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1(1 / 3)

一、袁世凱的幾個未解之謎

(一)“二十一條”中日交涉之謎

“二十一條”分為五項,第一項是關於山東的,第二項是關於滿蒙的,第三項是關於漢冶萍煤鐵聯合企業的,第四項是關於中國沿海地區不可割讓,第五項是日本對中國內政及其他權利的幹涉,實質要使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及領土完全置於日本的控製之下。

“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稱帝有關嗎?

第一種觀點認為,“二十一條”交涉是袁世凱為了取得日本對他稱帝的支持而引起的。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的前身)的一些文件史料認為,袁世凱為了要日本承認他稱帝,事前曾與日本進行過暗中交易,1915年3月10日,中華革命黨黨務部長張居正發布了《黨務部通告第八號》,內稱:

據個中消息,此次交涉之由來,實由夫已氏欲稱帝,要求日本承認。日本政府欲先得相當之報酬,要求夫已氏,夫已氏隱許挪之,故有條件提出。

引文中的“夫已氏”是指袁世凱。

同年4月下旬,中華革命黨總務部長陳其美的秘書黃實,將關於“二十一條”交涉更詳細的通告,送發國內有關黨人以及新加坡、舊金山等地的華人,該通告說明了袁世凱想通過賀長雄等人與日本大隈首相的私人關係,請求日本政府讚助他稱帝,日本內閣請求元老,元老乘機向中國提出種種要求。袁世凱為了稱帝打算秘密承認條件,但由於外國報紙揭露了,袁世凱才迫不得已拖延與日本的談判。5月初日本提出最後通牒,孫中山向在東京的革命黨人散發檄文,提到了中日交涉開始前袁氏曾與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密談,袁氏要求日本承認他稱帝並驅逐在日本的中華革命黨,日本公使因此提出“二十一”條作為交換條件。

第二種觀點認為,日本探知袁世凱稱帝野心後,把帝製作為交涉的引誘手段,要求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白蕉編纂的《袁世凱與中華民國》一書論證道:第一,據劉彥編著《歐戰期間中日外交史》:“1914年,德國將與俄、法宣戰,為維持中、德和平關係,德國駐青島總督有秘密承認袁氏稱帝的文件。”青島被日軍攻克後,此項文件落入日人之手,日本始悉袁氏稱帝決心,將密件視為奇貨可居。第二,日置益公使曾對曹汝霖說:“敝國向以萬世一係為宗旨,中國如欲改國體為複辟,則敝國必讚成”。第三,先是日置益入覲,主複辟,其理由以中日兩國近鄰,國體一致為宜。

但也有學者認為,“二十一條”與袁世凱稱帝野心無關,張國平、吳佩林於2003年發表的《重論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帝製野心的關係》一文即持此觀點。他們認為,袁世凱對複辟帝製極力遮掩,他曾抵製過“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的提出不是因為袁世凱的野心而引起的,而是日本政府與民間的建議合成的。

首先,袁世凱對複辟帝製極力遮掩。日本在攻克青島的當月下旬,袁世凱剛剛平息了清室複辟活動,這必然影響日本對袁氏稱帝野心的判斷。此次複辟活動是由清室遺老勞乃宣於1914年9月初開始掀起的,到11月上旬,複辟帝製在北京幾有“滿城風雨”之勢,11月23日,袁世凱為複辟案發布命令,宣稱:“須知民主共和載在約法,邪詞惑眾厥有常刑”,以後如再有宣傳複辟者,“即照內亂罪從嚴懲辦”。至此,清室複辟活動才偃旗息鼓。顯然,在袁世凱公開平息複辟活動的形勢下,日本即使獲得了德國秘密承認袁氏稱帝的文件,也不會輕易斷定他有稱帝的決心。“二十一條”開始交涉後不久,袁世凱複辟帝製活動仍在秘密中進行,連親信馮國璋也受他蒙蔽,不明真相。1915年6月22日,馮國璋進京拜見袁世凱,涉及帝製問題,袁世凱堅決否認。既然馮國璋都不明白,日本又怎能猜測出袁世凱即將稱帝呢?

其次,袁世凱絕對沒有承認“二十一條”之意,他接到“二十一條”時,隻是對日本公使表示:“容詳細考慮,再由外交部答複”。袁世凱覺得問題嚴重,派顧維鈞隨時與英美公使聯係以尋求支持;還派日籍顧問賀長雄赴日與元老商議,以減少日本內部對中國的壓力。從後來日本放棄“二十一條”中的第五項要求來看,也可推出袁世凱對“二十一條”進行過抵製。

以上三種觀點,哪種較為正確呢?就第一種觀點而言,張居正發布的《黨務部通告第八號》以及孫中山向在東京的革命黨人散發的檄文,都帶有感情色彩,而且材料來源隻是“據個中消息”,所以可信度未必高。第二種觀點認為日置益公使曾與曹汝霖等說過,“敝國向以萬世一係為宗旨,中國如欲改國體為複辟,則敝國必讚成”。但真實情況是,袁世凱複辟帝製之初,陸征祥推說外交難辦,不願承擔複辟責任,曹汝霖也不願負責任。既然日置益先前已向曹氏表明了支持帝製的態度,為何帝製活動進行之際曹氏卻不敢承擔外交責任了呢?所以日置益公使是否曾與曹汝霖等說過支持袁世凱複辟的話值得商榷。由上述情況推論,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袁世凱野心無關的觀點較為可信。

那麼“二十一條”是條約嗎?張振在《“二十一條”不是條約——評〈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選編與介紹〉)》一文中指出,“二十一條”不是條約,《民四條約》才是條約。作者認為,《民四條約》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條”遭到中國人民反對後的產物,日本政府以“二十一條”為基礎,要求袁世凱政府與之簽訂《民四條約》。《民四條約》包括《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以及關於東北的附約,實際上是“二十一條”部分內容的具體反映。

筆者認為“二十一條”不是條約,如果“二十一條”是條約的話,為什麼日本還要費盡心機,迫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一個比“二十一條”要求降低了的《民四條約》呢?“二十一條”與《民四條約》的法律地位、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後者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條約,前者不是條約,沒有任何約束力。“二十一條”的提出和《民四條約》的簽訂到現在已有80多年了,這期間確實有人用過“二十一條條約”這樣的說法,但那是用詞不嚴謹,實際上指的還是《民四條約》。把“二十一條”與《民四條約》平列在一起,認為“二十一條”是《民四條約》以外一個獨立的條約,是錯誤的看法。

(二)袁世凱死亡之謎

關於袁世凱的死因,傳統說法是他的親信四川督軍陳宦背向,宣布“代表川人,與項城告絕,自今日始,四川省與袁氏個人斷絕關係”,這是袁世凱的一帖催命藥。6月6日,袁氏憤極而死。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在《我的父親袁世凱》中憶敘道:“他這時羞憤交加,又恨又怕,就再也支撐不住,以致身死”。章太炎在《太炎先生自定年譜》中刻畫道:

陳宦以四川獨立,世凱猶不信,見其露布,始怒,命秘書發電痛詆之,秘書不肯。世凱慚怖,嘔血至碗許,漸不支。

為什麼陳宦背袁,導致袁世凱速死呢?這是因為陳宦是袁世凱的親信、帝製擁戴者,而且又有實力。據說:當袁派陳宦帶兵入川前夕,他向袁辭行時,就行三跪九叩之大禮。曹汝霖在《曹汝霖:生之回憶》中記述道:

項城驚異道,何必如此。臣對以陛下登基大典,臣恐怕未必能躬預,故先行慶賀。項城即說,即改國體亦廢跪拜禮了。陳又跪下,三嗅項城之足而退。

陳宦學喇嘛拜叩活佛的最高禮節,真可謂是阿諛奉承到了極點,果然使袁世凱對他感覺良好。以為隻要陳宦坐鎮成都,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倚以鎮懾,渭西南可無事,江上劉戍,亦自謂慎固也”《太炎先生自定年譜》如是說。因而陳宦在1915年5月22日宣告獨立,袁世凱仿佛挨了當頭一棒,心窩好似刺了一刀,受到致命的打擊。此中還有一個原因是,陳宦背叛袁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接著袁的另外兩個親信,陳樹蕃和湯薌茗分別於5月26日和5月29日宣布陝西獨立、湖南獨立。陶菊隱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述評道:

袁世凱最後服了一帖“二陳湯”,以致送命。這三個人對他宣布獨立是袁所萬萬沒有想到的,因此活活氣死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王長安在《中國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中說:袁世凱因怨恨楊度,氣惱而死。楊度一直宣揚君主立憲,反對共和,他揣摩袁世凱的心意,炮製《君憲救國論》,為袁世凱複辟帝製大造輿論。楊度還發起了“籌安會”策劃複辟帝製。袁世凱因此以為民心可欺,皇帝夢可成,結果鋌而走險,不料做83天皇帝就被轟下台。袁世凱思前想後,悔恨不已。《袁世凱軼事》敘述道:

匿避天津之楊度回京,比至,項城已不能語,但怒目視楊,似自恨為楊所誤者……六時而項城死。

楊度心有所感,他為袁世凱所寫的挽聯疑惑重重:

共和誤中國?中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

第三種說法,袁世凱惱恨大公子袁克定而死。袁克定腿有殘疾,才能平平,對權力卻十分著迷。心中盤算,如果袁世凱的大總統到期卸任,憑我袁克定的各方麵條件沒什麼希望當選新任總統。如果袁世凱稱帝,天下就是袁氏的,袁大公子當然就是“太子”了,有望繼承皇位。因此,袁克定絞盡腦汁要把袁世凱推向帝位。袁克定先是哀求袁世凱最寵愛的六姨太勸說袁世凱抓住時機稱帝。此後,袁克定又積極利用“籌安會”“請願團”為複辟帝製大造聲勢。袁克定還隱瞞國內反對帝製的真實情況,假造《順天時報》欺騙袁世凱,致使袁世凱誤以為萬民擁戴,可以心安理得地登基稱帝。袁世凱每日讀那些歌功頌德的報紙,不禁心花怒放。直到有一天大臣趙爾巽來訪,發現袁世凱讀的報紙是偽造的,把真實的報紙與特製的假報紙相對照,袁世凱才明白受騙了。這時,反袁怒火已經燃遍全國了。袁世凱又驚又怕,無奈退位,羞憤交加,氣怒而亡。

第四種說法,袁世凱是病死的。黃毅在《袁氏盜國記》作了詳細說明:

袁世凱在五月二十七日,經中醫劉竺笙、肖龍友百方診治,均未奏效。延至六月四日病勢加劇,即請駐京法國公使館醫官博士卜西京氏診視病狀,乃知為尿毒症,加之神經衰弱病入膏肓,殆無轉機之望。

林闊的《袁世凱全傳》也稱袁世凱所患疾病,“相傳為尿毒症,因中西藥雜進,以致不起”。衛春回在《張謇評傳》中兼論道:

袁世凱患尿毒症,前列腺腫脹,如及時采取外科手術治療,決無生命之虞,可是在醫療方案上,大兒子袁克定相信西醫,主張動手術;二兒子袁克文則竭力反對,相持不下,貽誤時機,終致不治。

第五種說法,袁世凱由於貪戀女色重病致死。據侯宜傑的《袁世凱傳》一書記述,袁世凱在征戰沙場的戎馬生涯中,身體一直很健壯。隨著官位的升遷,私生活越來越荒淫放蕩,除原配夫人外,另有姨太太9人,加之經常尋花問柳,嫖宿妓院,每天服用鹿茸、海狗腎等補藥,以滿足性生活需要。自1916年春節起,身體日趨不佳,以後常患腰疼。袁世凱病危,法國醫生搶救無效,死於尿毒症。

第六種說法,袁世凱患病後拒不服藥而死。據說,袁世凱在清末歸隱彰德時,有術士算命:“稱袁不得過58歲。袁問有何禳解?對曰此事甚難,非得龍袍加身不可”,袁默然無語。飲術士以毒酒,剛出門戶,毒性發足,一命嗚呼。袁世凱從此心懷皇帝夢誌。登上大總統寶座後,便欲稱帝,以為龍袍加身,即可長壽。誰知事與願違,各省紛紛反對,不特稱帝不成,而且聲譽掃地以盡,於是積憂成疾。袁昏迷之中,時常見術士來索命。醫生以藥進,袁皆拒而不服,指之為鴆。醫生無奈,隻好改用針灸,不見效果,袁世凱病重而亡。

第七種說法,袁世凱因帝製失敗,眾叛親離,氣鬱成疾而死。林闊《袁世凱全傳》中說到:“袁世凱以稱帝不成,中外環迫,羞愧、憤怒、怨恨、憂慮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久之成疾”。與此相近者,黃毅在《袁氏盜國記》中論析道:

盜國殃民,喪權亂法,在中國為第一元凶,在人類為特別禍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亡將變,人心怨懟體麵無存。袁氏心非木石,顧前思後,能不自疚?此即袁氏病死之真因。

袁世凱的子女也認為袁世凱因“內外交攻,氣惱成病而死”。因為氣憤,方致患病,連氣帶病,病中加氣,惡性循環。

袁世凱是被誰氣死的呢?袁世凱本人始終沒有交待他為何人而氣極生致玻隻是臨終前喃喃地說道:“他害死了我!”他是誰?有人說是老部下馮國璋、段祺瑞,他們逼他交出權位,以致各省紛紛獨立,使袁世凱處於眾叛親離的境地。有人說是陳宦、湯薌茗始從終棄,令袁世凱難以容忍又無可奈何。

這句話所指是誰,語焉不詳,且用意和含義令人難解,或許此時此刻的袁世凱仍在玩弄權術,正如田遨在《楊度外傳》中所說:

他最後一句話沒有指明“他”是誰,這也是奸雄死都在玩弄權術的地方。他用這句話減輕自己的罪責,嫁禍於人,又用這句不明不白的話刺痛那些擁戴他當皇帝,而後又背叛他的人。

誰“害死了”袁世凱?惟有他心中明白。這或許是袁世凱留給後人最後一個謎吧。

(三)“刺宋案”幕後主使人之謎