民會議議決國體,會議地點應設在北京等。蔡鍔極力反對,“國民會議袁世凱於北京開議,又欲省州縣公舉代表,無非為狡展播弄之地步,以充彼戰備,懈我軍心……設我會議而墮袁之狡謀,定為君主國體,則各省必不肯承認……故此時必無和議可言,惟有訴諸兵力耳”。蔡鍔的意見代表了南方一部分革命黨人的主張,但不為主流。大部分革命黨人、立憲黨人主張與袁妥協,促袁反正,利用袁的力量迫使清帝退位,然後舉袁為大總統,以迅速結束革命。袁世凱在得到南方的許諾後,一麵派其僚屬加緊逼宮,一麵指使武漢前線統帥段祺瑞等通電讚成共和,向清廷施加壓力。對北洋將領此舉,蔡鍔是持懷疑態度的。他說:“段祺瑞率軍北上,促進共和,大局可望早定,甚為欣幸。惟聞段夙無種族思想,而與袁世凱關係甚深,此次忽然通款,自當推誠相與。然究竟有無別謀,亦宜密為籌備,免墜奸計,而誤事機”。
由此可見,由於戊戌積怨,蔡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是把袁世凱作為仇敵看待的,即使辛亥議和,也對袁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
(二)擁袁不遺餘力(1912年3月—1914年10月)
蔡鍔擁袁,是從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開始的。他發電祝賀說:“共和成立,五族大同,此後經緯萬端,責任尤巨。公宏才偉略,群望所歸。接南京電,欣審已宣誓就大總統之職,欽幸莫名,謹肅電賀”。從此,走上積極擁袁的道路,直到1914年10月,才開始流露出對袁的不滿。蔡鍔擁袁,不遺餘力,在民初重大政治問題上,他都堅定地站到袁世凱一邊,為袁氏獨裁專製政權的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1.為袁世凱中央集權搖旗呐喊
袁世凱雖在北京建立起中央政權,但南方各省地方政權,大部分還掌握在革命黨人或受革命影響的人的手中,這是辛亥革命後中國形成的政治格局。這種局麵的形成,有利於資產階級對袁世凱的監督,確保民主共和製度。蔡鍔則主張盡快打破這種局麵,擁護袁世凱強化集權,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他向袁世凱獻計說:“在大總統維護全局,或不欲驟與紛更,然人權所在,不能不收集中央,以圖指臂相聯之效。即各省都督,眷懷國事,亦豈有自為風氣之思。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望早裁決施行,以鞏國基,而消隱患”。蔡的建議,正合袁的本意,於是立即發電嘉獎,“旋奉大總統銑電嘉勵,無任欣慰”。
蔡鍔不僅大力鼓吹加強袁中央集權,而且為袁加強集權效力。1912年6月,袁世凱破壞《臨時約法》,破壞責任內閣製度,不經內閣副署,徑下命令,委任王芝祥為南方宣慰使,迫使內閣總理唐紹儀辭職。有鑒於此,廣東都督胡漢民致電蔡鍔,提出“聯合各省,一致進行,保障共和,監督政府”的積極建議。蔡鍔不以為然,複電說:“中央政府如初產嬰兒,似以擁護維持為急……非不得已之時,不必過加督責”。他還通電各省都督,擁護袁世凱建立強有力之中央政府。“查我國情勢,非籌建強有力之政府不能統一內政”。
2.與袁世凱一唱一和,攻擊《臨時約法》和議會
《臨時約法》是由臨時參議院製定的、袁世凱曾信誓旦旦向國人宣誓遵守的一部資產階級的臨時憲法,它奠定了中華民國的立國基礎,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各種利益,是袁世凱專製獨裁的最大障礙,最為袁所不滿。他經常 抱怨“約法因人成立,多方約束,年餘以來,常陷於無政府之地,使臨時政府不能有所展布”。蔡鍔不僅和袁唱一個腔調,指責《臨時約法》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在1912年12月17日他就說:“臨時政府之疲荼不振,國本動搖,實《臨時約法》有以使之然,可為前鑒”。他指責約法不適於中國現情,並把民初的混亂局麵皆歸之於約法。他說:“光複以來,叫囂呶擾,牽製紛歧,政令不能厲行,奸宄因而谘肆,未始非《臨時約法》有以階之厲也”。《臨時約法》具有臨時憲法性質,它規定國會召開後由國會製定正式憲法。袁世凱極力幹擾破壞國會製憲,欲使製憲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盡棄《臨時約法》精神,製定一部專製主義的憲法。為此,蔡鍔為袁出謀劃策,他曾致函袁的秘書長張國淦和派範熙績、肖坤等進京,建議由袁指定梁啟超、楊度等人組成憲法起草委員會,起草一部憲法草案,以起到先入為主的作用。蔡鍔還說,此舉若遭議會反對,“總統有認為滯礙難行者,通電各省,鍔必與各省都督聯名抗爭,務期達到擁護中央之目的”。這個建議,在當時革命黨人還有一定實力的情況下,袁世凱也認為過於偏激,雖然也想了不少辦法,力圖控製製憲權,但最後還是遵從《臨時約法》,由國會製憲。蔡鍔擁袁,可為賣力。
國會是資產階級民主製度的核心內容,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當選的國會議員,大多數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信奉民主真蒂,依據《臨時約法》賦予的立法權、同意權、彈劾權等,對政府“嚴明監督主義,以期國家進步”。國會合法行使職權,屢遭袁世凱攻擊,“幹犯行政,欲圖國會專製”。在國會與袁世凱的鬥爭中,蔡鍔總是站到袁世凱一邊,主張擴大總統權力,削弱議會之權,“大總統不可不有解散議會之權”,“任命國務員不必求國會之同意,夫國會監督政府,其要點在有彈劾權,事前之同意,實屬贅疣”。1914年1月袁世凱下解散國會的命令,事前經過蔡鍔任審查長的審定,並冠以救國的美名下達。在憲法與國會問題上,蔡鍔與袁世凱的政見完全一致,且上呼下應,配合得十分默契。
3.處處事事袒護袁世凱,壓製、打擊國民黨人
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民國元年八月改組為國民黨)是辛亥革命的發動者和領導者,雖然其本身有許多缺陷和不足,但它不失為一個比較堅定的資產階級政黨,是民初維護辛亥革命成果、反對袁世凱專製獨裁的主要力量。蔡鍔雖一度和革命黨人合作,取得了雲南重九起義的勝利,但他在袁世凱就任總統後,處處事事排斥、壓抑同盟會(國民黨),袒護袁世凱,甚至不惜以武力配合袁世凱,鎮壓國民黨,成為袁世凱的政治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